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泉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泉州 科学发展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科学发展观既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点,其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达到预期目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指导方针后,泉州全市上下认真领会,准确把握,坚定贯彻,在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上有所突破,有力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不断经验,加大工作力度,持之以恒抓好落实,向更高的发展平台跃升。
一、泉州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情况
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对泉州发展高度重视。省委卢展工书记先后作出“三创”、“四个关键”、“走前列”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省第八次党代会又从“海西”大局出发,明确提出“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科学指明了泉州今后的发展定位和方向。
纵观改革开放历程,泉州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中期,主要是从1983年到1986年,其中1984年增长高达19. 8%;第二阶段是90年代前期,从1992年至1994年,其间1993年经济增长高达66.2%;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均在13%以上,高于同期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上升态势较为明显。2006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美元,规模比重从2003年的43.8%提高到去年76.6%,城市化水平达51%,泉州已站在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社会发展全面进步、城市扩张功能完善、发展空间全面拓展的重要关口;中心城市对人口、经济的集聚速度加快,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挖掘,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市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发展架势进一步拉开,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参与合作竞争。这些年,泉州已经主动融入“海西”大局,创造性地走向全省前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1/4强,连续8年稳居全省首位;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省的1/4强,居全省首位;传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新兴产业都有主导性、关键性项目落地,列入省重点项目的数量、投资规模连续4年位居全省首位,重点项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点。城市拓展方面,以举办2008年全国农运会为契机,实施“一二三四”城市建设项目,城东、东海、桥南片区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比2004年扩大16.3平方公里;引进中远集团加盟泉州港日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码头港口工程,向打造化亿吨大港迈出关键性一步。就改革创新而言,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通过验收并对外招商,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对台直航和入岛宣传取得重大突破,闽台缘博物馆建成开馆;“品牌泉州”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分别居全国地级市第一、第二位;境内外上市企业23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和谐构建,扎实推进“五大工程”和“平安泉州”建设,全面开展两江流域和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荣获中国十大和谐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可见,泉州作为全省经济总量最大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海西”大局多做贡献已经提上议程。 二、泉州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党的英明领导下,泉州所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鼓舞人心的。但是,毋庸讳言,泉州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累积了一些弊病。
1.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泉州城市发展结构失衡、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服务业比重低于全省、全国2-3个百分点,低于温州、宁波、无锡等制造业相对发达地区3-5个百分点。培训、技术研发、服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落后,制约其他产业质量的提升,削弱了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的发挥。
2.区域协作力度不足。依县域经济的概念,泉州的县域由泉港、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八县(区、市)组成。经过多年的发展,泉州已经形成一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市场机制较成熟且外向化程度高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县域经济格局。尽管如此,但综观各县域之间、包括与整个市区之间所构成的区域经济格局,表现出来的是一幅松散的没有某种纽带把各个县域联系起来而成为经济共同体的画面。经济增长中需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大都在本县域内实现封闭的自我循环。
3.管理创新水平不高。近年来全市广大企业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但我们也看到,管理仍然是当前企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家族式管理普遍存在,财务账目不实、资金周转慢、产品成本高等问题仍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4.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工业是能源消耗相对较高的产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节能降耗的空间越来越小。由于缺乏综合利用总体规划、长远发展的有效供给机制,节约能源的监测机构较少,县一级的节能监察、监测和节能服务机构建设亟待加强。有些污染性项目的环境保护和整治措施没有跟进,全社会的节能降耗意识比较薄弱。
三、以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泉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泉州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推进全面腾飞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正当其时、尤为迫切。要坚持以“十七大”为指导,深刻认识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全面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举措,推动社会经济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的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新举措。近些年来,泉州结合实际出台了带有全局性、前瞻性、可行性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了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政策措施上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其中,对泉州社会经济尤其具有重大意义的有《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港口发展的意见》、《泉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等。上述文件是我们党领导下集体智慧的结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尊重泉州的实际情况;为泉州下一步的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措施。实现泉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将上述新举措落到实处。
2.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整合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泉州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加速期,推动泉州经济发展由空间分散型向区域功能型转变,既是顺应城市化趋势,实施空间集中化战略,发展都市圈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创业载体平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当以区域都市化提升创业发展平台。加快把泉州建设成为人口规模300万左右、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相匹配的特大型城市。一方面,要抓紧做好泉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修改和报批工作,积极为市域行政区划调整做好各项准备;另一方面,要结合产业培育、新区拓展、文化发展和港口发展等基础设施完善,切实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着力提升重大建设项目共建、共享水平,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加快推进区域都市化进程。
上一篇:2009年山东对外经济形势预测
下一篇:金华市构建建筑强市体系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