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书婷 时间:2010-06-25
  摘要:本文研究常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并通过与其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间的综合比较,来发现常州高新区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提出改善投资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投资环境 优劣势分析
  
  一、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概况分析
  
  (一)发展概况分析
  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州市新北区)于1992年11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规划用地面积5.63平方公里。2002年4月,在新区的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地域面积扩大至439.16平方公里。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努力,常州国家高新区不仅建成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而且创造了规范的法制环境,区内重点发展动漫创意、生物医药、信息、化工、新材料等产业。
  (二)引资概况分析
  常州高新区自建区以来,一直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批国际著名大,大公司相继落户如日本的小松、美国德州仪器、通用、意大利雷迪斯、韩国等。到2007年7月底,全区私营企业户数增至8455家,个体工商户增至13784户,从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内资企业是高新区企业的主体,而民营企业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横向比较来看,常州高新区的招商引资实绩,一直在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之后,无论从引资规模还是引资质量及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都远远不如苏州和无锡。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招商引资的首要条件,招商引资要有大的突破,就必须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不仅要注重硬环境建设,更要注重软环境的改善。常州高新区要想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就必须在投资环境上大下功夫。
  
  二、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投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地域为投资这种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一系列要素和生产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指投资活动正常进行的外部物质条件, 软环境指投资活动正常进行所需要的各种、、经济和社会文化条件。
  (一)常州高新区投资环境的优势分析
  常州高新区位于常州城北,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东距上海160公里,西距南京110公里,与外界十分便利,成为引资的优良基础条件;常州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较高,为高新区的投资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常州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地貌单元属长江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总体地势平坦,环境优越,四季气候宜人,这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常州现拥有11所全日制院校,5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185家各类科研院所,完善的体系是培育各类熟练劳动力、知识密集型人才的前提条件,而丰富的科技与人力资源对于外商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常州的物流成本比较低也是吸引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理由。
  高新区的软环境也同样具备优越的条件,近几年区政府为吸引外资制定了一系列引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如对入驻的高科技企业设立“扶持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等。常州雄厚的工业基础也是吸引企业投资的一个有利因素。此外,常州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生活环境舒适便利,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宜居的条件。
  (二)常州高新区投资环境的劣势分析
  常州高新区虽然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也得到来常投资者的认同和赞赏,但与上海、苏州、无锡等周边临近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
  1. 硬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
  (1)区位
  随着城市竞争的加剧,常州的区位条件与周边城市相比已趋于弱势了,常州口岸条件是沿江8市中最差的一个,对外开放深受制约,至今还没有跨江快速通道,苏中、苏北资源、市场的分享度低;较苏锡两市离上海远,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条件差,全市内通向各市、区、镇的骨干通道容量与质量都不够,城市快速发展的内聚力无法发挥。
  (2)高技术人才缺乏和科技竞争力不强
  常州的教育体系较为发达,尤其是职业教育体系在全国都比较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为制造业提供了许多训练有速的技术工人,但是他们培养的高技术人才并不多,教育机构体制也并不完善。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20万人,其中科技人员仅占4.4%,而从事科研活动的科技人员仅占0.7%即约有1400人,其中从事R&D的仅占0.2%,不超过300人。这就使高新区内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高新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
  高新区与周边的苏州、无锡、南京相比,在城市建设的规划手笔上、投入力度上、整体效应上都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不是区位不好,而是对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较落后。尤其是对外基础设施上,虽然有机场,但不是口岸,更不是干线机场,在支线机场中的排位也在下降;虽然有深水港,也有口岸,但万吨级码头少,吞吐量小,形不成枢纽。
  (4)生态环境
  高新区招商原来以乡镇为主,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各自为政,互相拼抢,乃至压低地价,造成许多项目占地多、产业档次不高、地块分割、布局不合理、治污设施跟不上。水污染、大气污染、市容市貌仍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比如三井河、民营园内河流、小运河等高新区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区内部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不到四类水质要求。
  2.软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
  (1)政府政策法规不完善,办事效率差
  常州行政效率并不是很理想,普遍存在重贯彻轻效率的行政作风,从行政手段上讲,常常在手续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上做文章,结果使常州的行政手续远比苏锡两市复杂,导致行政成本大增,变相收费以及把行政成本转移到头上的做法,增加了企业负担,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常州的积极性。
  (2)服务业发展不足
  现阶段,高新区内仍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发展迅速,区内服务贸易尚未形成完善的机制。现代服务业的滞后,特别是生产性的服务业滞后,技术研究与开发、现代物流、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专业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企业整体效率和隐性成本的调整空间形成一定制约。
  (3)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目前,常州高新区内投融资功能还相对滞后,融资渠道狭窄。在政府融资并吸纳社会多元化投资方面与其他先进高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多数企业主要融资的渠道仍然是银行信贷,虽然目前常州高新区内有各大银行,如中行、建行、工商行、农行、交行等派驻的支行,但是其资金介入状况并不明显。其次高新区内风险投资机制也不完善,风险投资主体单一,民间机构较少,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无法实现良性循环。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产业聚群机制尚未建立
  常州发展高新技术的内在动力不足,外来增量也不够,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常州高新区的经济还是传统的“三驾马车”——即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支撑经济,短期内创造增加值的能力要低于苏州的外资企业。高新区内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尚未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咨询服务相当缺乏,更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企业聚集在高新区内。
  
  三、改善常州高新区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硬环境的对策建议
  第一,常州应从战略上全面和上海接轨,不遗余力地承接和放大上海的辐射,加快与上海的有序联动、优势互补,主动接受上海部分产业的嫁接和转移,要抓住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论证或立项的机遇,努力构筑常州与上海之间的高速通道,缩小和缩短时空距离,挤进以上海为核心的“1小时”经济圈,为常州未来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平台。
  第二,高新区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尽快建立健全环保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热电厂、污水处理厂、水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加快房屋拆迁、土地平整、标准厂房的建设,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第三,常州高新区必须确立以经济为中心的人才观,广揽人才,同时要重视本土,要加强本地高校的建设,结合市场需求,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
  (二)改善软环境的对策建议
  第一,要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一个地区政府的权威性和政策的健全是招商引资的首要条件,政府要在已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的特点,研究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文件,造就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应该简化行政管理程序,使投资者增强政策稳定感和对当地政府诚信度的信心。
  第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使风险资本有退出机制。高投入、高风险是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高新区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保险等中介代理商务服务机构的同时,也必须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解决风险资本的退出通道问题。
  第三,在现代服务业水平提升上力求突破。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优化调整服务业结构,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份额;加快发展以码头仓储、保税物流、配送联运、商务贸易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加大中华龙城现代休闲区招商力度,切实抓好恐龙园综合设施改造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
  [1]孟宪锋,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J].产业发展,2007,(8).
  [2]陈梅,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沈玉芳,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开发区协调发展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