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州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循环经济 路径 资源
一、福州市开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就
(一)政府层面
发展循环经济已引起福州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市府提出了“率先探索,有所作为”的要求,实施以清洁生产、资源利用循环化、资源消耗减量化为重点,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推进,试点先行、面上推动,逐步构建和谐的、稳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在具体推进方面,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循环经济协同推进机制。由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形成推进循环经济的合力机制。
(二)园区层面
本市已将马尾开发区列为建设循环经济园区的试点。现福州化工区的循环经济取得积极进展,化工区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的“三圈”循环经济体系:一是内部循环圈,从源头减少污染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每年可减少CO2排放量3600t;二是化工区内部循环圈,通过物资流通、能量利用和公用工程有机的联系,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马尾新兴技术开发区正在调研企业全过程的废料产生情况,准备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废物信息平台,让一家的废物变成大家的原料或能源。
(三)企业层面
积极推进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市经委、市环保、市科委等有关部门于去年3月召开了福州市推进清洁生产联席会议,启动了20家企业清洁生产试点。今年全市将进一步启动第2批20家试点示范企业,形成总计40家清洁生产试点示范企业的规模,范围包括钢铁、有色、化工、机电、纺织、轻工、仪电、新材料、建材等众多行业。
二、福州开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体系不完善
目前福州循环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重视远高于对制度的重视,在制度上还没有真正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纳入市场体系中。同时,缺乏相关激励竞争机制,福州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及费用机制,政策可操作性差,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缺乏执行基础,一些政策还存在执行走样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和建立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等,这些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
(二)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福州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目前发展缓慢,还处于萌芽阶段。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服务主体,对循环经济在第三产业的策略和具体措施、实施方法、程序的意识不强,不够了解,服务途径(提供的各种愉悦和享受服务)也不明确。例如宾馆酒店业的“绿色酒店”、“绿色服务”、“绿色餐饮”,行业的“绿色校园”等第三产业,已经开始萌芽,但是还不成规模,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都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三)缺乏相应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从而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这称为环境无害化技术或环境友好技术,主要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用于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以及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受传统线性经济的影响,福州市企业的技术战略往往是各自为政,难以或几乎不存在企业间的生态化生产方式。
三、福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与路径选择
(一)总体思路
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发展观为统领,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企业内循环的基础上,探索适合福州市特色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企业、区域层面和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的建设,打造国际化的新福州。提升传统产业。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和发展生态旅游业,重点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实施,发展生态工业园区,转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强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通过与科研单位联手或组建专项研究所,提高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依托特色产品发展工业的新局面,培育福州市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福州市政府推进循环的路径选择
1.发展循环型
“十二五”发展循环型工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循环型, 发展工业大循环链。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企业之间协作配套,利用关键链接技术,推动资源梯级利用和废物循环利用,建立循环型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实施关键链接项目,引导原料、产品配套和废物利用企业共同构建循环型工业组团,整合能源、水、原料配备关系,搭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企业间相互合作机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型园区。结合区域规划,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发展各具特色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2.发展循环型农业
“十二五”发展循环型农业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循环型农业示范园,培育大农业资源循环链。建立健全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加工业提供原料,加工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市场,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的循环生产模式,提供经济效益,改善环境卫生。
3.建设循环型社会
“十二五”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全社会形成五个层次的大循环。加强对三大经济区循环型产业发展的分类指导和服务,促进资源跨区域有序流动。促进城镇之间的资源大循环,构建各具特色的城镇循环经济体系。引导城镇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功能区协调发展。发挥城镇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型乡村。
4.建设循环型工业园区
第一,发挥马江园区、快安园区、长安投资区、出口加工区、琅岐新区既有产业优势,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第二,琅岐新区从开发区现有主导产业的延伸和关联中生成项目,从承接产业外移和出口加工区项目前道和中段中生成项目。因此,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的工业园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工业园区的生态管理体系可从以下三个层次着手:第一个层次是产品层次,要求园区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寿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消耗、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再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第二个层次是园区的企业,尽可能在企业本身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零排放,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第三个层次是园区层次,建立园区水平上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园区APPEL计划、园区废物交换系统(WES)以及园区的生态信息公告制度等。这样,通过园区、企业和产品不同层次的生态管理,树立园区良好的环境或生态形象,为工业生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1]张昆。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环境出版社,2003
[2]肖华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
[3]肖华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