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公共政策选择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经济转型;大庆市;公共政策选择
从理论上来看,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对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以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所采取的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可能选择不同的公共政策,以适应于不同时期公共利益的取向。从2002年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开展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应该说这是我国公共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公共政策选择。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数量众多的资源型城市都会面临着资源耗竭的困境。从历史的角度看黑龙江省大庆、伊春等城市是一些因资源而生、因资源而兴的城市,特别是大庆作为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重要的石化基地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自身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2005年5月,国务院将大庆、伊春市等城市列为石油、林业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作为一个拥有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的省份,无论是从转型的方式方法上还是转型的技术手段上,都能给全国其他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大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现状及相关政策问题分析
(一)近年来大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1.大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概况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辖5区4县,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69.3万人。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56.8亿吨,天然气可储量1 000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实现连续27年5 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占同期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47%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2007年全市实现GDP 1 822.4亿元,同比增长10.5%;地方财政总收入117.6亿元,增长38.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1.6亿元,增长25.2%;完成工业增加值1 506亿元,增长9.9%;生产原油4 169.8万吨、天然气25.5亿立方米;石油工业、中直石化工业、地方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 185亿元、86亿元和185亿元,增长4.4%、29.5%和35%;农业增加值实现55.3亿元,增长3.9%。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2亿元,增长19.7%。业实现总收入13.4亿元,增长13.5%。(资料来源:大庆市人民政府网)
2.大庆资源型城市产业特点
产业分类严重向第二产业倾斜大。大庆市作为资源城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达85.33%。从大庆市工业内部结构来看,重工业所占比重大,工业产值结构中,轻重工业之比达到1.02∶98.98。
地方工业是推动大庆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三年来,地方工业一直保持40%左右的增长速度,形成了石化和农产品加工、纺织、新材料、机械制造、信息“1+5”的接续产业发展格局,辟建了大豆产业园、精细化工园、皮革城、轻纺城、石蜡工业园、橡胶工业园、注塑城、塑编城等19个优势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大庆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3.1∶85.7∶11.2调整为3∶85∶12;油与非油经济比例,由2006年的64.6∶35.4调整为61∶39;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比例,由2006年的84.5∶15.5调整为83.5∶16.5。
(二)大庆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政策缺陷
1.财力积累少,财税政策支持不足
大庆是一个财政税收体制很特殊的城市。大庆从1960年开发建设,到1983年一直实行政企合一的财政体制,地方政府的行政经费及文教卫生事业费,城市建设和维护等开支全部由石油承担。直到1995年,大庆市都没有一级金库,是作为省级收支的一部分进行管理的。1996年起,黑龙江省对大庆市实行视同地市级财政管理,大庆市建立市级金库,属于市级的收入直接纳入市级金库,并从2005年开始纳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大庆市本级债务金额已达50亿元,相当于市本级一年半的财政收入,现有的财税政策并没有表现出有力的支持作用。
2.油田储采比例失衡,石油开发政策不足
大庆油田经过40多年高速度和高强度开发,已经进入开采中后期后,油田开发已经呈现出“三高、三个加快和三个到位”的状况,即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高;水驱递减速度加快、基础设施老化速度加快、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加快;老区二次加密调整已经到位、外围油田增储上产已经到位、聚合物驱油规模已经到位,使原本已存在的矛盾更加严重。
3.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政策缺口较大
在产业结构上,石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仍在6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75%来源于石油经济。在工业总量中,87%是石油石化工业,地方工业仅占9%。石化、食品、高新技术等接替产业还比较弱小,拉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有限。总体看,依旧是石油工业的“一柱擎天”。在体制机制上,大庆国有经济比重占80%以上,中直五大企业占国有经济的90%以上。大庆区域内生产要素还不能自由整合,产品价格还不能完全由市场形成。大庆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对外开放度也不高。这些问题与产业政策不健全有着直接关系。
4.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政策缺失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规模、长时间、高强度的石油开采等生产活动,使大庆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根据大庆市环保局提供的资料,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损毁情况主要有以下方面:(1)地面水环境恶化;(2)地下水环境存在潜在威胁;(3)草原“三化”现象严重;(4)湿地面积日益萎缩;(5)土壤环境存在石油类污染。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危及大庆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繁重。
5.企业负担重,就业亟需扶持政策
目前,中直大企业仍然承担着公交、供电、供水、医疗卫生、高等等社会服务职能,每年非生产性投入高达几十亿元,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中直大企业尤其是中直未上市企业承担了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油田退养家属、待业子女等16万人的管理和安置工作,每年需要支付管理和安置的相关费用就有13亿多元,而且还有大集体及离退休人员统筹和社保等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二、大庆资源型城市转型时期公共政策选择的对策建议
(一)财税政策
1.建立油气资源勘探风险基金
目前,油气资源的勘探费用都由石油企业承担,虽然油气勘探能够取得高回报,但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石油企业受成本限制因素的影响,能够用于勘探的资金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新地区、新领域勘探的进展,影响了石油资源后备储量的增加。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尽快建立油气资源勘探风险基金,从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保证大庆所需勘探资金的投入,寻找更多的油气资源,实现石油资源的战略接替。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大庆优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2.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
建议对大庆所有、包括石油采掘业在内的工业企业,新购进的机械设备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全部享受消费型增值税。大庆油气田企业在执行《油气田企业增值税暂行管理办法》后,虽然增值税税负有所降低,但税负水平仍在13.5%左右,远高于其他行业。建议国家有关部委从支持大庆油田可持续出发,进一步扩大《办法》中固定资产的抵扣范围。
3.建立专项补偿资金
对大庆的转型来说,首先应通过建立专项补偿资金对资源开发进行补偿。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将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国家、黑龙江省、大庆2∶3∶5比例进行分成并向国家争取适当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比例,并将增加部分留给大庆;资源税按照黑龙江省、大庆市5∶5的比例分成;从原油销售收入中提取0.5%进入专项补偿资金;将大庆行政区内面向中省直企业征收的防洪保安费按比例返还大庆。
(二)产业政策
1.产业布局和项目摆放上向大庆倾斜
建议国家增加大庆原油加工量指标,通过留用“庆油”或进口“俄油”的方式,增加300—500万吨的原油炼量;改造大庆现有石化装置,由炼油化工型向化工型转变,使“三烯”、“三苯”等基础化工原料产量增加300万吨;集约使用天然气资源,保证大庆发展天然气化工所需的原料;支持甲醇、聚丙烯、醋酸等有利于接续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的重点项目的立项及加快大庆民用机场建设等问题。
2.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体系
建立出口加工区;支持扩大高新区的规划面积并将高新区优惠政策扩大到所有高新技术企业;赋予油田公司和石油管理局境外勘探权、开发权、收购油田权、参股合资境外石油开发权等;在贫矿、尾矿油气开发上减免税费,在企业投融资、税收和外事审批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资源型城市新兴产业进行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通过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的发展项目进行重点融资,对其贷款实行贴息、延期还款等优惠政策;对新兴产业的股票、债券发行实行特别支持等,必要时,国家亦可直接投资支持资源型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其他相关政策
1.环境治理与保护政策
应以开征环境税替代排污费,这不仅在资金上有保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征税对象方面,可先把工业污水、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工业固体垃圾以及超过国家环保标准的噪音作为课税对象,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扩大范围。
开征垃圾税。许多城市的清洁卫生支出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成本的支出。我们可以借鉴爱尔兰的成功经验,根据垃圾的重量开征垃圾税,同时,对可回收垃圾采取低税率,从而可以促使居民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降低垃圾处理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我国现行的制度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的人员,如果实现再就业,就取消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的资格。而实际情况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拿失业保险的人即使实现了再就业,也多数都是不稳定的灵活就业或政府提供的公益型岗位,收入低且没有连续性。国有企业的高福利与非国有企业保障的缺乏,成了制约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体制障碍,二选一的结果就使得很多人宁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拿失业保险而不愿去就业,造成劳动力资源和相应岗位双重浪费。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实际情况的保障制度。同时,要简化手续,减免收费,方便下岗职工求职登记、档案管理、接续社会保障关系。
:
[1]Kong Weiwei.Analysis for Efficiency of Primary Energy in Reducing and Saving for Energy of China.Aussino Academic Publish
ing House 2008.8
[2]宋连生.工业学大庆始末[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
[4]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经济评论,2004,(6).
[5]薛平.资源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6]孔微巍.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现状及障碍分析[J].商业研究,2007,(11).
[7]李向阳.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8]胡鞍钢.吕永龙.能源与发展——全球化条件下的能源与环境政策[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9]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