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对策
摘 要: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国家区域发展中却相对滞后,主要症结之一就是产业集群发育不成熟,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受制于地理区位、资源、产业和政府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中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对比,力图找出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现状;对策
一、前言
产业集群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方式,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具备有机整体功能的产业群落。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省,其国土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3亿,分别占全国的10.7%和28.1%。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它为全国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年来面对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实施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市场发展与发达程度落后于东部,增长速度在全国处于后列,甚至低于西部,一时出现了“中部塌陷”的焦虑。
面对此种尴尬的境地,中部地区应该积极寻求新的发展对策,产业集群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路径。这是因为高度发展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帮助推进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实现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刺激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其区位、自然资源、初级生产要素、生态优势和市场优势等条件优势和潜在优势转化为本地区的产品优势和现实优势。因此,作为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更应该重视和发展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持续发展,尽快实现经济集约化增长,壮大县(区)域经济,实现“三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中东部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对比
(一)与东部相比,中部地区产业集群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不大
“中心膨胀、集群化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必然要求,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实力的有效形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2007年全国GDP中三次产业的比重是11.3:48.6:40.1,中部地区在GDP中三次产业比重为14.6:49.5:35.9,而我国东部地区在2007年三次产业比重为6.9:51.5:41.7。与东部相比,中部地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分析其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发现,除了政策、制度、科技与人力资源、经济开放度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较小。据统计,东部地区仅浙江省目前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区519个,平均每个县有3个产业集群,但是广大的中部地区只有零星的产业集群存在,且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普遍较东部地区落后。
(二)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相差较大
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集群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中部地区因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科技投入不足等原因,大多数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创新功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没有形成技术创新服务。有学者指出,总体上看,区域创新能力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创新能力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均衡,创新的极化与空洞化并存发展;沿海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创新能力。此外,从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统计东中部比较来看,中部地区的科技资源投入还相当有限,与东部存在很大差距,使产业集群创新性远远落后与东部地区(如图1)。
从上图清晰地看出,全国技术市场的合同金额从2000年的53.52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226.53亿元,每年以递增的速度上升,东部地区所占比例比中部明显高很多,且上升趋势比中部快。2007年全国2 226.53亿元的合同金额中东部是1 498.35亿元,而中部只占255.17亿元,远远少于东部。
(三)中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对外资的吸引能力差距较大
新地认为,产业集群是导致FDI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因素。而FDI在我国分布很不均衡,2002—2007年东、中部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是3 200.1亿美元和492.3亿美元,流入东部的外资是中部地区的6倍多。历年实际利用FDI的地区分布东部地区从1998—2008年都占到80%以上,且每年的比例稳中有升。中部地区虽然比西部占的比例多,但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而且中部地区近两年呈现下降的趋势。2008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利用外资总额分别为811.98亿美元和74.36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量的84.79%和8.05%。总之,中部地区在产业集群方面远远逊色东部地区。
(四)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产业集群缺少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中部产业集群与区域城镇化的互动是割裂的,往往是有产业而无群、有城镇而无产业、弱产业的现象明显,彼此间无实质性的必然联系和互动机制。然而沿海地区“凡是集群发达的地区也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的苏南、温州,珠江三角洲的东莞、中山等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密度最高的地区”。同时,区域内中心城市的多少,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区域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大中心城市数量较少,只有武汉、郑州、长沙、太原等几个稍具影响力的城市,与东部地区的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天津等大城市相比,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要小很多。中心城市数量少、城镇化水平低的组合作用,影响和制约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促进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一)促使产业群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方向发展
第一,扩大产业群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和产业链聚集,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第二,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专业技术、人文与体制环境及基础条件,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并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突出产品的差异性。第三,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促使间进行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建立既有专业化分工又相互促进的产业体系,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技术含量,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要构建两个技术创新平台,即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提高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鼓励产业集群同大学、科研院所联姻。围绕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选择技术攻关课题,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的技术力量,由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把产业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确保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吸引外资的能力
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部地区产业集群意义重大。外商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产生外溢效应;外资的进入将加剧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外商投资客观上将加速我国市场化进程。参与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分享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溢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寻求机会嵌入全球产业当中,并沿价值链向上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扩展,促使集群实现升级。
(四)实施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促进中部崛起
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既非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策毕功,但通过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互为动力、协调发展,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途径。一是新型化战略的实施和差异型竞争优势的培育,都需要产业集群实现由注重廉价劳动力指向注重城市化经济的转变,充分利用城市的集群功能和城市化的经济效应,以获事半功倍之成效。面对差距,中部地区应在项目兴市、产业立市上大做文章。二是强化城市发展与产业选择之间的有机联系,每个城镇都要做好功能规划,将产业集群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五)转变观念,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识氛围
政府要转变观念,注重产业集群的延伸,用专业化发展、产业化招商的工作思路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要牢固确立“放水养鱼、促进发展”的理念,营造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积极培育竞争态势,控制无序的恶性竞争。保护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和企业扩张的成本,调动创业的积极性。及时发现和培育已有发展苗头的企业集群,并推动现有的产业集群做强做大。
四、结论
中央实施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战略,是建立在东部地区资源向中西部梯度推进的战略构想之上的,中部也基本上是基于这一战略构想确立自己的战略定位,即“承东启西”。但迄今为止,整体的梯度推进和中部的“承东启西”未能充分实现。中部只有通过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雄厚的经济增长和支柱产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东部的资源特别是优化资源形成拉力,借东、西之力实现崛起。
:
[1] 李敏纳.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及其对欠发达区域的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2008,(13).
[2] 李买生.产业集群与中部地区的崛起[J].区域发展研究,2007,
(4).
[3] 张跃.产业集群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部崛起战略,
2006,(8).
[4] 王素芹.影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因素及建议[J].经济经纬,
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