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温福铁路对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仁安 时间:2010-06-25
  【摘 要】建设福建海峡西岸区为福建铁路带来新机遇,而温福铁路的建设,又推动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通过对温福铁路在福建省铁路网的定位、福建铁路现状及温福铁路的分析,深刻认识温福铁路对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温福铁路 海峡西岸经济区 影响
  
  建设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福建铁路发展带来新机遇。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为了加快福建省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板块之间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使三个经济区连片发展,更好地在全国经济增长中发挥带动作用。温福铁路的建设引发了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推动区域生产力的优化布局,有利于全省铁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港城互动,推动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
  
  一、温福铁路在福建省铁路网的定位
  
  1.福建铁路网的现状
  福州铁路分局营辖鹰厦、外福线及横南、梅坎、湖泉肖等线,其中鹰厦线全长694 km,外福线194km。继鹰厦线全线电气化改造完成后,“九五”期间福建省铁路在建设方面,完成了鹰厦线中段(来舟—漳平)扩能和外福线电气化改造,建成并开通了横南254km、梅坎181km、漳泉220km、赣龙277km等线,正积极建设温福铁路,争取福厦铁路(280km)建设。至此,福建省的铁路网构架已见雏形,并确定了温福铁路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网的轴心地位。
  2.温福铁路的规划定位
  温州至福州铁路(简称温福铁路,下同)位于浙江和福建两省交界的浙东南和闽东北沿海地区,北起浙江省的温州市,南至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全长约320.97km,线路跨2省、3地市、11个县市,沿线吸引区人口1018万人,土地面积2.34万km2。温福铁路是全国“八纵八横”铁路网主骨架中东部沿海铁路通道的一部分,被列为国家“十五”开工项目,并于2004年12月28日开始兴建。该线自温州西站至福州的樟林站,投资估算总额为180.27亿元。,北起金温线的温州站,经浙江省的瑞安、平阳、苍南,福建省的福鼎、霞浦、赛岐、宁德、罗源、连江至福州与既有的福马铁路相接,预计全线320.97公里。线路为一级干线,单线预留复线和电气化条件,设计时速200公里,预留时速250公里。全线采用60公斤/米钢轨、25米长钢轨铺设,与沿线公路全部立交,建设总工期为4年。建成后的温福铁路将是一条客货兼顾,以客为主的快速干线。同时还与拟建的福厦高速铁路、梅坎线相连。它将成为连接长江三角洲、闽东南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最便捷的通道,同时是浙江省与福建省省际直接连接的重要途径。
  
  二、温福铁路对繁荣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影响
  
  1.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义
  构建中的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具体是指:浙江境内浙赣线西段以东,江西省内京九线南段以东,北起温州,南至汕头,西至江西抚州、赣州,东临海峡的广大地区,包括福建全省,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江西的上铙、鹰潭、抚州、赣州、吉安,广东的梅州、揭阳、潮州、汕头等20个地市级行政区划单位,土地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7900多万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近5000亿元。2004年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它体现了对区域定位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发挥对台优势、与两大三角洲分工协作意识的深化。
  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通过闽浙赣、闽赣粤三边边区接纳来自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的辐射。经济区对两个三角洲来说,成为一个走廊,但从两个三角洲来看,西岸经济区又是一个枢纽。随着福建铁路在江西与京九线的接轨,将促进福建与华中、西南的贯通,成为华中、华南物资出海口之一。
  2.温福铁路对繁荣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影响
  (1)温福铁路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部沿海铁路的重要通道。温福铁路是“八纵”中起于东北沈阳,终至厦门的铁路通道(简称“东部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沿海铁路通道连接的地区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量。修建温福铁路,对于逐步贯通形成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部沿海铁路通道有着重要作用。
  (2)温福铁路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奠定基础。温福铁路直接吸引闽浙两省沿线地市,间接吸引浙江省东中部地区、福建省福厦沿海地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吸引区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需求大,预测福建省2010年和2015年铁路进省货运量分别为3100万t和3700万t,客运量为1400万人和1600万人(单向密度,合客车44对和50对),其中考虑由新建的温福铁路承担的进省货运量分别为400万t和550万t,客车10对和12对。这样大的运量若由海运来承担则其时效性和可达性不如铁路;若由公路来承担,既有104国道已超负荷运行,需将在建的黑龙江同江至海南岛三亚高速公路(简称沿海高速公路,下同)由四车道扩建为六车道,则其扩建工程将占用更多土地资源,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和不利于水土保持,增加能源消耗和社会运输成本。因此修建温福铁路对保持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3)加速发展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福建省提出中心城市发展规划,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和福州的省会城市带动作用,以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为支撑,连接漳州、莆田、宁德,对接三明、南平、龙岩,加快形成福建省城市体系的总体布局,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修建温福铁路可以满足福建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运输要求,也可增加铁路运输的机动性,加速地方经济建设。
  (4)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省内外的区域协作。温福铁路加快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长江三角洲的前沿区域。积极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主动对接长江三角洲,重点加强与浙南地区在产业、基础设施及政策、市场等方面的互动对接,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市场、项目等方面,建立全面横向和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系,使温福铁路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桥梁。
  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重点加强与以福州市为龙头的闽东北四市的区域经济协作。进一步健全政府高层联席会议制度、专业部门和市县对口联系制度,从具体项目、具体工作入手,突出抓好体系、市场体系、信息资源共享、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协调配合。着眼建立长效机制,淡化行政区划概念,通过参股合资、合理补偿和支付转移等多种方式和项目推介、对口协作、促销等多种途径,构建利益共同体,使区域协作关系富有实效、更加牢固。
  (5)满足闽浙两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闽浙两省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闽浙两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福建省为例,在1979—1998年间GDP年均增长率为13.6%,预计2001—2010年GDP年均增长9%,2011—2020年GDP年均增长8%,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福建省进省的全社会客货运量分别为4130万人次、10800万t和5040万人次、14930万t,较1998年的进省客货运量1720万人、3940万t将有较大幅度增加。因此,修建温福铁路是满足闽浙两省物资文化交流的需要,对促进两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6)促进海峡西岸区的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温福铁路沿线有8个县市是我国南方著名的革命老区,经济水平落后,宁德地区还是全国唯一的沿海连片贫困区,同时,宁德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畲族人口聚居地。修建温福铁路,可以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关心和扶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沿线的条件,带动和促进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沿线的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7)开发海峡西岸经济区沿线港口、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海峡西岸经济区沿线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和众多优良的港湾,其中三都澳港口小腹大水深,是世界一流的天然良港;沿线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众多的旅游景点,还有少数民族畲族的人文风情;此外,沿线还有广阔的滩涂和丰富的水产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由于受交通条件的制约,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修建温福铁路对开发沿线港口、旅游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起着重要作用。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景观、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根据旅游总体布局,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东海福地-欢乐港湾”和“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神奇之旅旅游品牌,建设三都澳国家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做大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发展旅游配套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提高旅游线路的文化品位。加强同周边地区的旅游协作和旅游线路对接,做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互利互惠。
  (8)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直接“三通”,加快祖国统一进程。福建省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直航口岸试点省,温福铁路沿线港口大多是固定的台轮停泊点和贸易点,民间交往频繁。修建温福铁路极大地改善沿线地区的交通和投资环境,为同胞回大陆探亲访友、旅游观光、投资办厂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对促进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加快祖国统一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於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的伟大目标,但面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那些支持台湾独立的势力日益严重的分裂活动,我国从来没有承诺放弃武力解决的方式。战备必须加紧,铁路运输必须先行,修建温福铁路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综合运用的立体交通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是具有重要国防意义和经济意义的战备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
  [1]丁泰岳.立足保障“打得赢”切实做好军事斗争军交运输准备工作[J].国防交通,2001(1).
  [2]郑启浦.我国港口城市的铁路建设[J].铁道工程学报,1997,(1).
  [3]于鸿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M].安徽技术出版社,1993.
  [4]陆大道,高连庆.闽西南、粤东、赣东南经济协作区区域规划研究.经济出版社,199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