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财政科技投入 推动县级科技部门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军锋 时间:2010-06-25
  关键字:创新 县级财政科技投入  科技部门 建设
  论文摘要:通过对郑州市及周边部分地市县(市、区)的调查,本文出了县(市、区)科技工作存在服务县域的作用不明显、财政科技投入的效果不理想、权威性和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低三大问题,提出了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三项建议。
 
  2004年,科技部对县(市)级科技工作调研后,首次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县(市)科技工作大会,对基层科技工作作了专题部署,几年来在加大投入、强化职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县(市)级科技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县(市)级科技部门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以郑州市为例,2004年前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有两个区科技部门是同计划、统计等部门合并办公,部分县(市、区)科技部门实有工作人员不足5人,最少的只有2人;目前所有县(市、区)均设立了独立的科技管理机构,部分县(市、区)的科技工作呈现出了较好地势头。但是通过对郑州市及周边部分地市县(市、区)的调查,发现不少县(市、区)科技部门的编制、经费、条件和实有人员配置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多数县(市、区)的科技工作同地方政府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县(市、区)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不明显。按层面划分,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构成中最基础的层次。一般来说,县级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不是从事大量的基础性的研究,而主要是把已经成熟的、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中去,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县级科技部门本身不从事技术研究,没有现成的科技成果,由于基础条件,人员素质等的限制,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传递、交流,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针对同一项目争取上级经费支持,除非争取到重大项目(除高新区外,一般县、市、区组织的项目几乎不可能争取到),多数情况下还不到发改、农林水利、等部门支持的零头。
  (二)财政科技投入的效果不理想。目前,郑州市所辖县(市、区)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原科技三项费)的比例,都达到或超过了市政府所要求的不低于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的比例。但是,由于县(市、区)级财政总量有限,导致科技投入的绝对数较低,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科技经费主要集中用于国家、省、市的重点项目,县(市、区)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组织的科技项目几乎得不到上级科技经费的支持,县(市、区)科技部门几乎不可能组织对经济、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研发项目或科技活动。县(市、区)的科技投入,对大型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没有吸引力,组织小型科研项目的投入不小、工作量不小、效果差,同时由于小型科研项目同样存在风险,组织的县级科技计划项目没有产出、产出与投入不成比例或产出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小,导致县级政府对组织县级科技计划的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持续降低。
  (三)权威性和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低。县级政府希望科技部门能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部门现有的职能同各行业、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或重叠较多,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协调和调控手段有限,开展工作往往还要利用各行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一些资源。工作目标同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脱节,为了完成上级业务部门分配的项目申报、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等指标,一些县(市、区)的科技部门不得不陪笑脸,陪人力,甚至从有限的科技经费中挤出一部分作为对项目单位、个人的补助回报,才能勉强完成任务。造成基层科技工作成效不大,显示度不够,人、财、物支撑不够,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二、推动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建设的几点建议
  “有为才有位”。调查中发现,部分县(市、区)及地(市)科技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总是抱怨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重视不够,主要领导对科技工作支持的力度不够,没有真正从科技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找原因。笔者认为,推动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建设,需要国家、省、市科技部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县级科技部门,围绕县(市、区)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从解决县域经济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的角度出发,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利用好有限的县本级科技资源,发挥好科技部门应有的作用,促进部门软硬件条件的建设。   (一)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目前,多数县(市、区)科技投入的使用是套用国家、省、市的管理、使用,但是正如调查发现的问题,县(市、区)组织的科技计划项目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真正在县域中发挥引领作用。建议县(市、区)在现行政策的框架范围内,建立一套多形式、多方式的县(市、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体系。一些县(市、区)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了科技基金专户,对县(市、区)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原科技三项费)采取了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无息借款(一到两年偿还本金)的使用方式,其中无息借款(一到两年偿还本金)回收的资金、财政拨付的其它科技专项经费全部进入科技发展基金专户,委托生产力促进中心按照资本金投入、有息借(贷)款或风险投资的模式参与各类技术交易、技术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政府投资项目及科技基建项目(如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不仅使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而且由于科技发展基金多数循环使用,帐户资金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资产不断增加,使科技部门能够在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的情况下,组织较大的科技项目或承担县(市、区)政府交办的较重要的平台建设项目,增加了科技部门在各项工作中的话语权,提升了对外形象和影响力。
  (二)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由于多种的原因,县(市、区)组织的科技计划项目容易引起各方面的疑问,县级科技部门人员少,业务涉及的行业及部门也较多,部分县(市、区)科技部门的领导对待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较慎重,这些都影响了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因此,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部分县(市、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成立了科技资金管理领导小组,由财政、发改、工商、税务、土地、房管、建设、审计、纪检等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项目征集、项目筛选、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初定,最后县(市、区)领导审批的程序,一是确保了程序的合法性,二是有效的避免人为因素,三是争取到了各单位及县(市、区)领导的支持。
  (三)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多数地方的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企业的科研能力有限,这就给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带来了难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县(市、区)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原科技三项费)是作为对企业纳税奖励来使用的,有些则是被作为政府信息化、基建等项目资金来使用,投入到生产企业的部分资金由于效果不明显,也容易引起争议。这些使用,一是不能真正起到科技资金应有的作用,二是有可能使科技工作被边缘化。部分县(市、区)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策划了孵化器、创业中心、科技产业园等项目,还有一些则是在引进科技项目、成果上下功夫,建立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担风险的科技开发投入机制,多种形式的投入提高了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了科技资金的使用效果。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县(市、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人大报告都有专门的论述和较为详细的安排,关键是要有具体的“抓手”,落实各种政策和措施。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部分县(市、区)主要领导有从事过科技工作经历的,对科技工作的认识就更清晰一些,对科技工作给予的支持就更多,科技在县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较明显,这说明把科技部门中综合素质较高的干部选拔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也是推动县级科技部门建设,促进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