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健 时间:2010-06-25
  [摘 要]加快生产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发展观的內在要求。本文分析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机遇,从实现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推进聚集式发展、强化政策支持、消除体制性障碍、完善社会环境、加快创新步伐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产业转型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界定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表述。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C.reenfield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1984年,美国学者Noyelle研究提出生产性服务是一种经济中的中间投入,不能直接用于消费,只能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2005年,中山大学的钟韵、阎小培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体现为中间投入,是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其中间功能提高了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
  综合多种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活动提供各种中间服务的行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是产业互动和融合的关键环节。与其他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四个核心特征:一是中间性,即以为客户对象,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二是增值性,即通过服务产品的提供,提高其他产业的产品价值或运行效率;三是知识性,即知识和技术密集度较高,是高新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推动者,创新能力较强;四是关联性,即与制造业和农业关系密切,是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范围有不同的界定标准,香港贸易发展局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四大行业,分别是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贸易相关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中提出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包括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流通6个方面。
  
  二、浙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受到抑制。浙江的企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中,不少行业和企业仍处于单纯的加工阶段,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导致浙江省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不足,难以拉动其发展。政府采购的范围主要局限于硬件设施、咨询、软件设计等许多国际上通行的政府服务外包业务,基本都是通过事业单位或下属机构完成。垄断行业服务外包意识缺乏。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完善,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另外,浙江邻近上海的地理位置还造成了本地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外流。
  
  2 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水平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是浙江产业结构中的一条短腿,与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有的生产性服务业行政垄断,缺乏竞争导致创新不足;有的生产性服务业或缺人才,或经营思想不端正,服务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有的生产性服务业压价、回扣等不正当竞争问题比较突出,等等。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需要。据对浙江产业集群内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满意程度不高,即便是满意程度位列第一和第二位的金融和物流服务,选择满意的比例也分别只有18.2%和15.2%。
  
  3 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小企业居多,多数企业提供的只是知识和技术服务链上的低端服务产品,远未形成集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推动者、使用者和传播者于一身的良好运行机制。研究开发投入明显不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40%),也低于国内先进省市,制度和政策环境普遍重视制造业领域的研发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尚未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截然不同于发达国家制造业研发投入下降而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投入上升的发展趋势。
  
  4 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不少地方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尚不到位,“重、轻三产”的思维惯性仍然存在。税收政策不合理,所得税优惠主要面向应用高新技术的工业企业,对高科技服务企业缺少鼓励措施;营业税计税方法对服务业存在重复征税,导致分工越细,税负越重,阻碍了服务外包的发展。财政扶持也是向工业倾斜,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杯水车薪。此外,服务业用地、用电等价格比工业高出较多。如服务业用电适用商业电价,平均每度比工业高0.2元左右。
  
  5 交叉管理和行业垄断比较严重。交叉管理和缺位管理并存。一些行业存在交叉管理现象。如师事务所有财政、审计、税务、证监等多个主管部门,有时企业感到无所适从。一些行业如会展业,又缺乏明确的主管部门,企业发展难以得到引导和支持。市场准入障碍也未真正消除,金融、通信等行业虽然鼓励非公资本进入,但准入前置条件过高,存在“玻璃门”现象。有的中介行业主管部门人为设置准入门槛,有些行业存在自相矛盾的资质认定,造成事实上的行政垄断。
  
  6 存在土地、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制约。浙江土地资源紧缺,加上生产性服务业用地大都属于商业用地,取得项目用地格外困难,且用地价格也相对较高。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极为缺乏。比如,软件行业一般工程师过剩,而架构工程师稀缺。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生产性服务企业以无形服务为主,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难获得银行贷款,而且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受益较少。    三、加快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机遇
  
  1 国际生产,陸服务业的加速转移,为浙江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借力”发展的机遇。根据制造业借助引进外资实现腾飞的经验,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转移,无疑为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引进国外(地区)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但可以增强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实力,而且有助于推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如何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选好方向和重点,率先在部分行业领域实现突破,促进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2 先进制造业的加速发展,为浙江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较强的需求基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市场需求,没有需求的产业不可能实现较快发展。2003年以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面临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当前面临全球危机,浙江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认识到: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已无法支撑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转入外购(外包)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新阶段,充分发挥产业外和企业外的力量,加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这就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占浙江制造业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自身无力提供某些生产性服务,因而对外购服务的需求尤其迫切。
  
  3 新的产业政策的加速形成,为浙江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从国家层面看,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12个方面37条政策措施。随后,国务院又召开全国服务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了重点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把生产性服务业放在发展服务业的突出位置,意味着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加速形成。从省级层面看,2005年8月份召开的浙江服务业工作会议以及提交大会讨论的“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此后五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及保障措施。从市县层面看,杭州、宁波等市县均已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所有这些都为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加快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1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空间;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关键,有利于降低中间服务成本,提升产品和企业竞争力。浙江应立足于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及时更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努力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首先,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浙江制造业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一大批制造业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应以服务于省内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为立足点,针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为其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主要包括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培训服务、会展服务、商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培育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推进制造企业服务外包。制造业企业服务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预测,包括人力资源、采购和营销功能等在内的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已超过1万亿美元。浙江企业服务外包程度还不高,应积极鼓励引导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观念,将非核心竞争业务外包,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要加强政策研究,调整相关税收政策,为推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创造条件。建立信息共享等基础平台,健全社会信用、中介服务等体系,搭建各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2 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编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和布局导向,发挥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发展空间以及布置先进合理的通信。加快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研究制定《浙江省服务业集聚区认定办法》,做好服务业集聚区申报、推荐和认定工作。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向集聚区倾斜,重点支持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公共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补助,同等条件下对集聚区内的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强化集聚区对周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吸引整合,通过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以及政府相关引导政策,推动具有共同区位指向、产业关联度强的服务业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切实做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3 强化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财税等政策的支持。认真清理、修订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与同等的财税、金融、电价、土地等政策扶持体系。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制造业服务外包分离等关键领域,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促进政策。财政方面,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侧重向生产性服务领域倾斜,主要用于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税收方面,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税法框架内对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制造企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等,探索实施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基金、附加等地方税的优惠倾斜。用地方面,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安排。融资方面,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型甚至微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开展业务。
  
  4 消除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现代服务部门。对于有利于制造业升级、解决就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5 完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社会环境。服务业由于其产品无形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经验品特征。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运行环境的要求,远比制造业高。为了改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社会环境,要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文化,督促生产性服务业乃至制造业企业提高诚信水平;要在加强社会信用意识宣传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业,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评价评级体系;要加强社会信用监管和立法执法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对违约处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还要通过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创业投资制度等措施,健全鼓励自主创新、弘扬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6 加快服务业内部创新的步伐。行业内部创新的步伐直接决定了产业规模的扩张和绩效的提升。具体来看,可以从组织创新、体制创新及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进程。
  首先,实施组织创新。实施组织创新是应对当前经济危机,转变浙江经济增长增长方式,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实施组织创新的关键有三条;一是突出重点,实施“专业全球化”战略,即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客户市场定位,防止盲目多元化,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资源整合,组建服务业企业集团,做大服务市场规模。三是品牌战略的跟进,以创建名牌为抓手,集中发展名牌服务企业群,通过品牌的建立扩展高端业务。
  其次,进行体制创新。进行体制创新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改革的方向有四点:一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切实转换经营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抓紧修订征信配套法规,完善信息采集网络。三是发展各种中介服务,鼓励发展中介组织,并推动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合作,重点是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加强与跨国公司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
  最后,实现技术创新。要实现技术跨越,就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包括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加科技创新技术投入和创新源头建设,充实和培育人才队伍,提高技术创新服务质量,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化、自动化进程,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