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泛化趋势下江西的策略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泛化
一、长三角的扩散趋势及其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处沿海、沿江两大发达地带的交汇处,由江、浙、沪三地16个城市组成,现已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态势,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被经济学界认为是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之后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526亿元,逼近和香港两地GDP总和。
近年来,要求长三角扩容的呼声渐起:认为“15+1”的狭义概念应该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江浙沪为主体、更高层次的区域联合。从区域经济学理论及长三角发展远景分析,长三角出现泛化趋势不是一种因素的结果,而有其多方面的发展动力。
1.长期集聚发展导致矛盾日益严重是促使长三角泛化的内在动因。长三角16市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集聚效应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严重制约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从而产生资本外溢、产业转移的内在扩散需求。①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苏南地区的南京、无锡、镇江、常州、苏州,城市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都在0.95以上。这种城市间产业高度同构现象,不但使得长三角城市在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等方面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而且使产业链在较长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②资源紧张程度加深,生产成本上升。随着长三角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能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短缺现象日益突出,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投资环境受到影响,一些外商开始对来长三角投资持观望、等待态度。③环境污染严重。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全国22%的制造业,在中国加工制造领域处于龙头地位。但长期高速的发展造成的也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变得十分脆弱,使长三角成为中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
面对一系列日益严重的发展问题,长三角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新兴制造业升级,从传统服务业向、咨询等业态升级。这种产业结构的新陈代谢,对其内部落后产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必然加速将本身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从而形成扩散趋势。
2.区域竞争是促使长三角泛化的外在动力。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他们之间必然是一种竞争、发展的格局。最近,南北两大区域经济合作精彩纷呈:环渤海经济圈“5+2”模式的确立、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京津发展的重新定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卓有成效的展开等,中国区域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尤其是2004年《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确立了以香港为中心城市、大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地区及其辐射地带的泛珠三角“9+2”经济圈,腹地广阔、资源丰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6年,泛珠9省在GDP、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总额上超越长三角城市群,并随着CEPA及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展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更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泛珠三角的形成及其有效运作,一方面为泛长三角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也真实反映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与长江上中游省份之间经济联系的弱化和经济腹地的丧失,从而对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和十分严峻的挑战。
3.理论界对长三角泛化的不同观点。目前,理论界对长三角的扩散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3+2”泛长三角概念。即认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不能停留在“15+1”的城市范畴,而应该是“3+2”的概念,也就是把苏浙沪三省市和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全部纳入“泛长三角”通盘考虑。第二种是“大长三角”概念,即从建立长江流域经济体系的角度来构建“大长三角”经济区,范围向西可延伸至黄山、天柱山、大别山山脉,包括合肥在内的整个江淮地区、皖江城市带和苏北地区。
但笔者认为,大长三角的泛化模式,侧重于考虑安徽发展的需要,未能立足于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长远考虑,腹地面积狭小、发展空间有限;而泛三角涉及的安徽北部和江西南部距离长三角较远,辐射效果不明显,暂时难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故此,长三角的扩散应该:①从区域附近的城市群入手,即在江浙沪的基础上,加上安徽的皖江城市带和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有序、竞争力强劲的庞大城市密集带。②进一步向武汉延伸,最终构筑以上海为发达前部、江浙皖赣为宽大双翼、湖北为强劲尾翼的战机状“3+3”泛长三角模式,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联动发展新态势。
二、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存在的困难
1.皖赣两省和长三角经济实力差距较大是阻碍泛化的主要因素。皖赣两省和长三角虽然同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缘文化较为接近,但两者实力差距巨大。以环鄱阳湖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为例,2006年环湖6市和皖江7市的GDP总和分别是2821亿元和2784亿元,远远低于上海10297亿元、浙江7市11887亿元、江苏8市173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其他各项经济指标相差也极为明显,这就使得长三角城市群在泛化问题上顾虑重重,成为阻碍一体化的最主要因素。
2.皖赣两省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是阻碍泛化的间接因素。长三角扩散虽有内外需求,但若没有市场机制下产业和市场的分工与合作,行政区划束缚就难以突破,区域分工和资源整合也难以实现,泛化进程就会滞缓。安徽和江西同处沿海产业转移的第一梯度,具有相对优越的地理条件,区域内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符合长三角扩散的要求。但是,经济长期滞后发展使得皖赣两省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经营环境还远未能与长三角接轨,极大影响了长三角企业投资皖赣、扎根皖赣的信念和决心。
3.长三角内部一体化需要延缓了长三角泛化步伐。现阶段,长三角的扩散趋势和一体化趋势并存,都是长三角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几年,长三角16城市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效: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和“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区域协商制度,并且在公交一体化、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等方面取得进展。但区域内地方保护、城市定位雷同、产业同构、项目争夺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经济要素远未实现合理流动、有机整合。
4.地方保护主义思维干扰着长三角的扩容。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以及干部考核制度的影响,中国各级政府都希望经济要素能留在本地区而不外溢。沪苏浙二省一市经济发展本来就不平衡,苏北和浙西相对比较落后,甚至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差距也客观存在:2006年GDP最强的上海已突破1万亿元,而最低的舟山仅为333亿元,相差30倍。因此,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沪苏浙的一些高层决策者也希望引导经济资源在本区域内流动,把产业分别向浦东、苏北和浙西转移,带动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可见,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还存在很多现实困难,但区域应该遵循市场经济。随着越来越多的江、浙、沪家来安徽和江西投资,皖赣两省与长三角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还是需要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去推动。只要皖赣两省以城市群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投资环境,加强长三角与两省经济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实现共赢性的区域联合指日可待。
三、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给江西发展带来的机遇
长三角的扩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随着泛化进程加快,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国际资本在长三角周边腹地寻找投资合作机会,人才、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也会在更大范围内流动,这无疑给江西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1.有利于建立新的开放平台,拓宽发展渠道。泛珠三角“9+2”经济圈的建立,为江西连接香港、东盟,融入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体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而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形成新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发挥江西双三角共同腹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吸引资本、技术、人才、服务外包等要素内流,为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建立一个新的国际化平台,提高江西在国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有利于促进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发展,实现打造江西经济增长发动机的战略目标。环鄱阳湖城市群是长三角都市带向内陆腹地的延伸,是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以环鄱阳湖地区为基地,全面推动与长三角的区域合作,不仅可以为长三角的持续发展提供宽广深厚的战略纵深,增强长三角引领经济的后劲;而且通过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能够有效推动环湖地区的经济增长,使该区域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最强板块和核心地区,实现江西“十一五”及未来区域规划的既定战略目标。
3.有利于江西招商引资,促进江西经济发展。在江西省的招商引资战略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地位是并举的。长期以来,广东资本都占江西吸引省外资金的第一位,但自2001年开始,浙江资本开始超越广东位列江西外来资金第一位,广东省屈居第二位。长三角资本源源不断的注入,为江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成为促进江西崛起的重要力量,并且随着区域合作的深入,这种辐射与带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4.通过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互动,有利于更新观念,创新体制,促进发展。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世界经济登陆中国、与中国经济碰撞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思想观念和经营管理体制更新较快。通过建立与长三角地区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江西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互动,接受世界先进的、经济、文化、管理新理念,有利于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创新体制,加速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体制和观念对接。
四、江西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
1.政府积极推动,主动对接长三角。泛长三角作为较高层次的区域合作模式,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政府积极推动引导也十分重要。近年来,安徽在执行东向战略、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方面表现不俗:2003年以来,芜湖、马鞍山、合肥、铜陵等城市不断提出加盟长三角的热切要求,并多次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与会员城市开展了广泛合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马鞍山、滁州、芜湖、淮安南部和巢湖部分地区已被划入南京都市圈的规划范围,并把融入南京都市圈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思路;2007年,安徽组织苏浙沪皖四省市30多名地方官员和知名专家在芜湖召开会议,就“大长三角”区域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安徽的积极姿态取得了较好的反应,在国家建设部组织编制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中,已经将安徽和苏北地区纳入规划考察范围,这使得具有同样战略需求的江西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故此,江西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推动泛化进程,赢得先机,尤其是环鄱阳湖城市群中的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城市,临近长三角和皖江城市带,更应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急先锋和桥头堡。
2.加快机制体制对接,优化市场环境,增强与长三角的经济互补性。加快机制体制对接、推进统一市场建设,是江西融入长三角的制度保证。江西虽然区位和生态优势较为明显,但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在中部六省中并无特殊优势。只有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降低综合商务成本,实现“制造成本+交易成本”最低,才能突出整体优势,更大程度地吸纳生产要素,加快产业积聚,促进江西经济跨越式发展。所以,江西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与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的对接,优化市场环境,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江西也要加快与沿海的产业对接,充分发挥江西农产品、矿产资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的转移,加快发展配套产业,逐步形成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长三角和江西经济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奠定区域合作的经济基础。
3.加强通往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硬件接轨”。加快对接、构筑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地理基础。经过十五规划建设,环鄱阳湖地区交通状况已大为改善,基本建成环湖地区高速公路、国道、铁路、航空、水运一体化交通,江西东北部已逐步融入长三角5小时经济圈中。但是,目前江西通往长三角主要是沪瑞高速公路、320国道和浙赣铁路,与发达地区相比,公路和铁路的密度和里程数仍然远远不够。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北上出省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环鄱阳湖地区通往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建设,强化江西的区位优势,为实现区域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持。
4.加快后花园建设,推动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江西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森林覆盖率高;上人文荟萃,宗教昌盛,名胜古迹、宫观寺院遍布全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保护和整合本省各类旅游资源,重点推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赣鄱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对鄱阳湖、庐山、龙虎山、三清山、武夷山、九连山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大力发展以滕王阁、白鹿洞书院、八大山人纪念馆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宣传和建设;抓住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加快实现红色旅游上水平、上规模,建设南昌、井冈山、瑞金、赣东北等红色旅游基地,把江西建成特色鲜明、行业规范、诚信专业的沿海旅游休闲后花园,使旅游业成为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积极因素。
:
[1]熊智伟.长三角一体化下江西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07,(5).
[2]徐长乐.“泛珠三角”模式对长三角发展的启示[J].江南,2004,(7).
[2]嘉容.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学校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