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昌实现快速崛起的若干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勒系琳 熊墨辉 柳华 时间:2010-06-25
  [摘 要] 南昌正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姿态,奔跑于中部城市的轨道上,处在追赶阶段的南昌,打牢打好各项基础,是崛起发 展的首要任务。打牢打好产业基础,就是要实现产业突进向产业并进转变;全面拓开城乡一体的城市发展新的支撑空 间;努力创建第四个体制创新试验区;把高度关注民生,提高人的素质,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南昌最重要 的发展环境加以营造。
  [关键词] 南昌;中部崛起;基础研究
  
  一、南昌已经起飞
  
  南昌全力实施以大开放为主战略,打造制造业重要基地为核心战略的崛起战略体系,正前所未有地驶入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前所未有地集聚了城市继续做强做大的能量。这个崛起战略体系包括:一是大开放主战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引进内资1000亿元,年度利用外资额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进入前10位,南昌由封闭性的城市快速转向开放型的城市;二是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核心战略——增加值增长速度在中部城市名列前茅,规模以上工业三大指标本世纪前10年有望实现3个3年翻番,工业增加值占GDP总量达到37%以上,使南昌的发展轨迹有了决定性的转变,由原来的一个消费型城市向产业型城市迅速转轨;三是跨江发展战略——南昌从江之一隅迅速发展成为一江两岸格局,红谷滩成为现代城市的示范区域,大昌北新城呼之欲出,为形成“大南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追赶战略——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位由“九五”期末的第23位跃进到“十五”期末的前5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30位,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35位;五是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学在南昌”的品牌初现,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人才外流的局面得到根本性逆转;六是城镇化战略——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8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206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半南昌,城市人口近3年机械增长40万人,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在发展方面则呈现以下亮点:
  一是人均GDP过3000美元,按照国际一般经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二是继江铃之后诞生了第二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南钢,做大做强企业再传捷报;三是一批县区财政收入上第一次超过10亿元;四是高新区三大指标全面过300亿元,小蓝工业园过100亿元,南昌从此拥有三个百亿以上工业园区;五是年度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亿美元,达到11亿美元;六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倒挂,农民人年均纯收入增加幅度2006年首次超过城市居民人年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七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次超过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八是如愿取得全国卫生城市和人居环境奖等多项殊荣。
  根据上述指标,按照罗斯托理论判断,南昌经济已经起飞。
  
  二、相对于先发城市存在差距
  
  站在全国看南昌,南昌仍然是一个欠发达城市;以全球化的视角看南昌,南昌仍然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南昌不仅与沿海一些发达城市存在着难以拉平赶上也不必拉平赶上的绝对差距,而且与不少先发地区包括部分欠发达城市还存在着可以拉平赶上而且应该拉平赶上的相对差距。
  就中部六个省会城市而言,武汉的实力、郑州都市圈背景、长沙的竞争力,甚至太原的资源、合肥的后劲,都是南昌所不及或不具备的。南昌经济总量不但与先发城市差距仍在拉大,与中部第三的长沙差距也在拉大,经济总量2000年相差200亿元左右,2005年相差500亿元左右 。
  
  三、按照“追赶、互动、超越”三步走模式,使南昌最终崛起于中国的中部和世界城市之林
  
  综观欠发达国家(地区)崛起的历程,凡以后发优势理论、不平衡发展和平衡发展理论、制度创新理论为指导,通过确立正确的经济政策,选择和设计适合本国或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把握历史性机遇,正确应对挑战,就往往后来居上,由欠发达国家(地区)跃进到发达国家(地区)行列。
  南昌的经济发展已经处在罗斯托起飞阶段,如何进而实现崛起?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树立的发展理念,按照“追赶、互动、超越”三步走的模式,使南昌最终崛起于中国的中部和世界城市之林。
  追赶阶段——根据南昌发展实际,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实现发展动力再造,快速形成后发优势,缩小与先发城市的差距,实现追赶进位。没有追赶阶段艰苦的量的积累,就没有与先发城市的互动,更不可能创造未来实现超越的机遇;互动阶段——站在新的发展层面上,在博弈中建立与先进发达城市崭新的经济文化联系,各展所长,相互呼应,共同发展。互动是崛起的必经阶段,通过这个阶段,深化追赶的目标,巩固发展的定位,凝聚超越所需要的突破性能量;超越阶段——崛起的应有之义,超越既是相对先发城市某些重要领域的优势超越、功能超越,更是对南昌人自身的观念、能力和形象的超越。
  
  四、关键在于打牢打好四大基础
  
  南昌正处于“快速崛起的追赶阶段”。实现追赶,关键在于能否打牢打好南昌快速和谐崛起的基础。
  打基础之一:努力实现产业突进向产业并进转变
  打好产业基础是南昌实现快速和谐崛起的首要条件、必要条件。2005年,南昌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2:52.8:40.0,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二产内部技术水平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三产比重偏低,与中部核心城市地位不符;产业配套水平不高,产业间协调发展态势尚待形成。
  要打好南昌实现快速崛起的产业基础,要实现产业发展思路上的两大转变:
  一是“三、二产并进”战略。在未来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必须把以往紧盯制造业的目光调整到力促三二产业并进,以形成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的结构体系。
  因此南昌要制定一整套鼓励三产发展的用地、财税、考核和重点项目等优惠奖励政策;加快、轨道交通、跨江隧道的建设,形成南昌市区与周边地区的快速通道;创造优美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增强投资者积极参与发展南昌市三产的吸引力。
  二是“一个基地、四个中心”战略。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推动十大产品制造基地为主体的南昌工业主体体系建设;做强、做大、做优、做特工业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化运行机制为保障,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国际化、集体化、多元化、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构筑经济发展的航空母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及配套延伸,培育壮大一批有技术含量和比较优势的高新产业群,构筑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增长极。
  着力建设现代区域中心: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品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围绕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着力建设现代区域商贸中心:加快红谷滩新区中央商务区建设,增强商务集聚能力;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进一步吸引国际著名连锁商业在昌设立分店,吸引外地客商来昌经商。   着力建设区域消费中心:打造购物、娱乐的良好空间;完善以中心商业区为龙头,特色商业街、各类专业市场、社区商业互为补充、各具特色的商业区域结构模式;提高业服务水平;推行各种优惠政策,尽快催熟“夜”。
  着力建设现代区域物流中心:构筑现代物流业政策、基础设施、信息等要素平台;制订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规划;按照“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流通”的规划要求和南昌市目前的设施状况和物流需求状况,建立东、南、西、北4个物流园区。
  打基础之二:以“大市政”理念,全面拓开城乡一体的城市发展新的支撑空间
  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新时期南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要树立大市政理念,把市政设施及一整套的建管护体例延伸和移植到广大传统的区域,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为进一步打牢打好南昌和谐崛起的市政基础,必须:
  ——迅速把红谷滩的建设开发转向功能开发,由以住宅带动人气转向岗位带动人气,加强产业发展,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红谷新城。以红谷新城带动大昌北新城的资源整合与统筹发展,将昌北新城(包括现有的红谷滩新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湾里区、长?区)以红谷新区的名义申报国家级新区。
  ——谋划南昌下一步的开发轴向,研究和实施“南昌向湖”战略,加快城区到鄱阳湖之间的城市化进程,合理布局城市产业,充分运用鄱阳湖品牌增强水景南昌的国际魅力。
  ——推动县区体制向城区体制转变,分两个阶段完成,先期完成新建县、南昌县县改区工作,后期进行进贤县、安义县县改区工作。同时,争取调整城市区划,融并南昌周边相关县市,积极吸引人口机械增长,使南昌总人口达到7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500平方公里,形成大南昌格局。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发挥“大南昌”的优势,依托昌九走廊纽带,借助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城市的资源和产业特色,开发圈内城市市场需求,成为“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
  ——根据“大南昌”的要求,科学规划南昌城市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推出一批城乡一体化的重大项目。
  ——调整城市市政基础要素布局,优化新旧城区功能。重点是改造、提升老城区,使之成为商贸、旅游、消费城市区;发展、做优新城区,使之成为文化、、休闲城市区;规划、提升县镇城区,使之成为新型一产、二产城区。
  打基础之三:努力申报建设第四个体制创新试验区
  体制创新的速度决定南昌崛起的速度,体制创新的程度决定南昌崛起的成效。打牢打好南昌和谐崛起的体制基础,必须:
  ——设立以南昌为核心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仿效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做法,借助国家层面的力量,对不利于和谐发展要求的体制、规章进行先改先试,切实增强体制活力,获取制度先发优势。争取在未来15年的战略机遇期内,使南昌成为中国第四个体制创新试验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带动环鄱阳湖区域经济高速发展。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建设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为目标,推动政府转型,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在社会领域实施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突破性改革。积极推进城市郊区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入改革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改革现有的公共事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重点解决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卫生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建立创新型社会的科技体制和机制。建立完善以政府引导、以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科技、科研技术创新体系;改革和创新财政支持研发的资金配置方式,政府部门逐步从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变成政策的制订者和绩效的评估者;下大气力建立知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健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健全资源节约监管制度;建设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区;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经济调节机制、环境监管体制,公众参与机制,健全有利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性制度。
  ——实施效益型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和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环境,深化外贸、外汇体制和海关体制的改革;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打基础之四:把提升人的素质作为南昌快速和谐崛起最重要的环境
  只有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南昌最好最美的环境建在南昌人的心灵之上。才能深入挖掘城市发展的潜力,彻底激发城市崛起的活力,全力打造城市环境的特色名片,全面推动南昌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该是:
  ——优化投资环境旺人气。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深化“四最品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实施“阳光政务”,全面营造开明开放的政务环境;牢固树立诚信意识,以政府诚信促进市场诚信,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改善产业协作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
  ——美化生态环境重人居。科学规划,加快实现生态转型;注重居民环境意识培养,积极促进公众参与;运用循环经济观念,努力攻克发展生态工业的难点。
  ——改善社会环境促人和。坚持以人为本,扩大和落实民生工程,在行政考核中把民生工程指标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畅通信访渠道,加强信访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营造人文环境聚人心。确定文化型城市的战略发展思路,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事业和文化产业,扶持文化优强企业,增强城市文化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彰显名城、山水都城、现代新城的特色和品位;保护整理好南昌的人文遗存,深入挖掘南昌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开发、整合、包装丰富的红色文化、赣文化和崛起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进一步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大力推进以社区乡镇为重点的基层文化建设,完善四级文化,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加强节庆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南昌市统计局.2006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车维汉.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周绍森.中部崛起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孙久文.城市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周振华.城市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胡新杰.构建城市的生态与人文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南昌市统计局.2006南昌经济社会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9]南昌市人民政府.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南昌日报,200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