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综合竞争力;发展现状;对策
1 河南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1.1 河南经济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
河南在全国的版图上,从政区和地位来看,占着居中的地位。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内。京广、京九、焦枝、陇海、新菏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于河南,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更加密切了河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
(2)经济基础优势。
河南是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河南2007年GDP突破1.5万亿,连续近十年居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位,分别占全国和中部地区的6.1%和29.03%,河南增速达到了14.4%,居中部六省第二位。
(3)生产要素优势。
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2007年河南常住人口9869万,全国第一,具有十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大省,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2007年河南原煤产量达到1.93亿吨亿吨,发电装机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成为全国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电力部局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4)产业基础优势。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国著名的粮棉油生产基地。2007年粮食产量超过1000亿斤,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不仅解决了河南这一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要外调大约200亿斤粮食支援外省,棉花、油料、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河南门类齐全,全国工业共40大类,河南就有39类,形成了以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有色金属、纺织、机械制造、工业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钢材、水泥、平板玻璃、大型拖拉机、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等的产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河南工业利润超过浙江跃居全国第四,工业总体实力跻身全国第一阵营,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
河南是人文资源大省,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有殷墟、龙门石窟、少林寺等享誉海内外的人文景观,还有云台山、嵩山、石人山、黄河风光等闻名遐迩的景观。
1.2 制约河南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尽合理。
2007年,河南第一产业对GDP增长贡献为15.7%,第二产业为55%,第三产业是29.3%,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
在河南的工业结构中,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加工业的比重占据绝对优势,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重虽稍有上升,但比重很低。2007年河南省优势工业产品主要属于能源、轻工、建材、化工等领域,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家用电器、机械产品和电子产品较少,这些产品占全国的比重都很低;一些重化工产品如生铁、钢、成品钢材、硫酸等在全国的比重也比较低。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鲜明体现,也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标准。2007年,河南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是29.3%,远远落后于北京的71.4%,上海的51.9%,广东的42.3%,同样,也落后于中西部其它省份。河南第三产业落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就业规模的扩大,从而影响了河南经济增长的质量。
(2)产业集群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整体竞争力不强。
产业集群是省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也是构成省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因素。发展成型的产业集群更加容易吸引资金、人才和技术,由于规模效应,产业群扩张的范围更为广阔,效益更为突出。到2007年底,河南省年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仅有388个,集群内集聚了14.5万家,占全省中小企业总数的50.3%,2007年实现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6.35%,但与广东这样的先进省份相比差距还非常明显。
(3)城市质量不高,辐射作用有限。
①区域性中心首位度低。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首位城市来带动。然而,作为河南省首位城市的郑州,目前其首位度仅为16%,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力还很弱,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相对优势还很不足,难以担当区域中心重任。与2007年周围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远远落后于武汉市的34%,成都市和西安市的32%。
②经济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
2006年GDP总量超过2000亿的只有郑州。1000-2000亿也只有洛阳、南阳,650-800亿的有焦作、周口、许昌、平顶山,其余城市均在650亿以下。2006年人均GDP就更低,人均超过25000元的城市只有郑州和济源。当人均GDP 稳定超过3000 美元,单位土地面积上承载的财富总量(亦称经济密度) 达到100 万美元/ km2时,才能更好的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实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流之中。
(4)经济对外开放度不够。
2007年,河南的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0.6%的份额,在11省市中排第7位,不仅远低于东部沿海三省市,也低于中西部的安徽、湖北、四川,而河南GDP在11省市中排名第二,这说明河南的外贸出口与河南经济实力不相称,发展极不均衡,经济开放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严重制约了外资经济的发展。
2 11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定量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如下结果。
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广东、北京、上海的经济综合竞争力仍然牢牢地占据前三强,在中西部,河南的经济综合竞争力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但与沿海三省市相比差距仍然很明显。 3 提升河南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河南经济综合竞争力,继续领跑中西部,赶超东部发达省份。笔者认为河南将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河南社会经济又好又快
(1)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总的来看应该是:继续保持“二、三、一”的整体产业结构,且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应保持协调。第二产业应由以往注重数量上的扩张转向内部质量提高和技术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改造的步伐。
(2)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绿色高新技术”,开发出高效率、高质量、节能、环保的新型技术和产品,提升河南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2 强化产业集群,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一要提高规划水平,把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规划。二要推进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吸引多元投资,多方联建。明确产业导向,提高引资质量,重点鼓励引进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带动力强、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能耗低和污染低的先进制造业,形成产业特色。三要促进具有综合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以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配套产业链建设,鼓励吸引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与装备工业、食品制造业等支柱产业,以及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入驻园区。
3.3 突出中心城市,以梯度崛起带动全面崛起
(1)提高郑州首位度。
集中力量加大郑州人口集聚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其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步伐,提高其要素聚集与产业融合程度,努力推进其向全国重要物流中心、区域性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转变,切实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其真正成长为具有强大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2)发展壮大地区性中心城市。
地区性中心城市在河南省空间发展布局中承担着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发展、吸引人口集聚、支撑城市体系的重要功能。在发展壮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地区性中心城市和有产业支撑的中小城市发展步伐,努力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景区和面向农村、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人口密集区。
3.4 积极实施“东引西进”,进一步扩大开放
“东引西进”战略在具体运用中分为两个方面:(1)东引:以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为准,利用河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以及巨大的劳动力市场,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及海外) 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引人才、引机制、引管理方式等,积极开展与东部省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快河南省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2)西进:充分利用河南与西部地区的地缘关系、人文联系以及经济上较强的互补性,为河南的产品在西部地区寻找和开拓市场,延长企业的生产链,把河南的强势企业生产、销售的触角伸向西部;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按照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树立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并安排市场开拓专项资金,大力宣传推广优势产品,让更多的人通过产品、通过合作了解河南,强化河南省在经济发展战略转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河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1]刘荣增.把城镇密集区率先建成城乡统筹示范区的构想[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4).
[2]喻新安.遥望“经济强省”-新世纪新阶段河南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决策探索,2003,(1).
上一篇:中原城市群各市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
下一篇:清远承接产业转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