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与调整方向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发展?
1 “十五”以来南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1.1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状况?
总体上看,南平市三次产业变动状况如下:第一产业基本上是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步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
“十五”以来,南平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GDP年均增长10.3%,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8%、14.9%和10.5%。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三二一”结构,但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变化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0.8 :29.3 :40.0 转变为2006年的25.8 :35.3 :38.9,其中一产比重下降了5.0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6.0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即一产除2004年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占比提高外,基本呈稳步下降趋势;二产呈稳步上升趋势;三产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前两年呈上升,但随着化进程加快,后三年的比重下滑态势明显。?
1.2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特点?
从第一产业看,“十五”时期,南平市农业结构有所调整,农、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得到调整,即纯农业比重明显下降,牧业比重显著上升,林业和渔业比重小幅上升。在200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50.6%,林、牧、渔业分别占4.1%、38.8%和6.5%;而到2006年,农业占46.1%,下降了4.5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占4.9%、40.5%和6.7%,分别上升了0.8、1.7和0.2个百分点。?
从第二产业看,工业和建筑业基本上同步增长,工业占二产的比重基本上稳定在83%左右。“十五”以来工业结构总体上呈现“重型化”趋势,从2003年起,轻工业从2002年的43.8%回落为2006年的39.1%,重工业由2002年的56.2%上升为2006年的60.9%。但是,与全省对比,重工业的提升势头趋缓,由2000年比全省高10.7个百分点,到2006年只高6.4个百分点。?
从第三产业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保险业比重有所下降,而房地产业比重明显上升。2000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占全部三产的比重分别为24.0%和6.6%,到2005年该比重分别下降了0.5和0.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则由10.8%上升到12.5%,上升了1.7个百分点。?
2 目前南平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工业发展差距明显?
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是在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时,第三产业应居主导地位,但在工业化初级和中级阶段第二产业应居主导地位。自1997年开始,南平市第三产业总量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呈现出“三二一”结构,“十五”以来一直保持这一结构。南平市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结构并不表示南平市经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发展不充分而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的表现。在南平市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三产业比例倒挂,表明南平工业发展落后了,产业结构演变呈现非均衡性。2006年南平市工业占GDP比重为29.1%,在其他设区市中最低,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4个百分点。?
2.2 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信息咨询、证券、中介、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开始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分化出来,并逐步发展成独立的产业,但其发展步伐较为迟缓,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综合技术服务业及研究部门发展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导致服务业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的作用不突出。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南平市服务业仍以传统的商业、运输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发展仍然不足,服务领域狭窄。2006年,南平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37.8%;而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只占GDP的4.8%、6.5%、4.6%和1.3%。?
3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1)第一产业调整目标:力争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14亿元,占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6年的25.2%下降至2010年的20%。其调整方向:?
①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围绕全省建设闽西北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带,不断壮大笋竹、畜禽、茶果等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力争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发挥建瓯市、顺昌县“竹子之乡”的品牌和资源优势,优化笋竹资源配置,着力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一体化经营。加快传统畜禽业改造和发展步伐,提高畜禽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建立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完整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畜禽业的市场竞争力。围绕建设闽北“绿色生态茶乡”的目标,坚持以生态为优势,联手打造“武夷生态茶”品牌,培育茶产业龙头,做大做强闽北茶产业。?
②积极培植特色农产品。围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烤烟、蔬菜、食用菌、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优高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化,加快形成海峡西岸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区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利用高山区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的优势,扩大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生产,培育瓜菜生产专业乡、专业村,发展出省瓜菜生产区,争取在加工、流通等关键领域上取得突破。重点发展香菇、毛木耳、竹荪、蘑菇、姬松茸以及珍稀食用菌,建立相应的优势产区和生产基地。巩固发展烤烟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市烟叶发展。加快水产业和基础渔业、特色渔业、休闲渔业的培育和发展。?
③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扩大就业型、出口创汇型、名优品牌型、资源开发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推动一批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技术含量高的食品生产和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圣农公司等一批现有优势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扶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示范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附加值。?
(2)第二产业调整目标:力争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19亿元,占GDP比重达39.8%,比2006年上升5.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达416亿元,比2006年的24.67亿元占GDP比重36.70%增加到占GDP比重为40.55%。其调整方向:?
①加快培育重点产业。围绕南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集中力量培育和提升木竹制品、食品加工、电线电缆、汽车配件、纺织服装、生物等重点产业,注重产业整合、配套和环境建设,力争每个产业关键性项目和空白项目有实质性突破,重点产业规模企业产值年递增25%以上。加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规划、招商工作,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增强区域内协作配套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②扶持做大做强。加快建立银企沟通、协作平台,研究出台扶持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成立企业融资服务专门机构,实行土地、房产、设备抵押货款统一登记,建立协调、协作和督查考核机制,开辟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整合、共享营销资源,积极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利用福建省“6.18”项目成果对接交易平台,加强企业科技对接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③拓展产业平台。集中精力推进闽北产业集中区、南平园区和浦城荣华山等市本级三大产业组团建设,带动县(市、区)产业组团发展,尽快形成组团式扩张发展的态势。结合浦南、武邵、宁武等高速公路建设,在高速公路互通口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发展平台。完善配套现有工业发展平台基础设施,提升现有园区的建设水平,加快项目落地,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入园项目的质量和财税贡献率。?
④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落实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各项政策举措,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简化审批程序,对工业项目实施“综合告知承诺制”。工业平台内的工业项目报备手续,由园区管委会统一办理;工业平台外工业项目报备手续由市行政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对外,全程免费服务。鼓励发展为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
(3)第三产业调整目标:力争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17亿元, 占GDP比重达39.5%,比2006年上升3.7个百分点。其调整方向:?
①做大总量。围绕打造武夷山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充分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品牌效应,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推动武夷山旅游由观光风景游向休闲度假游、商务游发展,延长旅游产业链,提高武夷山旅游层次。加快延平区、邵武市等地省内周边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人数有较大增长。加大港澳台、日韩及长三角、珠三角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创新旅游推介方式,加强武夷山与厦门旅游合作,推动闽东北五地市、四省九地市区域旅游协作,努力构筑武夷山-阿里山旅游合作平台。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力争开发建设10个新上年接待10万人次以上景区。?
②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扶持壮大一批大中型综合性物流中心和专业化物流企业,在铁路枢纽、高速公路互通口和产业集中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专业化物流企业转型,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重点抓好南平东岭商贸走廊、合作长沙商贸走廊建设,并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区域性优势的商贸物流园区。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市场,提升现有专业批发市场的规模和档次,重点抓好南平亿发建材暨小商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
③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准入制度,大力发展科技、劳动、、信息咨询、审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等中介服务业,逐步建立高效便捷、服务优良、门类齐全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中介服务领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行政部门所属中介服务的脱钩改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中介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城乡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下一篇:洛阳市发展会展旅游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