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仕通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本文指出江苏省徐州市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是制约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通过对徐州市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徐州市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产业集群 竞争力 策略
  
  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特征
  
  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机整体。其竞争力是群内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为集群整体带来持续性竞争优势。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因此,各区域经济竞争力演变为各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通过对顺德家电、温州火机、嵊州领带、诸暨大唐袜子、绍兴纺织集群等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发现其有以下共同特征:
  主导产业定位清晰,产业链式较长。这些集群是众多相互关联企业围绕某一特定领域集聚发展的,主导产业定位清晰,因此,集群的发展方向始终是产业链纵向与横向的拓展。企业会进行有效地分工,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从而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当集群区域规模进一步扩大,打开了区域内的市场需求空间,集群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也相应增加,产业链也随之扩张。
  产业链各节点竞争充分,企业能持续不断的创新。这些集群产业链节点多,每个节点有数十甚至数百个企业经营,例如浙江绍兴全县有5.66万家纺织单位分布在不同节点。这样有利于企业专而精,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技术创新。因为所处的环境都一样,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比众多本地同行的产品成本更低,质量更好,花色品种更有特色,就需要动更多的脑筋,就要有更好的创意。而一个好的创意又很难长期独享。通过人员的流动,用户之间的串连,好的创意很快就会被当地的同行学会。企业要想求得长期的领先,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于是,整个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创新压力不断升高。
  产业集群内生产性服务的社会化协作程度高。服务业逐步从生产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从而派生出一批服务型企业,包括包装、运输、仓储、物流、信息、培训、咨询、贸易、设计开发、中介服务、保险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企业生态群不断得到完善,增强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园区总体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园区建设这个载体,园区规划包括产业的发展方向明确:、水电、信息等基础环境优良;产业发展、法规、金融、财政、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配套;园区企业共享低成本的公共资源,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合力和张力。
  有很强品牌影响力。例如绍兴纺织业作为的一张名片,其影响力已经由国内扩展到全球,由业内扩展到整个社会。随着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绍兴的纺织业集群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徐州市已经崛起多个特色县域产业集群,集群经济优势日益显现,有力促进了新的建设,集群经济在县市经济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成为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徐州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域产业集群有16个,集群企业数1000多家,涉及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塑编、轻工等行业;2007年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徐州县域有代表性集群状况如表1所列。
  总的来看,目前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呈现以下特点:
  主导产业定位清晰,但产业链式较短。徐州市产业集群仍基本处于“自下而上”的初期发育阶段,即使规模较大邳州市官湖镇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也仅限于对木材进行简单的加工和生产,产业链式短且不完整,群内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还没有形成化分工优势,“产业链的企业化倾向”比较严重,即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生产全过程都是在一个企业集团内完成的,企业习惯“单打独斗”和“小而全”的经营方式,造成分工协作意识较差,上下游企业关联度较低,导致在集群缺乏凝聚力,聚集程度不高,布局分散,这些现象不利于产业集群整体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
  产业链各节点竞争不充分,企业创新能力弱。如邳州宿羊山镇大蒜集群区域内,同种产品是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生产,竞争不充分而使其创新动力不足。也很难出现为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企业。使得全市产业集聚大多尚未形成创新机制,模仿多于创新,产品长期停留在低档次、老品种、粗加工阶段,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低。
  产业集群内生产性服务的社会化协作程度低。如贾汪家具集群在园区内缺乏培训、咨询、贸易、设计开发、信息、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不同领域的配套企业,降低企业效率。专业市场建设滞后,中介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集群的自律组织机制难以形成或发挥作用。
  
  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产业集聚发展紧密联系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共技术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业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集群园区建设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统一规划,集群产品研发体系、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和培训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商务和化物流配送体系不完整,区域配套功能不完备,处于无序状态,不同产业犬牙交错,特色不明显。
  品牌影响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现有产业集群在品牌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集群自身品牌知名度、影响力较低,集群内企业品牌意识不强,除官湖镇的木工板是国家级名牌外,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较少,集群缺乏强有力品牌支持。另外,集群内大多企业的规模小,科研创新力量薄弱,人才支撑不够有力,科技服务企业缺乏,使得徐州市产业集聚大多尚未形成创新机制,模仿多于创新,产品长期停留在低档次、老品种、粗加工阶段。
  
  提升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策略
  
  (一)科学规划以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有利于系统地分析集群发展的条件、前景,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措施。目前徐州县域集群正处在大发展的前期,有些正在形成集群的雏形,若规划到位,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规划内容包括:
  主导产业规划。根据徐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结合小城镇建设、江苏省振兴苏北和重点发展徐连经济产业带及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一、二个特色主导产业,科学编制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集群主导产业,把培植壮大集群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以及有产业关联效应、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产业集群,把引进的外来技术和品种与集群的优势条件相融合,融入到集群的文化建设之中,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区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政策规划。在构建产业集群总体思路下设计外资的目标吸引政策;用优惠政策引导对产业集群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建设,尤其是要积极为进入区内的大型提供产品配套与相关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包括产品研发体系、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和培训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商务和化物流配送体系五大支柱。
  (二)优化企业结构以增强集群活力
  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徐州市产业集群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偏低,对于一个产业集群来说,理想的企业结构,应该是有少数创新研发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强、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领头企业,有一批规模、水平相当,相互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的核心企业,另外有一大批配套协作的小企业。缺少领头企业,集群在同行业的影响力就不强,不能形成核心企业和小企业群体,集群的活力和后劲不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坚持整合优势要素,从资金、用地、技术、信息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促进企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由此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中小企业可依附于龙头企业的市场与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特定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龙头企业也可以与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体系,共同构筑产业集群效应。还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竞争等途径,形成合理的企业协作关系。
  (三)构建有效载体以营造良好环境
  这里的载体指的是与产业集群有关联的各种类型的园区、专业市场等。载体本身不是产业集群,但对一个产业集群来说,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的水平、形象和未来空间。园区可以推进企业和产业的地理集聚,可以体现政府的规划意图,可以节约紧缺的土地资源,改善环境保护条件。因此要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突出主导产品和产业,加强和改善园区等载体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园区建设要合理划分不同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布局,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产业园区集中,保证园区的永续经营和增强园区竞争力。
  专业市场是徐州市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兴办市场,首先要注意的是实现市场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市场本身脱离了产业基础,则是无本之木,难以持久。另外进入信息化社会后,虚拟技术对实体市场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现代物流业态的融合与创新速度很快,这些都将大大改变传统市场的运作模式,各集群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市场空间。
  (四)搭建服务平台以提供优质服务
  首先,健全企业信用制度,搭建融资信用担保平台。融资难问题是徐州市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应把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工作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实施纳税信用等级分类管理结合起来,建立起以企业、经营者、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风险分散等为主要环节,服务于集群企业活动的信用制度,为集群小企业发展创立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加快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多渠道扩充小企业担保基金规模,扩大担保覆盖面,简化操作程序,降低担保费率,完善风险分担和商业化运行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同时积极采取鼓励政策,引导和利用民间资本参与和建立互助性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基金。
  其次,构建高起点技术服务平台,要积极争取省级、国家级资格。要采取多种办法鼓励和充实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外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加强与相关产业集群的互动与合作。
  再次,产业集群发展所产生的各类服务需求,都要争取逐步满足。当前,要大力推进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支撑与服务平台的建设。
  最后,要把产业集群内企业自律、自治性的行业协会作为重要的服务平台来建设。引导和培育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了解和掌握本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的优势,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为企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
  (五)创建特色品牌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品牌是产业集群价值的外在表现,是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对于一个产业集群来说,要处理好集群自身品牌和集群内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家品牌以及其他品牌的关系,不仅是实现品牌价值而且也是集群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从政府来讲,第一要全力打造集群品牌,以集群品牌的影响力支撑集群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大力推动企业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企业家品牌的打造。第二要制订产业集群品牌梯队培育建设规划。编制出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指导目录,建设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集群。要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扶持政策。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引导社会资源流向高成长性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商品。第三要注重培育和树立企业家品牌。产业集群能否发展成为品牌集群,关键是看能否培养出一批知名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大企业家。创知名品牌离不开技术支持,为此,政府应加强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加大项目扶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实施各类科技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为企业培养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在县级科技项目安排上,重点向园区倾斜;在工业项目安排上,重点向科技创新类项目倾斜。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交流,引进一批科技成果来县转化,实现科技成果的高位嫁接,通过创新提高集群品牌影响力,增强集群竞争力。
  
  :
  1.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