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出口加工区要有科学的产业定位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出口加工区;西部;产业定位
一、我国出口加工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从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的试点至今,全国已设立57个出口加工区,遍布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1座城市。目前各地出口加工区发展良莠不齐,发展极为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出口加工区普遍好于中西部地区。从2000年9月到2005年6月,排名前五位的上海松江、江苏昆山、上海漕河泾、浙江杭州、苏州园5个出口加工区的出口总额达44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加工区出口总额的92.5%。排名位于末端的河北秦皇岛、河南郑州的出口额仅为97万美元、64万美元,在全国出口加工区出口总额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位于西部的重庆、西安的出口加工区的进出口情况也不甚理想(见表1)。
造成出口加工区发展良莠不齐的原因有很-多,如地理位置、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区的成功在于他们有非常清晰的产业地位。他们是先有加工贸易的聚集,再有龙头企业的入驻,是“凤求筑巢”的发展模式。而西部出口加工区在设区时没有相应的加工贸易企业聚集,试图通过设区后再去寻找项目,是“筑巢寻凤”的发展模式。这就使这些出口加工区在确立产业定位时比较盲目,而产业定位的盲目又引起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招商引资困难。内陆地区申请设立出口加工区时积极性很高,为紧跟经济发展的潮流,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区内产业定位于和沿海相同的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工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由于天然的区域劣势,在争取这些项目时,内陆竞争不过东部地区,大部分项目被沿海抢走。西部各出口加工区产业定位的雷同使各出口加工区招商引资竞争激烈,面临重重困难,每年能引进的新项目寥寥无几。调查表明,中西部地区目前已建成的9个出口加工区累计引进项目97个,占全国总数的10.3%,其中有30%左右未实际进区。
(二)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贡献度较低。产业定位模糊,没有明确的主导产业,使出口加工区内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不能有效降低成本。而且有的行业产业链短,辐射能力较弱,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不到有效的带动作用。如,西安出口加工区内的15家企业,涉及电子、机械、纺织、木制品、生物制药、用品、新能源等七大行业,产业关联度不强,集聚效应不明显。2006年西安出口加工区实现出口1.7亿美元,对西安市的出口贡献率仅为6.3%,对西安市GDP增长的拉动率和贡献度也分别只为0.38%和3.82%。
二、出口加工区要有科学的产业定位
出口加工区产业的正确定位对西部出口加工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成都出口加工区成功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一)成都出口加工区运行的经验。成都出口加工区截至2006年底,共引进项目30个,投资总额近15.6亿美元,每平方公里引进资金量与上海松江、江苏昆山等同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全国出口加工区中名列第4位,在西部列第1位。截至2007年11月,该出口加工区进出口货值超过22亿美元,名列全国出口加工区第8位,在中西部列第1位(含东北)。同样地处西部,与其他西部出口加工区享有的政策优惠相同,为什么成都出口加工区能成功运作呢?这与其产业正确定位密不可分。成都出口加工区从建区开始就根据成都的产业优势,制定了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 成都是我国重要的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工业中位于主导地位。据统计,2006年1~5月,电子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市工业的15.3%、14.5%、15.4%。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有非常雄厚的实力和潜力。从现有技术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拥有国内著名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中科院成都分院具有光电技术的综合优势和配套齐全的生产制造、开发能力,四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拥有年产多晶硅1000吨的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示范线;从后备人才培养看,全省电子信息类高等共有181个专业点,信息专业在校生多达67000人。在这样一座以电子信息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设立出口加工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明确产业定位后,成都出口加工区依靠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致力于引进相关外资。先是在2003年引进了全球最大芯片制造英特尔公司,在区内建立了全球第六家封装测试厂;2004年引进了马来西亚第二大芯片封装测试厂——友尼森(Unisem)公司,建立了宇芯(成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公司;“中芯国际”又在区内建立一大型芯片封装测试项目。另外,专业从事半导体产品生产和连接器生产的美国芯源系统股份公司、美国莫仕(Molex)公司、必盛(Psi)半导体公司也先后落户成都出口加工区。这些项目的落成,标志着成都出口加工区内芯片封装测试项目的快速聚集和IT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成都出口加工区稳健快速的发展,对成都市的IT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成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出口加工区确定产业定位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成都出口加工区的成功经验,可看出在确定出口加工区产业定位时,首先要将产业定位与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出口加工区综合竞争优势,且能增强其发展潜力和后劲。其次,要考虑该产业能否发挥出口加工区的先导作用,是否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是否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三,要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考虑,要能与国外或国内其他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实现对接。因此,出口加工区确定产业定位应着重考虑以下问题:该产业当前的规模与发展潜力;是否属当地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否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是否与其他地区形成产业差异化;是否符合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是否具有对其他们部门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西部出口加工区如何进行的产业定位
(一)要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出口加工区的主导产业。从成功的出口加工区的发展经验可看出,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是决定这个地区发展出口加工区产业定位的先决条件。因此,西部出口加工区在进行产业定位时要深入分析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围绕自己的优势产业来进行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定位。
(二)要选择具有产业聚集效应、辐射力强的产业作为出口加工区的主导产业。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成功的出口加工区,通常都在区内形成了特有的产业聚集。如上海的出口加工区,人区企业主要以IT业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特别是笔记本电脑生产已形成规模,仅松江、昆山两区生产的笔记本电脑目前已占全世界生产总量的40%,预计三年内可占到50%以上。上海、江苏引进了台资一些高端龙头企业,如达丰、英业达、仁宝科技等,这些企业规模大、辐射广,影响力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他们入区后都带来了一批相关或配套产业,形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仅仁宝科技就带动243家企业为其配套生产。因此,西部出口加工区在进行产业定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有辐射力强的产业作为加工区的主导产业。
(三)要适应产业转移的趋势,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跨国公司几乎每隔二十年都要在全球展开一次新的产业布局调整,重新进行其加工生产、销售、服务乃至研发、设计等各环节在世界范围的分布。至今全球化的产业转移已发生三次,每一次的产业转移都给被转移地区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第三次产业转移——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亚洲四小龙向我国沿海地区实施的制造业转移。经过20多年的发展,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提升,区域内制造业资本利润率有所下降,制造业的对外扩展和转移将不可避免。之所以会发生产业转移,其根源在于跨国公司为最大限度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为达到这一目的,发达国家就要实行产业升级,将利润最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留在国内,而将一些自身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每一次往外转移的产业通常都是一些面临淘汰的产业。因此,这次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也必定是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向外转移。不管是从发展西部经济的角度看,还是从完善我国产业分工体系的角度看,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都十分必要。但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承接的产业大多数将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作为服务于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加工区,其定位也必须和本区域的加工贸易产业的性质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