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的经济区位优势评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发兴 时间:2010-06-25
  [摘要]对区位优劣的分析,在区域经济的研究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运用经济区位理论,对广东韶关市的经济区位优势作出分析与评价,从而为其市域经济的、规划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经济区位;区位优势;实证分析;韶关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区位因素(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对市域的经济区位优势作出科学分析和评价,乃是制定市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区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一、经济区位及其理论发展
  
  (一)经济区位的基本内涵
  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区位是指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从这一角度讲,生产所占有的场所即为工业区位,农业生产所占有的场所即为农业区位,城市(市域)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则为城市(市域)区位。在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西方经济学家胡佛在经济区位因素在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意义时指出:一定空间的经济区位,其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子),即:(1)地区性投入:具体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它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移入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2)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在不同的经济区位上,上述四类区位制约因素不同,而区位利益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也就决定了各个经济区位的相对优劣。
  
  (二)现代经济区位理论的发展
  经济区位发展理论就是研究确定各种经济活动应在何处进行更为节约、有效和合理的原则。经济活动的区位优劣有自然界固有的和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其经济活动的选择往往服从于区位的相对优劣,反过来,经济区位的优劣也反映出有效性和合理性。经济区位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和历史进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大体来说,经济区位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1.立足于单一工业或工业中心,着眼于成本和运费最低的古典经济区位理论(即成本决定论)。该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子)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第一个系统研究工业区位理论(即成本决定论)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其核心思想是:一个区域对工业区位的选择,吸引力大小的决定力量是最小生产成本,而影响产品成本的一般性区位因素是:运输费、劳动费和聚集效应。其中运费是对工业区位定向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生产力布局问题应该是在原料地和消费地之间寻找最低运费点。可以说,这一理论是运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揭示工业布局中以最小成本支出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思想。
  2.立足于一定区域或城市,着眼于市场扩大和优化的近代区位理论(即利润决定论)。最早系统提出这一理论的学者是德国的经济学家廖什,他在1940年发表的著作《区位经济学》中指出:从供求结合上观察工业点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的消费者,消费需求量的大小是区位选择上的优先考虑的主导因素,而市场容量又取决于消费强度、消费倾向、产品价格、市场半径、产品推销技术、单位产品的运费等相关因素。最低成本只是作为总利润的一个因素而发挥作用,成本最低点并不意味着利润最高点,企业家关心的实质不是成本最低,而是利润最高。这一理论以市场一价格分析揭示了利润最大化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它使经济区位理论走向宏观化。
  3.立足于国民经济整体,着眼于地域经济活动最优组织的现代区位理论(即综合决定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更加强调人的行为因素的作用。现代区位论者认为,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须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特别是成本一市场因素)进行分析。区位的选择必然受到决策者的志向、能力、知识、现实观察力以及对信息收集分析与评价所付出的精力的影响。现代企业家不仅关心赚钱,同时也追求舒适安宁的生活。因此,区位抉择者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往往成了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抉择者所满意的区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或者是利润最高的最优区位,而是综合优势最显著的区位。近些年来,现代区位理论在区域开发和空间结构改善等领域的应用方面占有突出的地位。
  
  二、广东韶关市的经济区位优势实证
  
  历史上的韶关曾是“咽喉交广、唇齿江湘”的战略要地和粤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然而,随着京广铁路复线、京珠高速公路等现代干线的拉通,昔日的南岭交通枢纽、粤北商贸中心正在嬗变为“过而不留”的通道。尽管韶关市的区位优势发生过历史嬗变,但是,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带和经济大省的广东粤北重镇,韶关市在未来市域经济发展中,其自身的、潜在的、独具特色的区位优势,仍然十分凸显。本文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总结出韶关市经济区位优势的六大特征。
  
  1.粤湘赣三省交界之地,便利的省际交通通道。韶关市北面与湖南的郴州、江西的赣州相接壤,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地,其独特的、潜在的地理位置成就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南岭重镇、粤北区域交通中心的重要战略地位。本来横亘在南方大陆上的南岭山脉就像是一道天然屏障,把广东与湖南、广东与江西分隔开,但因发源于南岭山区的北江(珠江水系北江流域)以及上源的武江、浈江又把湘南、赣南、粤北三地有机地连结起来,自韶关沿武江上溯过乐昌峡谷到郴州,可以把湖南与广东两省连结起来;由韶关沿浈江上溯过梅岭溢道到赣州,便可把江西与广东两省连结起来。历史上韶城的兴起与发展无不与地处武江、浈江、北江三江会合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近些年来,京广复线、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323国道等一些跨越省域的现代交通干线均是寻着这些峡谷和溢道穿行而过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交通通道,也促成了韶关市在粤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2.珠三角腹地,大珠三角的后院。韶关市地处粤北山区,北倚南岭,南对珠三角。以穗、港、深为中心的珠三角(即大珠三角)是我国人口稠密、繁荣的地区,古往今来韶关市就一直充当着大珠三角后院(即后花园、大后方)的重要角色。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的“大三线”、“小三线”建设时期,珠三角的一些军工、机械、重化工就纷纷北迁落户于韶关;改革开放以来,韶关市仍然是珠三角地区的重要资源(水源、矿产等)和能源供应地;近些年来,韶关市更是珠三角地区传统产业向北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区之一;与此同时,韶关市还是珠三角地区北上出游的生态休闲最佳目的地之一。
  
  3.华南中亚热带生态资源库。韶关市地处北回归线的北侧(23°50’N-25°31’N),年均气温约20℃,年降雨量约1700mm,1月均温在7℃以上,无霜期在310天以上,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这里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森林覆盖率达72.1%,是当今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森林绿化最好的地方之一。韶关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素有“华南生物基因库”、“天然药库”的美称;这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地质公园”(仁化丹霞山)、国家森林公园(乳源南岭森林公园)、车八岭国家保护区等著名生态旅游景区。韶关的地表水资源总量达220亿立方米,人均6992立方米,是全省的2.9倍,全国的3.3倍。此外,韶关的水能蕴藏量达178万千瓦,占全省水能资源总量的20%左右,现在有南水、杨溪、乐昌峡(在建)等水电站以及韶关火电厂等一批能源供应地,韶能企业集团公司早已做大上市。韶关市作为珠三角的能源供应基地和旅游度假休闲后花园的功能日益凸显。
  
  4.南岭矿产资源富集带。韶关市物华天宝,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南岭地区既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也是广东省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韶关的铅锌、银的储量分别居全国的第二和第三位;韶关的煤、铀、钨、石灰岩、稀土等16种矿产均名列全省第一位;而大理石、硫铁矿等,名列全省第二、三位;韶关境内的凡口、大宝山等都是省内外有名的矿区。建立在本地铁矿资源(大宝山褐铁硫铜矿)基础上的韶钢集团公司是广东省企业50强、全球钢铁企业100强之一;凡口铅锌银矿是亚洲第一大铅锌银产地,韶冶厂是全国第四大铅锌冶炼基地,中金岭南企业集团是韶关境内四大上市公司之一。这些资源型企业在韶关经济建设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现在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粤北科教与人才中心。韶关境内拥有2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万多人。其中,韶关学院是粤北三市唯一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有教授80多位,有博士、博士后学历者70多名,有在校学生1.7万人,是全省五所同类地方高校中本科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一所学校。此外,韶关市还拥有3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在校学生数达5万人,占广东省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比例的十分之一强,是广东省重要的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培训基地。
  
  6.粤北民俗文化与旅游名城。韶关这方水土为人类最早生息繁衍的地方,早在13万年以前就有“马坝人”在这里劳作生存;6000多年前,南方的“稻耕”文明就已在这里传承和发扬。岭南韶关域内还是我国上汉族人南迁广东、福建的必经之地,是汉族人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互交-触的地方。这里除汉族人以外,还有瑶族、满族、白族、回族、畲族、土家族等31个少数民族;在民间的语言交流方面,除普通话以外,还有粤语(白话)、客家话等方言;少数民族乡(镇)还有瑶语、畲语等本民族语言。这里历史渊源,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人文地方特色鲜明。境内有闻名中外的马坝人遗址,有六祖慧能禅宗文化(南华寺),有客家人寻根问祖的珠玑文化(珠玑巷),有别具民俗风情的客家围屋建筑文化(如满堂围楼、八卦围屋等);这里还是红色革命老区,进行爱国主义的素材十分丰富。韶城(韶关市区)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古远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到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西洋文化以及近的湖湘文化、江西文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粤北古城多元化的文化中心,在湘粤赣地区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韶关一停留,再到珠三角”,这句格言就是对韶关市人文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
  
  三、结语
  
  回顾过去,历史上韶关曾因区位优势有过许多的辉煌;面对近些年来区域中心地位(区位优势)曾发生的嬗变,重新评价韶关市的经济区位条件和经济区位优势更显得尤为重要。提升韶关市的经济区位优势,打造华南区域经济中心,壮大其市域经济,一是要实施融人大珠三角、领飞红三角、打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枢纽的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战略;二是要借助国力、外力和内力三种力量作为市域经济增长与的动力,推动市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要走产业聚集的道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形成中心城市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四是要发展特色经济,打造市域自主创新品牌,不断提升韶关在华南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核心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