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湖城”与科学发展观——“塞上湖城”之可能性、可持续性的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洪两喜 时间:2010-06-25
摘要:实施“生态立市”的方略,打造“塞上湖城”的银川品牌,是银川市的领导们提出的建设大银川,实现跨跃式的新思路。然而深居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宁夏,境内降雨十分稀少,地表水严重不足,地下水更加缺乏。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实现“塞上湖城”这一设想是否现实可行呢?本文笔者对“塞上湖城”实现的可能性、及其“塞上湖城”的可持续问题展开理性思考。 
关键词:生态立市 塞上湖城 规划 可能性 可持续性 

在建设“大银川”的规划里,“塞上湖城”的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银川的生态目标,又是特色目标,也是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建设“塞上湖城”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持续等问题,人们提出种种不同的看法。笔者在研究不同意见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关于“塞上湖城”的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一、 “塞上湖城”与“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城市的象征,是人们向往的生活乐园,也是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什么是“生态城市”呢?主要是指一个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能积极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环境系统。银川市的领导者提出要以“生态城市”的标准规划“塞上湖城”,体现出了他们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刻理解。 
所谓“塞上湖城”,就是以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做“亲水和爱绿”的文章,把银川是真正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城静、居安宁”的生态城市;全力构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城市大环境。建设“塞上湖城”就是要保护现有的湖泊,并将其失去的湿地恢复起来,构筑城市环湖生态圈。为了构筑城市环湖生态圈,重现七十二连湖景观,要完成对对宝湖、鸣翠湖、金波湖、鹤泉湖及北月湖等15个大型湖泊湿地进行保护开发,完成城市周围湖泊湿地水系连通工程的建设,实现沙湖——大西湖——小西湖——北塔湖的连通工程,改造唐徕渠、红花渠等,使市域内的主要湖泊连为一体,从而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独特景观。“塞上湖城”不是孤立的“水”,还要与城中的“绿“相互辉映,就是要构筑园林绿化系统,形成绿色城市生态圈;利用城乡结合部的水稻田,充分展示“塞上江南”的水乡风韵,从而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景观和人水相亲、和谐共处的良好城市环境。“塞上湖城”的规划,具有“生态城市”的部分特征。 
笔者认为“塞上湖城”的建成是有意义的:其一,“塞上湖城”对调解局部气候条件、提高大气质量、降低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条件。其二,是实现人民利益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追求,迫切要求改变生活居住环境,尤其是居住在气候干燥、植被稀、风沙大的银川人,早已不愿意继续生活在满眼都是黄土的城市里,盼望着有一个山清、水秀、树绿、清爽、干净的环境。“塞上湖城”建成后,“天蓝、地绿、水清、城静、居安宁”的生态城市,会使人们的梦想变为现实。这就是人民的利益。其三,是提高城市品位和增强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的需要。优美的环境不仅可以造福于本市居民,还能增强首府银川的吸引力,更有利于吸引外界对银川的投资,增强生产力,为促进银川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塞上湖城”的规划中,多次提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立市”等,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可以看出“塞上湖城”的规划,意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塞上湖城”实现的可能性问题 
“塞上湖城”的美景固然十分吸引人,人们都愿意生活在这样的优美环境之中,但它又有实现的可能吗?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湖城”是不可能实现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银川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宁夏引黄灌区中部,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且年际降水量变化大,70%的降水集中在7到9月份,而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8倍。目前银川市的水资源主要是黄河过境水以及本地地下水,水资源总量为64.7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5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的九分之一,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十分之一。在一个这么缺水的客观前提条件下,建设“塞上湖城”,构筑“城在湖中、湖在城中”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塞上湖城”的构想是有依据的,因此有实现的可能性。 
所谓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存事物之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而可能性又可分为抽象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和实现的条件,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则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目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建设“塞上湖城”是现实的可能性,依据如下: 
其一,银川素来就有“塞上江南”之称,根据记载,银川早在1000年前的西夏王朝时,就是一个园林湖泊城市,当地有“银川自古水抱城”的说法。明朝有诗这样描写银川平原的田园风光,“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瞑烟低接渔村近,远山高连碧波长。两两充饥鸥戏洛,双双照水蜀游翅。北来南客添乡恩,仿佛江南水回乡”。 据专家介绍,清乾隆年间,仅宁夏府城附近就有长湖、月湖等较大湖泊48个,银川市以南至青铜峡有“七十二连湖”之说。而在银川的市志中也有记载,银川境内因为分布着众多湖泊,而且很多湖泊是相连的,所以一直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银川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和“七十二连湖”之说,湖泊数量多、分布广,在全国也是少有的。遗憾的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这些湿地和湖泊逐渐萎缩甚至消失。 
其二,“天下黄河富宁夏”,位于银川平原东部的黄河,是银川人民的生命之源。黄河干流赋予银川引黄灌溉之利,形成了对银川平原灌溉的农业的独特优势。流经银川市内的引黄干渠和排水沟:西干渠、唐徕渠、汉延渠和惠农渠4条沟渠引水量在20亿立方米以上。 
其三,银川的绿色屏障——贺兰山,属宁夏降水高值区之一,平均每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暴雨集中和坡陡沟短这两大原因使贺兰山山洪频发,冲击着银川平原。而黄河水和贺兰山山洪成为银川市地下水的主要水源,成为维系湖泊湿地、形成“塞上湖城”特色的重要而且必然的因素。这些都为银川实现“塞上湖城”的伟大设想提供了充分客观根据和必要条件。 
据人民网宁夏视窗2004年8月13日电 段倩报道我国著名气象科学家、科学院院士丑纪范在分析了宁夏气候变化后说:“全球变暖不会影响湿地的生存,银川市恢复历史上的塞上湖城面貌完全有可能。”而一直致力于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动力学方面研究的丑纪范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地球诞生以来,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历史上的白垩纪以及唐朝等时期,都出现过气候变暖,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并不一定是历史上最暖的时期。既然银川历史上一直是湖泊遍地的塞上江南,顺应自然之力,恢复其原来的面目完全有可能。 
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气温明显上升,但蒸发量却持续下降,湿度在增大。全区蒸发量近3年已经从50年代的年平均2047毫米下降到1602毫米,但区内近3年来的湿度在增大,年平均增加了43毫米,每年多增加了25.8亿立方米的降水,这无疑为通过“洪水资源化”来补给湖城的设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丑教授说,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大的现象,与传统观念相左,已经引起气象学界的高度重视,这一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还很难说。并且全球气候变暖后,究竟是向暖干方向还是向暖湿方向发展还要进一步研究。 
工程院院士、著名气象学专家李泽椿则认为,只要合理配置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塞上湖城是一个非常好的设想。他说,大面积的水域可以调节城市温度,增加湿度,形成内循环,增加降水量,也会增加人体舒适度。根据两位院士所说,把银川市营造成为西北地区最佳人类居住环境完全有可能的,银川建设“塞上湖城”的设想不是梦。为此,笔者认为如果银川市政府、市委和人民能够群策群力,利用银川自古以来就是湖城和近年来区内蒸发量持续下降、湿度却增大及降水量增大的有利客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湿地、恢复湿地,把建设“塞上湖城”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决非空想。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能从现实出发,对“塞上湖城”的内在依据和实现的条件作了客观地分析,言之有据,述之有理,因此支持这种观点。在银川人民的努力奋斗下,如今“塞上湖城”已初具规模并展示着其未来的美好图景。 
三、“塞上湖城”的可持续性问题 
“塞上湖城”的设想是可以实现的,其美景也将是令人陶醉的,但它是否能够长久持续呢?笔者认为,“塞行湖城”的可持续性是值得探讨的。 
随着大银川建设的加快,水资源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城乡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宁夏深居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境内降雨十分稀少,地表水严重不足,地下水更加缺乏,黄河过境水是全自治区最主要的可用水源。国家每年配给的40亿立方米黄河水量已相当紧张,增加配给也不可能,开源的空间微乎其微。① 自古以来虽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黄河上游来水严重偏枯,素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黄河灌区曾经几度遭遇“水荒”的尴尬:2002年冬灌时,全灌区约有180万亩农田没能正常灌上黄河水;2003年春灌时缺水达12.3亿立方米,自治区被迫强制压缩30多万亩水稻。 
根据对水资源可用量和需求量分析,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在国家分配给宁夏的黄河水量不压减和节约用水的前提下,整个自治区每年的用水缺口将分别达到7亿立方米和16亿立方米,届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②而建设“塞上湖城”对湖泊用水的补给量却又是相当巨大的。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汪一鸣教授指出,按照目前建设规模估计,为了维持“塞上湖城”这些湖泊的面积和水位,一年要用掉至少1亿立方米的水量。而宁夏水利厅前副厅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审专家张钧超则指出:“按照提出的目标,把湖泊恢复到解放前的面积,每年至少需要十几亿立方米的水。”③ 这么大的用水量,是否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呢?与中央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深入开展节约用水活动,是否相违背?在深居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宁夏又能持续多久?不得不令人深思。再者,每年处理的城市中水是否达标暂且不说,暂且按每吨0.7元的成本价格来,对湖泊补给用水的费用也是相当高,这是欠发达和缺水的宁夏难于负担的。 
四、小结: 
因此,笔者认为建设大银川实现“塞上湖城”的构想是完全可能的,然而,按目前规划的“塞上湖城”规模,湖泊需要大量的补给用水,而宁夏又是属于缺水地区。这样,对湖泊的补给用水则很有可能侵占部分农业用水和用水,影响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是这样的话,则成本太大,代价太高。为此,笔者还认为:若能缩小“塞上湖城”规模,增大绿化面积,把用于对被缩小部分的湖泊的补给用水,用来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和用于农业和工业发展,既能达到城中有湖的目的,且又可以扩大绿化面积,促进工业、农业的发展,进而推进宁夏自治区经济、社会进步,这样将更为可行。 
注释: 
① http://news.163.com 2005-07-20 10:54:02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宁夏石嘴山市预造巨大人工湖 可行性遭专家质疑 
② [http://news.qq.com 2005年07月19日21:24 湖南在线 宁夏缺水城市竟要建比五个西湖还大的人工湖 
③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8日14:52 瞭望东方周刊 西部大开发思考:宁夏建塞上湖城 抑或海市蜃楼 
④ 《瞭望东方周刊》实习记者张悦/宁夏、河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