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发展内生型经济的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廖长荣 时间:2010-06-25

江西省委、省政府实施"全民创业,富民兴赣"即内生型战略以来,大力发展内生型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南县地处山区,不便,个私和民营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如何发展内生型经济,实现富民兴县?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我县内生型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来,全南县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赣州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战略决策,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内生性经济,个私经济和民营经济取得了较好发展。据统计,截止2005年10月底,全县共有私营126家,从业人员6745人,注册资金33390万元,分别比上年年增长12%、10%和73.3%;城乡个体工商户2825户,从业人员11445人,注册资金933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0.8%和25.4%。个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全县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2005年1-10月,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上交税收4165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4.5%,其中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2039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1.8%。

二、加快内生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投资意识不强。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明显改观,但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思想和官本位意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全县干部职工群众的创业、投资意识不强,把宽裕资金都存入银行。今年1-9月,全县各类存款100778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1258万元。

2、创业的水平低。我县私营企业多数集中在投资少、风险小、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领域,企业相互之间关联度不高,配套能力差,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低,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主打产品和能叫得响的"优质产品、名牌产品"少,在个私企业中拥有注册商标的企业少,没有一家企业获得国家、省著名商标和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创业真正成功的企业不多。

3、各种人才缺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总量小。据统计,我县现有各类人才为3513人,其中党政人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共有3261人,企业人才252人;人才密度为1.9%,接近全市约2%的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全省3.9%、全国6.1%的平均水平。二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紧缺。大中专以下学历人员是人才队伍的主体,占总数的88.6%,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1.4%,本科第一学历的更少。专业技术人才中副高级以上职务的只有86人,且绝大多数分布在、卫生系统,经济工作部门仅有6人。由于人才管理体制等原因,导致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人才极其缺乏,真正进行创业的创业人才就更少。

4、融资存在困难。随着体制改革深化,大多数专业银行退出,县域个私经济、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等形式筹集资金,只有少数个私经济、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贷款融资,但放贷资金也没有超过2000万元,其他商业银行则限制放贷,贷出数额相当少。民间融资的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个私经济、民营企业缺少获得银行信贷的正规渠道,个私经济、民营企业担保难、抵押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仍然依靠"感情融资"、"民间融资",以较高利率获取杯水车薪的短期借款。

5、发展环境不够优化。近几年来,全南县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无论是"硬环境"建设,还是"软环境"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就适应实施全民创业战略而言,环境方面还有许多全局性和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解决。在硬环境方面,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还比较薄弱,境内既没有国道、铁路,也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县、乡、村公路改造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在软环境方面,支持全民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促进全民创业的机制还未形成,如由于少数单位从部门利益出发,导致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执行不力,服务措施不到位,对个体、私营企业的"三乱"现象还存在,削弱了民营经济自我积累的能力,一些收费政策和收费情况缺乏透明度,存在重收费、轻管理的现象,侵犯个私经济、民营合法权益的现象仍有发生。今年1-10月县优化办仍接到客商、创业人员各类投诉55起。

三、加快内生型经济发展的对策

1、积极构筑创业载体,搭建发展平台

(1)加快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以现有园区为基础,注重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要、合理、有效地使用好工业园区土地资源,强化工业用地储备,盘活土地存量,按产业区域作好工业园建设用地规划,尽量引进链条式生产、循环型发展的经济产业群落户工业园。加快园区交通、通讯、传媒、电力等基础设施和物流、人才、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园区招商、管理、服务的良性循环。做好入园企业的服务工作,县工业园区内新办工业企业,在业主提供材料齐备的条件下,15个工作日(县内行政审批办理不超过3个工作日)内为业主办结从企业设立到开工建设的行政审批、办证手续。

(2)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引农进城"进程,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加大以交通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力度,增强城市对乡村的辐射能力。全面推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类别,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对进城创业的农民,给予其在营业执照、经营场所、资金信贷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并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可享受与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着力推进城乡配套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3)着力培育支柱产业。一是加快培植壮大工业主导产业。对制衣制鞋、建材、矿产品深加工、机械等四大主导产业企业实施的重大技改项目优先列入县重点技改项目,优先上报列入国家及省计划,优先安排贴息资金,优先配置贷款、电力、土地等要素。积极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对当年入库税金达到100万元以上,且不低于上年度税收入库数的工业企业,按当年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10-15%进行奖励,并授予厂长(经理)相应的荣誉称号。二是着力打造农业主导产业。鼓励引导城乡群众投资农经作物的加工、储运和营销,提升五大产业效益,使我县逐步成为对接长珠闽的省内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鼓励城乡群众承包荒山、荒地,投资发展农业主导产业,重点扶持脐橙和高山蔬菜基地建设。同时,择优培育县缫丝厂等有优势、有发展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吸收民间资金创办蔬菜、脐橙等储运、物流加工企业。

2、强化金融服务,提高融资能力

(1)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和银行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机制,不断完善银企合作形式,促使银行信贷资金及时投放,为民营企业解燃眉之急。积极做好项目的选取论证工作,认真选取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向金融部门推介,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建立县级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制度,对金融机构实行按年度贷款增量给予适当奖励的政策措施,以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县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融资担保、贴息,逐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2)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业群体共同设立以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机构,积极支持企业互保互联、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担保基金;尽快建立贷款担保的再保险机构,分散担保风险。此外,要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以政府资金作引导,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股,设立民间风险投资基金,作为民间投资者提供资金支持。允许人之间、自然人与民营企业之间成立用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互助会。

(3)丰富金融产品。大力引进、开发和推广消费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法人账户透支、买方信贷、承诺担保和保函等金融新产品。全面推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24小时自助银行等知识型、科技型电子银行业务。拓展项目融资、金融租赁、公司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并购、投资中介等各种投资业务。加大个人银行业务核心产品的创新,积极发展票据等业务,丰富金融产品种类。同时,要加强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和评价,拓展分析领域,提高分析质量;加强对重大金融政策、法规和制度宣传,增强金融政策及金融运行的透明度。

3、积极培育各类人才,充分释放人才的能量

(1)消除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创业障碍。为解决干部创事业的后顾之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国有企业干部在工作之余,在不影响公务和不利用业务之便的情况下,允许其主动参与创业,从事与本单位职权无直接关系的第二职业。经组织批准,允许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县内民营企业任职,可享受除工资、福利外的保留编制、级别等其它待遇;在县内规模以上企业担任副经理、副厂长以上职务的,还允许享受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国有企业干部,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离岗创办、领办民营企业的,6年内保留干部编制和级别待遇,工龄连续、职称评定和正常晋升工资不受影响;6年后愿意回单位工作的,重新按原级别安排工作岗位;6年后辞去公职继续从事创业活动的,可按有关规定一次性发给补偿金,自辞职之日起6年内被机关、事业单位重新录用(聘用)的,工龄连续计算。

(2)加大创业人才培训力度。一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百姓创家业的本领。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公民职业化工程和农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加强对普通公民的培训,实行"3+2"(3年中专、2年大专)高校联合办学方式,把提高培训对象的创业能力作为这两大工程的重点,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帮助企业做好员工的培训及再深造,提高能人创企业的能力。每年由县财政提供适当补助,在县内各企业选择部分文化水平高、岗位技术娴熟、素质过硬的企业骨干到对口技术院校学习深造,全面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邀请省内外的专教授来县讲课,使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三是强化对党政干部的培训,提高干部创事业的本领。通过远程教育、县委党校、到外省(市)、经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及国外培训考察、到基层挂职锻炼和轮岗锻炼等途径,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力度,从而提高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为"和谐创业、富民兴赣"服务。

(3)大力引进和吸引创业人才。制定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围绕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等基本内容,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的政策体系。积极鼓励全南籍在外人士带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回乡创业,同时,经营资金不足的回乡创业人员,还可持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回乡创业证明优先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积极吸引外地人员来全南创业,重点鼓励外来创业者投资有税收、有规模的工业项目,凡所投资的项目达到我县招商引资立项标准的,均可享受市、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凡在县城购买了固定居住场所或年纳税2万元以上或解决下岗职工就业10人以上的外来创业者,业主及其家属可享受免收借读费等市民待遇。

4、优化环境,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1)优化舆论环境。在全县深入持久地开展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的大宣传、大讨论、大发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横幅等载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推进全民创业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辞职创业、外来创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好办法、好经验、好典型,开展"优秀创业者"、"十大杰出返乡创业青年"、"十大杰出外来务工青年"、"巾帼建功"、"优秀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等创评、评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浓厚氛围。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文化创建活动,发挥政府在诚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坚决兑现出台的创业政策,深入开展"诚信机关"、"诚信"、"诚信个体工商户"、"文明信用农户"系列创建活动,将"诚信为本"的理念融入全民创业的每一个环节,着力打造"诚信全南"。

(2)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准确把握职能定位,切实把政府职能重点转变到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大力实施"阳光政务",提高行政过程的透明度。对违反规定乱收费或变相乱摊派收费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除涉及安全生产等重大问题,严禁多头和重复检查。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营企业代表,对各单位、各部门服务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并通过通报、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评议结果。切实加强优化发展环境机关效能监察工作,坚决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对"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将在全县通报批评,并视情节追究有关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凡一年内出现2次"不作为"、"乱作为"人和事的单位,将追究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党纪政纪责任。

(3)优化法制环境。坚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强化行政复议、行政应诉, 和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建立健全全县治安防控体系工作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大对危害创业安全、扰乱经济秩序、侵害投资创业者合法权益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实行提醒在先,处罚在后的制度,不得"以罚代管"或"不教而罚"。除法规规定外一般不得处罚,必须处罚的,一般按规定的下限处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依法查处销售、使用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食品、药品的行为,使一切守法、规范经营的企业能够顺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