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西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以观为指导,分析了西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探讨了西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西藏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倡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正确处理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在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当前要集中解决好的关系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实现西藏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根本任务。
一、西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现在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加具有紧迫性。”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很薄弱的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其它任何国家更需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西藏而言,地处世界屋脊,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十分特殊,不仅是我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我国及至东半球气候的“调节区”和“启动器”,全球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西藏虽然广裹无垠,但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6%以上,在全区总面积中约有一半属荒漠、石山或永久性冰山,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大部分地区虽位于亚热带区域,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绝大部分地区干早少雨,高寒缺氧,大气氧气低于平原地区的75%,生物生存环境十分脆弱,单位面积生物量很低。西藏总土地中草原约占54%,森林约占10.5%,湿地约占3.1%,冰川约占2.1%,这些生态环境由于受高寒、干旱等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脆弱,一旦过度开发或遭受破坏很难恢复,加上绝大部分群众缺乏生态环境意识,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刀耕火种毁坏大片的原始森林,造成泥石流和局部地区崩塌;大肆挖掘干旱地区的灌林作为薪材,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无节制的狩猎致使许多珍稀动物濒危,超限采挖使许多珍贵药材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西藏的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西藏虽然也提倡讨一划生育,但人口出生率仍继续上升,人口年均增长率在2%以上,高于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由于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脱贫致富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而且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农牧区巧岁及巧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比例高达54.24%,未上过学的农牧区人口占52.96%,而小学文化程度就占34.58%。西藏的农牧业职业教育水平低,许多农牧区未能升人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缺乏应有的农牧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既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又不能回乡务农或无任何一技之长的低素质人口。人口的科技素质不高,致使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低,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靠天种地、放牧。因此,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
二、西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江泽民同志还指出:“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和基本内容,结合西藏实际,积极探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也难以长期持续发展。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不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因此,我们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规划和实施经济发展时,必须充分估量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使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为了切实做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一是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严格审批建设用地,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基本稳定。二是要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所有建设项目都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实施经济布局、城市和乡村建设时,要按照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力求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严格实施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三是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要动员全民植树种草,千方百计地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要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矿产资源,坚决制止乱采滥挖的现象。对过度开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要搞好水土保护工作,防止荒漠化。四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体系,为加强环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要加强执法力度,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要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加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观念,为环境执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西藏的资源丰富而独特,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是振兴西藏经济的关键所在。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开发缓慢,丰富的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严重影响了西藏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西藏的资源优势和内地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西藏五大特色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充分发挥西藏气候独特,生物多样性优势,积极推进高原生物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二是发挥好西藏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亚,把西藏建成国际精品旅游圣地;三是大力发展藏药业,把藏药传统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工艺结合起来,把藏药业做大做强,使西藏成为全国的藏医藏药科研、生产中心;四是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章,大力拓展啤酒、矿泉水市场,积极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系列绿色饮料产品;五是重点开发有市场需求的矿产资源,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使西藏的矿产业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才能使西藏的各项事业得到快速持续发展。
(三)提倡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作为生产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因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和力量;人作为消费者,又会消耗很多资料,人口多消耗也多,就会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因此,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持二者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首先,要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切实控制人口数量。在重视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要重视人口再生产,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严格控制多胎生育,控制人口数量。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普及有关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干部和群众的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把计划生育指标同经济增长指标一起纳人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中,形成一个人人重视计划生育,人人为控制人口增长做出贡献的新局面。
其次,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科学技术与教育水平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没有较高水平的科技和教育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很难实现。要继续实施“科教兴藏”的战略,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转道上来。发展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引进,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向生产力的转化。西藏生产力水平低,一旦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就能够实现发展层次上的跨越。根据西藏科研力量薄弱的情况,应广泛应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围绕发展特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这一主线,积极引进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特色资源和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加大科技创新、推广、普及力度,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
再次,发展科技,要以教育为本。根据西藏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人口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采取国家扶持、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办好教育,加大义务教育的力度,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高度重视农牧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实施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在大力兴办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人的素质从两个方面来说对于实施可持续战略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只有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才能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第二,人力资本是影响发展的各种要素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无论从国家的宏观管理还是到微观的生产与项目建设的科研、开发、设计、管理、施工、运行的全过程,仅有好的硬件设施而缺乏较高素质的各类人力资源在各个岗位上进行工作,资源开发的层次就无法得到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产出效益就很难得以改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儿童抓起,使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植根于年轻一代的心中。
提高环境意识,开展环境教育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应着重就如何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通过组织环境问题的报告、讲座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题研究讨论,运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介绍国内外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经验,开阔视野,增强环境意识。对于广大群众,应当把环境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积极提倡节约资源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鼓励群众消费不损害环境的商品,引导群众自觉支持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通过电影、电视、图片、实物展览等形式教育群众,形成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