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主权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 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问题/三危 >总体表现 具体表现
油城 煤城 森林城
资源危机 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 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 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 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
经济危困 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 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 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 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
生态危机 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 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 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对策
(一)更新观念,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周恩来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 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
项目 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
十六字方针 工农结合 男工女耕 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
城乡结合 乡村式居民点 现代化田园生态城
有利生产 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 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
方便生活 职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 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
城市布局 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 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
重点建设 小城镇及村庄 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意义。
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
表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
体制/内容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建设目的 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 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
建设背景 影响因素 单一封闭型 复杂性、开放型
把握因素程度 确定性 不确定性
建设资金渠道 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 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
建设措施 行政手段为主 行政、经济、社会、手段并重
建设功能与意义 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 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
表4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
时段/领域 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目的与作用
经 济 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 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社会文化 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 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
环境生态 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 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 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
1.阳建强 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
2.杨宏烈、罗春钦 略论石油城市的改造,城市规划汇刊,1993.9
3.林秋华 关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