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安排--以江苏城市群为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峰 时间:2010-06-25

   一、世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区域集聚与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凸现
  
  (一)世界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具有特别的依赖性,这在江苏城市群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一,高新技术供给能力是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与供给能力即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其二,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制度安排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形成的核心。这离不开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其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求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新技术、新知识供求机制。通过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活动的集群进入,能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研发的竞争合作新机制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形成研发活动的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其四,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区域集群存在的学习示范,能促进本士科技和研发机构的迅速成长,形成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供给优势,进而进一步放大基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江苏城市群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这方面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江苏地区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企业占了45%。苏州沿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华、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通过吸引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使无锡市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今天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目前无锡已经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其中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个月更新一次。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集中进入使得无锡、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开始产生。外国有技术竞争力跨国公司团队模式的形成,表明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体系已得到较大程度的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开始形成,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完善。
  
  (二)外商直接投资在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主导功能将会持续10-15年时间
  
  外商投资企业是江苏城市群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企业微观基础。江苏城市群不少先进城市如苏州、无锡已形成FDI“台资群”现象、“韩资群”现象、“日资群”现象等。考虑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本土微观基础如企业、研发机构的成长客观上有一个起步周期,同时这些本土集群微观基础国际竞争力提高也需要时间积累。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FDI在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主导功能还会持续甚至加强下去。如果本土集群微观基础如企业、研发机构和地方政府在这场接受国际技术转移和先进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期”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预期提高,这种时间周期会更长。但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FDI主导功能长周期模式容易形成对本土创新基础和外部创新信息的“排他”现象。这表明,如何缩短FDI在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主导功能的作用周期,是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得以迅速形成的关键。而这必须借助本土集群微观基础如企业、研发机构和地方政府有效的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的持续积累,同时借助积极响应和超越FDI导向的集群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提高本土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区域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对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价值。一方面,江苏城市群都没有发展所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优势条件和能力。这不仅因为这个区域不可能提供相应的研究与开发供给能力,而且因为这地区也不可能具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条件体系及产业配套体系。因此,江苏每个城市必须定位,合理选择,发挥比较优势,选择有限13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点集群孵化和服务,促进相应的微观基础和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创新,在此基础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江苏省虽然在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方面不具备优势,但由于该省依托国家高新区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规划建设了4个火炬计划软件基地集成电路设备产业化基础,吸引了软件和集成电路设备企业500多家及15000多名软件从业人员的集聚。据初步统计,这个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带集聚了该省50%以上软件企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集群规模效应基本形成,产品链和上下游关联企业链机制也已形成,在江苏沿江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机及其设备、通信和数字音频”等五大类上下游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体系,鼠标、显示器、激光视盘机通讯光缆等产业集群优势也正在形成。南通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位于南通的联合国农药剂型开发中心是亚太地区最先进的农药剂型开发中心,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药剂型开发的仪器设备,完成了多项世界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依托该中心的7家孵化器和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南通化工新材料特色基地的成果转化和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江阴和海门是两个县级市,正是通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才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县域经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功典范。2005年江阴市新材料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80亿元,江阴沿江新材料产业基地是全国新材料产业规模最大、新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最多、集聚的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最密的县等;全国第一家产业基地--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成为海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是推动区域高新技术转移和辐射的最有效途径。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相继建设,直接形成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一方面,这扩大了江苏城市群产业升级的“机会窗口”,对于科技资源配置相对不足的江苏城市群以下诸城市如泰州市、常州市、南通市、镇江市和扬州市地区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成长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借助江苏地区城市群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江苏城市群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优势得以迅速形成。而这又是促进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提高的重要来源。
  
  二、分工与合作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开发提升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分工与合作的产业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以及配套能力开发,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域竞争优势建设十分重要。价值链将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其一,客观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主体是“小而精”或“大而专”的科技型企业。其二,产品链和产业链的形成是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开成的基础条件,这对于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对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市场集中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三,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的形成构造了集群微观主体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的新机制,这即提高了区域学习效率,也放大了集群载体的“集体效应”。其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构建依赖于其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和配套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其五,新型分工与合作的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有助于提高区域专业分工水平。其六,产品价值链扩张是跨国公司产业整体转移的基本方式之一。不少跨国公司在江苏地区城市群产业转移过程中采取了投资链和产品链等模式,产品链、企业链、以及生产、销售链发展迅速。索尼在无锡新区打造其全球制造业基地,将研发中心、笔记本电脑的软件研究等都集聚在该区域。

  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和提高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能力是江苏城市群吸引国际先进产业转移的成功手段。苏州市能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与国际先进制造业区域集群优势构建之间的互动机制,积极筹划民企与外企的配套协调会,以提升地区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能力为重点,开拓吸引国际先进制造业区域集群的新路径。到2005年底,昆山市地方民企为本地区集群的台资和其他外资提供了3100亿元的配套总量,昆山地方民企累计超过7万家,同时也大大降低外来投资企业昆山集群的商务成本,成为昆山企业集群最大的竞争优势所在。
  第二,通过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来提高本土企业国际化水平。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为本土企业形成和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更为本土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竞争开拓了崭新的思路和途径。无锡积极引导地方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在形成与区域特色产业和骨干外商投资配套体系上大做文章,拓宽了本土企业学习机会。同时还通过民企与外资嫁接和融合,提高了本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的效率,这方面尤以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为代表。这为本土企业学习能力提升和接受先进技术国辐射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随着昆山制造业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跨国大公司,在昆山建立研发中心。目前昆山集群了微星科技、通力电梯、恩克斯、统一食品、神达等30多家研发中心。这标志着江苏城市群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正在走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地方政府在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决定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优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新型人力资本因素和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因素等。因此,决定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高低的主要因素由传统的区位条件、市场条件向产品链和产业链配体系和能力因素转变。而人力资本条件和创业文化制度条件等都是影响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本来配套体系完善和能力提升的基本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主要以劳力密集型为主和中小企业为主。2000年下半年以来,台商投资开始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大中企业为主导新格局。江苏城市群人力资本积累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和创业制度优势等推动了台资的上述“区域大转移”。2001年,设立在福州马尾的台湾中华显像管由于当地不具有产业配套体系能力,不得不到江苏吴江再投资8亿美元,生产液晶管,与投资昆山的台商笔记本电脑厂家实现产业链配套。台湾高科技产业加速在长三角地区聚集,苏州新区、昆山已形成台资信息企业的产业链,无锡等地方政府较早形成了这种战略性认识,积极提高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水平,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的有为创新。江苏城市群不少城市活力和竞争力的凸显,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内各地政府行为在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上的有效定位。因为这是提高地方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行为定位的准确性和政府行为效率性的前提。
  
  三、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的总体制度框架
  
  (一)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制度创新的重要方向
  
  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江苏地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制度创新方向。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指科技与经济相互融合和相互依赖的过程和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前提和基础。江苏城市群科技经济一体化,是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所共同决定的,如新经济的崛起、国际直接投资竞争压力递增的环境和江苏城市群之间科技资源的不平衡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而如何形成相应的制度优势,对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绩效至关重要。为更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江苏城市群除了建立城市群各自制度竞争优势外,还要建立起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江苏城市群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即包括对密集国际贸易和大规模要素流动的被动反应,更重要的还包括为成功地竞争市场份额和国际可流动要素而对制度进行的预先调整。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江苏城市群先进城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提升区域创业景气为主要目标,加强江苏城市群科技资源全球一体化配置能力是江苏城市群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导向。江苏省科技厅在2006年4月份出台了《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江苏与上海、浙江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分工协作,联合制定“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形成优势互补、制度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这无疑会使江苏城市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以上海为经济中心和高科技中心的“长三角”其他城市战略功能定位既是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集群发展优势形成的基础,也是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政府促进行为转换和创新的支点。苏州近10年的高速增长正是因为形成了与上海十分密切的经济联系。地缘优势使苏州全面接轨上海先声夺人,形成“错位发展”的产业战略是苏州政府行为创新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招商引资上,苏州避免在石化、钢铁、汽车制造等行业上与上海的同构,而积极促进以电子、IT业为主的电子产品、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医药、家用电器和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2001年,苏州市利用外资竟高于上海。这也充分利用了苏州土地成本、商务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无锡也提出了“对上海的产业进行配套”的集群战略。无锡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群就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由华源集团、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无锡惠山生命科技园区,则以建设21世界大上海经济圈、发展大上海知识经济和生命的对外窗口为己任。常州确立了上海的后方基地为目标,把常州建成江苏城市群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05年出台的《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亚上海”的目标。扬州也提出要成为“北上海”。南京定位为延伸上海的辐射,成为江苏省城市群向中部省份辐射的一个“中转加油站”。
  
  (二)推进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的总体制度框架
  
  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而这首先需要江苏城市群城市政府问的合作,因为这是激发企业间科技经济一体化合作的重要保障。积极推进江苏城市群科技经济一体化,不仅是一种观念的创新,更是一种战略创新。从长远看,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和提升就在于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当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经济一体化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创新过程,各城市政府领导一体化口号与相应的制度安排还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具有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导向的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供给大多还处于“缺位”状态。再加上江苏城市群行政区划的限制,各级地方政府为代表的诸多利益主体矛盾的客观存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特别是利用外资的竞争将日趋剧烈,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的难度在递增。如何协调江苏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利用外资和产业集群竞争中的深层次利益矛盾,是摆在江苏地城市群各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必须全面推动江苏地区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区域比较优势向区域竞争优势的跨越。实践表明,基于FDI的江苏地区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式来源于该区域比较优势,如区位优势、工业化优势、城市群优势等,这直接推动江苏城市群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前列。但如何促进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区域比较优势向区域竞争优势的跨越,进而形成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这是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必须强调,江苏城市群在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经济规模的同时,更要将如何建立起以本土企业为导向、以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基础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式建设作为战略创新的核心。这是构造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机制的根本。根据微笑理论,发达国家已牢牢控制着高新技术产业化利润高端的两头,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因此,虽然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以在短期内形成规模优势,但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从价值链看它只能处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利润底端。这就是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尴尬。因此,江苏城市群各城市要着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功能提升,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建立起完善的区域高等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强化新型人力资本的开发、吸纳和积累能力,完善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创新、获取、商业化、转移通道,这是提高江苏地区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地位的基础,应该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和使命。这其中,要特别重视江苏城市群新型人力资本开发和积累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四、结 论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是微观基础建设和制度创新安排的互动过程。
  1.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式的优劣最终会在集群微观基础和制度安排的优劣上体现出来,会在集群微观基础与制度安排的互动性上体现出来。
  2.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和制度安排建设具有明显的外商直接投资导向。这既是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某种竞争优势,也是一种劣势。
  3.在形成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本土化特别是企业微观基础本土化和研发机构本土化方面,江苏城市群还任重道远。一方面,目前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体的集群微观基础格局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竞争力;另一方面,FDI导向的制度安排体系导致江苏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路径依赖,难以从根本上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开发。
  4.形成FDI和内资企业兼顾的高新技术产品微观基础再造的制度安排将是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制度创新的重点。这对建立江苏城市群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机制,对区域创业文化和创新环境的培育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景气度优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和制度创新安排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低估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和制度创新安排的艰难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