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华平村的兴衰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历经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外向型,以及乡镇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在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成功,使珠三角的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远远走在全国的前列,农民普遍富裕起来了,并已率先进入小康社会。
但是,如果从微观环境考察,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也并不令人乐观,虽然历经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不少乡镇的经济态势呈徘徊状态,长达十多年原地踏步现象也不少见,他们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竞争乏力,后劲不足,无力迈上新台阶!
如何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发展壮大镇级经济,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如何使乡镇民企走出传统“手工作坊”模式等等问题已迫在眉睫,不及时解决好,甚至将影响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抱着“解剖一只麻雀”的想法,我们对南海区一个曾在十年前高度繁荣,又历经十年徘徊,迄今尚处无奈的华平村进行了考察,希望通过对微观经济发展的研究,能与华平村人共勉,探索华平村乃至珠江三角洲镇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出路。
一、反差:攀上顶峰又重坠低谷
拥有四千人口和近千年的华平村,是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小塘狮西的珠江三角洲上的一个普通小乡村,历史上一直保持以农业为唯一产业的传统经济。改革开放后,才以童服加为支柱产业,一直处于上升发展的趋势,到了1992—1994年间,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迎来了华平村有史以来的繁荣鼎盛局面,几乎家家都拥有几台至几十台不等的缝纫机,只要一进入村巷,“达达叽叽”的缝衣声此起彼落、声不绝耳;当时全村年产值已达2亿之左右,春夏旺季期间,华平村的儿童服装日成交额都过百万元,家庭年收入十多万元的人家,比比皆是。
以人均年产值800美元为小康标准,华平村人竟以高出标准七倍的收入,率先在九十年代初就已进入小康社会。
但是好景不长,经过九十年代初昙花一现的繁荣鼎盛之后,华平村的经济发展迅速呈下降趋势。十年后的今天,华平村的年产值约为2千万元左右,仅是顶峰时代的10%而已;整个春夏旺季的服装日成交额也不足5万元,不少家庭已在无利经营甚至亏本经营。
再以人均年产值800美元为小康标准计算,华平村人如今却仍未达到小康标准!华平人已跌落低谷,徘徊十多年至今,仍未找到经济发展的出路。
二十多年来,华平村经过的兴衰历程,犹如一条抛物线的轨迹,上升到最高点后,又回落到起点的水平。
华平人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经历,就是一个攀上顶峰后,又迅速跌回低谷的过程,反差是强烈的。昙花一现式的繁荣是令人难忘的奇迹,其原因何在?十年低谷中的徘徊,又是挥之不去的事实与痛苦,出路在哪?都是值得深思的。
华平村、华平人在改革开放后所走过的兴衰历程,是珠江三角洲不少乡镇的共同历程,华平村经济发展抛物线式的轨迹,也是不少乡镇发展的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其实,扶持华平人攀上繁荣顶峰的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华平人重新推向低谷的,还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说“华平现象”的出现是“市场调节”造成的。
二、原因:透视华平村的兴衰
1、卖方市场带来了昙花一现的繁荣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生意真好做,恐怕这是珠江三角洲人们的共识。那时,无论生产什么,就能卖掉什么,整个市场大得像海,什么产品都可一口吞咽下去。华平人也不例外,当时三千多人构成的童服生产大军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生产出大批量的童服,尚未包装就被守候已久的批发商全部买走。批发商络绎不绝,蜂拥而至,在华平村的大街小巷穿梭不停。云集的批发商不仅成了华平村的一道风景线,而且更给华平村的童装加工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批发商做成的每一笔生意,都给华平人带来一份喜悦,也给华平村的经济带来一份繁荣。批发商于是便成了华平人心目中的“上帝”。
至于华平人对自己生产加工的童服的去向,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华平人在此期间,感受最深的是坐在家里就能做成大笔大笔的生意。只有个别细心的人,才在佛山市百花广场的商铺里发现:华平人以16元一套卖给批发商的童服,在这里以98元一套出售,而且非常畅销。这总算让华平人明白批发商们不辞劳苦的动力究竟有多大了。
九十年代初的经济繁荣,主要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所伴随的卖方市场带来的。长达近四十年之久的计划经济时代,全国市场呈现的是供不应求的局面,只能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采取低工资、低收入和凭票证供应限制消费的措施,以缓解供不应求的矛盾。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逐步废除票证限制和敞开供应,到九十年代彻底走向市场经济,一切由市场调节和鼓励人们超前消费。一方面市场上的商品应有尽有,另一方面人们已具有相当的购买能力,急于满足长期以来无法满足的需求,从而造成流通领域的空前繁荣,生活必需品和中低档奢侈商品空前地畅销,其中当然也包括有华平人生产的童服!随着供求趋于平衡,卖方市场很快就让位于买方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必然结果。昔日的繁荣其实并不是华平人遵循市场经济的,也并非因华平人适应市场竞争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取得的经济繁荣,而仅仅是依靠中间商市场,赶上了经济体制转制过程所伴随发生的极短暂的卖方市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取得的。
珠三角不少乡村亦确实抓住了这一机遇,迅速富裕起来,走在全国的前列,如西樵乡村的纺织、九江乡村的牛仔服装等等,使珠三角的农村前所未有地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市场结构是由供应者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经由营销媒体再将产品或劳务供应消费者所构成。华平人的童服是经由批发商转卖后,才成为顾客的消费品的。批发商市场,在市场分类中,只是中间商市场,或者叫转卖者市场。也就是说批发商到华平村购买童装,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转卖,并在转买中获取利润。这一性质决定了批发商只买进畅销商品,才能实现即时卖出,从而迅速获利。批发商信息灵通,可以不远千里去购买供不应求的产品,却对供过于求的产品从不问津!所以,当华平人的童装处在供不应求时,批发商蜂拥而至,络绎不绝,而当供过于求时,华平人就难以见到批发商们的身影!从而证实了改革开放后,跻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华平人,并没有及时地找到自己产品的消费市场,只知埋头生产加工童装,盲目坐等批发商上门来做生意!结果是:养奶牛的人没有富起来,倒卖牛奶的人却成了富翁!同时又形成了只能适应卖方市场,而不能适应买方市场自由竞争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华平村式的依靠中间商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在珠江三角洲的乡镇中也不是少数。 2、先天不足的产业结构调整
拥有四千人口的华平村人紧跟迅速的市场的大好形势,成功地将75%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服装加工手去,终于实现了有史以来的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社会大分工!使华平村从传统的经济发展到了商品经济阶段,并取得了九十年代初辉煌的经济繁荣,使服装加工手工业产值在全乡村生产总值构成中占绝对优势,一跃成为支柱产业。
近二十年来,剩余劳动力自由地向城市和其它产业流动,乡镇的民营异军突起,大量农民转向非农业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雨后春笋,迅速遍布珠江三角洲的所有乡镇,市场经济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华平村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但是,这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是结构意义上的调整,只能算作实现了剩余劳动力向手工业的转移而已,因为并没有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竞争方面而进行的结构性调整,只不过是将传统的农业产业的分散经营,改变为手工业的家族作坊式经营而已。这种自然经济式的分散经营的先天不足,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尚有适应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是当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分散经营的各家各户在资金、信息、技术、设备、人力、物力上都无法适应消费者市场的需求。不彻底改变自然经济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不走股份制式的企业化道路,必然导致华平人在参与市场竞争、占领市场份额方面显得无奈和苍白。这自然是造成华平村十年徘徊的原因之一。
3、封闭的社区、封闭的传统,导致封闭的观念
人们的价值评判、动机、态度和行动往往要受观念的支配。
几百年来,华平村处在一个丘陵环抱的封闭的盆地里,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夷平了多个丘陵,建起了多条通向外界的宽广公路。这种社区环境客观上妨碍了人们与外界的往来。传统的自然经济本来就是分散的、一家一户的耕作经营,人们过着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也无需与人交换,更加强了华平人的封闭,改革开放之前,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相传,华平人的祖先在北宋末年曾在朝廷当官,后卷入一场权力之争失败后,为摆脱被满门抄斩的厄运,才被迫落荒而逃。当祖先意外发现这个丘陵环抱、森林茂盛、溪泉清澈、兽栖鸟鸣、水土肥沃、与世隔绝的盆地后,便改名换姓定居下来。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华平村。祖先们开垦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济,为避祸而绝少与外界往来,对外人守口如瓶,逐渐形成家规,代代相传,形成了自我封闭的传统。这种封闭的文化,深深积淀在华平人的血脉中,经过近千年,直到今天仍可找到这种文化的遗传。
与华平人的多年接触,发现他们安分守己,少管闲事,不惹是非,宽容平和,对任何事物都持一种冷漠态度。外人容易与他们作浅层次交往,却很难与他们作进一步深入的交流;他们有耐心,却不太有好奇心;他们从不围观什么,对天大的事,也永远持一种回避态度;一切顺其自然,不到迫不得已,不想去作什么调整改变。反映到经营上则是:与批发商做既定的生意,至于批发商以16元一套买入童服,到佛山卖到98元一套,那就与我无关了,多买多挣是人家的本事,自己则按自己的路子走。从1994年他们经济发展成回落态势至今已快十年了,华平人即便又掉回到当年的起点,也不怨、不悔、不急、不争!面对十年徘徊,仍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
据调查,20年来他们从未向银行贷过一分钱,即使是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也如是。不是银行不能放贷,也不是手续繁琐,而是华平人至今仍不能接受贷款的概念,不愿去贷款!他们认为靠自身的积累缓慢地滚动发展才是安稳的、妥当的、本份的,不愿或不敢承担贷款经营风险,这就是华平人的观念。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自然经济形成的封闭观念,又是封建社会为获得安定而倡导的行为规范。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尤其是现今全球经济逐渐趋向一体化时代,自我封闭的观念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华平人十年徘徊、十年等待,十年虚度,而走不出低谷,与他们自我封闭的文化观念是分不开的。
这种现象颇具普遍性。曾盛极一时,但现今已显露疲态的桂城石肯五金加工、九江牛仔服生产以及不少乡镇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他们或多或少都受这种由自然经济所遗传的封闭观念的制约。
三、对策:与华平人共同探讨未来
1、转变观念:从封闭走向市场
封闭、保守和消极等待的传统观念,只能适应和满足自然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经济发展到了市场经济阶段之后,思想观念也必须随着改变和调整,形成全新的市场观念。所谓建立市场观念,就是学会按市场经济办事,即掌握市场这只既会调节供求关系,又看不见的手的运作规律;遵循先有消费者的需求,才有生产和供给的规律;要顺应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是价格、竞争、供求等各种市场要素的有机制约体系,其中每个因素在特定条件下都会在市场运转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在观念中,必须寻找销售产品的目标市场,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只占有中间商市场。充分认识到在市场运转过程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风险机制和信贷利率机制等作用。自觉地学会按照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发展镇域经济。高度重视市场的交换功能、供给功能和信息传导功能,从被动的自发式地卷入市场经济,转变为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找到持续发展之路。
2、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
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势在必行。《邓小平文选》指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以间接调控为主,应以市场为中介,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借助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微观经济行为,使之符合国家在一定时期所确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所以政府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具体而言,政府应当承担起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任务,而不应消极观望和等待市场体系缓慢地自发形成。
其次,政府还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包括市场经济发展的其它外部环境也必须由政府直接参与或提供帮助。如:为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开发提供所需资金、物品和服务,帮助支持支柱产业及其在高新技术上的改造、开发等;合理布局生产力;支持和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
再次,进行信息引导,为促进信息畅通做好服务。
第四,政府在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而必然进行的产业结构重新调整、资源重新配置和实现股份制企业等方面,必须发挥主导和牵头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服务的职能。
被誉为“内衣至尊”的何炳祥,在1989年起家之初,是香港“胸围大王”罗杰伦借出8万元和50台衣车,帮助其创办了盐步这个内衣重镇中第一家内地私营内衣企业——紫兰蒂内衣有限公司。这个事例说明企业在起步之初确实需要扶持与帮助,但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乡企在起步之初,都会有象罗杰伦这样的巨头相助。因此,这一重任就必然落到政府的身上。
3、走股份制发展之路:只有形成拳头优势,才能创出拳头产品。
在市场日益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今天,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必然导致竞争乏力、没有发展后劲和相互争夺顾客的内耗发生。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十支筷子只有绑成一捆,才不会被折断,整体的力量永远大于个体和局部,一家一户家族式、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是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更无法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需求。因此,必须彻底改变传统那种“小打小闹、单打独斗、急功近利的手工作坊式”作风,走股份制道路,形成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才是出路。当十个指头合拢成拳头之后,其综合力量远远超过十个指头各自力量之和。名牌战略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形成拳头优势(也叫规模优势)之后,才有望创出名优的拳头产品,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当股份制龙头企业诞生后,同行业的内耗消失了,经济持续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否则,再成功的市场经济理论也无法挽救他们一家一户地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的沉没!至于如何从分散生产经营发展成为股份制企业化,又是华平人面临的选择。既要突破传统观念,又要引进的企业管理,才能拥有竞争和发展的能力。所以,走股份制企业化发展之路,对镇域经济而言,本质上就是资源重新配置的问题。
4、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
所谓目标市场事实上就是目标消费者。必须明确把握产品的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及其特征。华平人应彻底扭转在没有目标市场条件下的先生产、后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因为适应这种模式的卖方市场已不复存在了!因此,市场调查和预测,市场定位(即明确目标市场)就是首要任务。在小打小闹的家族作坊式经营中,也许并不需要考虑目标市场,但是,一旦实现企业化的规模生产经营后,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就将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市场定位就是企业根据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优势寻求属于自己的目标市场,不至于在庞大的市场瞎撞乱碰。与此相对应的是产品的定位,即给自己的产品确定在市场中的某一位置,通过投顾客所好,树立产品的市场形象,从而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可以从竞争角度去定位,与已有的同类产品争顾客;也可从非竞争性角度去定位,以新产品去填补市场供应的空白。
四、寄语:在资源重新配置中崛起
古人云:祸兮福所倚。好坏、祸福都不是绝对的,坏事亦可引出好的结果。华平人历经二十年的发展,无论从资金、设备、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具备了相当实力和优势,也积累了不少教训和经验,只要将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资产进行科学的重新配置,各种优势还是可以在提高大佛山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中重新崛起甚至是异军突起。
人们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相信华平人通过科学,最终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弄潮儿!
农村经济如何持续发展,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的结构,使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城乡一体化等等问题已迫在眉睫,通过对华平村的剖析,希望能给人们带来有益的启迪。
我们相信,华平人走出困境重新崛起之日,也将是珠三角“三农”问题找到妥善解决方法之时。
上一篇:东北振兴路上有陷阱
下一篇:推进城市化战略的主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