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90年代中期来,在我国东部沿海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起了包括经济学界在内的学术界人士的关注。即“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同前两种发展模式相比,温州模式的特点就在于其形成了以发展产权主体相对清晰化的民营,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形成专业市场,开展区际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温州较其它经济发展模式,在交易制度创新、产权明晰等方面是有其优势的,故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专业化与分工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出发,结合温州模式发展的实践及其特点,做一番简要地分析。
一、温州模式之特点分析
1、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
温州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民营经济相当发达,本文将以1978年至1999年为考察期来分析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此20余年间,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可简要概括为从家庭作坊到个体工商户联户经营,再到股份合作制,到目前已发展为集团企业、公司制,而实际上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企业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在温州地区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其中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采取哪种形式的企业制度,但投资者对其财产的权属是很清晰的。产权明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是这些企业制度的共性,也是经济史上不同企业制度的一般内核。首先我们从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绝对数量来看,据统计资料表明,个体工商户形式的经营户在1981年时为1.32万户,产值近1亿元,而至1999年户数上升到21.04万户,增长近20倍,产值为109.64亿元,增长近100倍,可见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规模和质量在提高。1985年后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温州开始兴起,私营企业(经济)有了较大地发展。1986年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近一万家,产值不到1亿元,到1999年私营企业为8629家,注册资金达65.97亿元,产值增长至71.3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的有1432家,500-1000万元的146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57家,可见私营企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股份合作制是80年代后期开始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1986年为10413家,工业总产值13.61亿元,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迎来了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的高峰期,1993年股份合作制企业工商注册数达36887家,其中工业企业27771家,总产值达192.84亿元。90年代中期开始,股份合作制逐渐被公司制企业所取代。1992年,已经有一些股份制企业陆续改组为公司制企业,1994年公司法正式生效后,公司制企业数目剧增,当时为1158家,到1999年增加到9568家,公司制企业逐渐成为温州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并出现了德力西、正泰这样的与企业接轨的大集团企业和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
2、温州专业化市场的发展
温州模式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专业市场的发展。其实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市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在一定程度上温州专业市场的发展就代表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的发展市场起着关键作用。在温州经济的发展中,各地相继出现了各具的专业化市场和专业市场,并逐步形成了以同类产业区域性聚集为特点的块状经济,其中最为著名的专业市场: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市场、永嘉县桥头纽扣市场、乐清虹桥农贸市场、瑞安城关工业品市场、苍南宜山再生晴纶纺织品市场、平阳树贤编织袋市场、苍南钱库综合商品批发市场、苍南金乡标牌市场、鹿城区干鲜果市场、乐清市北白象建材市场。
温州市场的发展途径可简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市场的萌芽期(1978-1984年),在该阶段专业市场处于孕育状态。虽然,此时也存在有形市场,据统计,1984年温州商品市场为393个,其中专业市场79个,年商品成交额为6.95亿元,相当于当年商品零售总额的41.9%,但商品流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购销员的走南闯北流动销售的形式。第二阶段为专业市场的快速发展期(1985-1994年),并形成了统治地位。因为,在此阶段温州的家庭工业、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专业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到1994年,温州的商品市场数达到513个,其中专业市场有363个,年销售额达到137.82亿元。并且在1990年前,专业市场以个体、私营、股份合作经营户经营工业消费品尤其是本地生产的工业日用品为主,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很少,1990年519个商品市场中只有18个,交易额也只有2.56亿元,只占整个交易额27.89亿元的9%强。1990年后,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96年已达102个,交易额为46亿元,占总交易额的近14%,门类涉及金属、木材、石油、化工、机电等。与此同时,单个市场规模扩大,1992年时,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只有11个,1996年则增加到57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有7个。第三阶段为1995年以来,由于生产集中度地提高,知名品牌产品的出现,作为专业市场存在的依据逐渐消失,专业市场被逐渐兴起的直销式市场营销制度取而代之,但1996年温州市场的总交易额仍达353.19亿元。其实从以上三个发展阶段看出,温州市场的发展秉承了从无市无场到有市无场、有市有场、有场无市的发展脉络。
3、温州模式的内向型经济发展
温州模式的第三个特点是开展区际贸易,即温州经济在迄今的发展中,其商品贸易利用的主要是国内市场,而非国际市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温州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外贸对GDP的依存度)来看,温州的对外贸易基本可以1993年为界,分为两阶段。在1993年前其外贸依存度非常低,且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外贸总依存度在1993年达到最高值。但也只为2.39%,而出口依存度(出口额/GDP)仅为1.54%,可见其经济的外向性是很弱的。1993年后,温州的对外贸易较前期有了较大地发展,但其外贸依存度仍然较低。到1999年时总依存度为12.47%,出口依存度为9.3%,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依存度100%和苏南地区出口依存度40%相比,差距极大。因而我们不难得出温州模式贸易区际性之特点。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温州的外资投资比例(外资/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也相当低,温州的外资比例虽然存现波动发展的态势,但总体上未曾超过6%,最高为1994年5.77%,而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各地在大张旗鼓引进外资的背景下,温州的外资比例也曾一度处于上升趋势,但1994年后却不升反降,到1999年时降为1.99%,而与其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比例却保持在50%上下,苏南地区也不低于30%。由此不难推断,温州投资资本的形式主要在国内,并且据统计主要是温州当地的资本。 因而,从以上两项指标的分析和比较中,可以认为温州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从以上对温州模式特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温州模式的特点和优点所在,一是产权主体明晰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二是缓专业化经济和各种市场、专业市场的发展;三是经济发展的贸易区际性和资本形成的内源性。为此,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温州模式的特点和优点所在。 二、温州模式特点之新制度学理解
1、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学派的理论及其分析
经济学界开始对产权进行研究,一般认为始于科斯(R·H·Coase)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科斯在该文中指出,当交易成本大于零时,产权的明确化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何谓产权?有关产权的定义,从对产权研究开始至今,西方经济学界的产权学派是各执意见,对此作出了多种解释,而阿尔钦(Armen A·Alchain)在他的《产权:一个经典注释》中把产权理解为财产所有权,并对私有产权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私有产权是对必然发生的不相容的使用权进行选择的权利分配。它们不是对可能的使用所施加的人为的或强制性限制,而是对这些使用进行选择时的排他性权利分配。”德姆塞茨(H·Demsetz)在《关于产权的理论》一书中则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土地财产权的变迁来说明这一问题,并将其分为社区所有权(Communal ownership)、私人所有权和国家所有权,同时指出“产权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各种激励机制,使外部性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内部化”。可见,他们对产权的论述都具有明确的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而且最终将产权归结为所谓私有产权的效率最优性,阿尔钦甚至认为“除私有产权以外的其他产权都降低了资源的使用与市场所反映的价值的一致性”。但科斯却认为,明确的私有产权之间并不是一种无摩擦的制度安排,它也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可见,科斯认为产权主体的明晰化是最重要的。
从以上阿尔钦(Armen A·Alchain)和德姆塞茨(H·Demsetz)和其他产权含义的论述中,我们可将产权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广义产权是指在私人产权的基础上,由不同的产权主体自愿进行产权交易而形成更广泛的权利和义务的安排。财产所有权,是指主体对既定财产排他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与转让权。因而此种含义的产权蕴涵着“清晰”与“不清晰”两层意义,“清晰”的产权一是指财产的归属关系是清晰的,即财产归谁所有,谁是财产的所有者或谁拥有财产的所有权是明确的。也可以说是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与转让权的统一;二是指在财产所有权主体明确的情况下,产权实现过程中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是清楚的。产权作为人类应付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的一种基本的制度安排,其激励作用与效率功能也盖源于此。应该说,私有产权是最接近完整产权的一种产权制度,私有产权所有不仅有动力关注别人行使自己的财产权利,而且更有积极性监督别人遵守和履行自己的财产义务。
因而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民营较国有企业具有产权更为明晰化的优点,具体可从以下几点来理解:(1)作为股东的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在性质上不同于私人或社会股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发生在民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股东干预显然不同于政府干预问题,后者往往从社会效益出发使企业的经营目标产生扭曲。(2)民营企业是建立在人所有制的基础上的,它的委托人是对其财产拥有完全产权的许多个人投资者,由于这些委托人真正承担风险,因此就有动力去控制代理机构中的内部人控制。(3)民营企业的委托--代理链条要比国有企业短得多,机构投资者直接向初始委托人负责,而且众多的机构投资者之间是横向的市场竞争关系。(4)在民营企业中存在对其资产拥有完全产权从而真正承担风险的委托人作为监督者,因而合谋寻租问题被有效地抑制在很低的水平上。从而可见民营企业由于其产权的明晰化,使得其资源配置效率较产权相对不明确的企业高,从而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也更有效率。以上分析显然可与温州模式的第一个特点即大力民营企业相结合,因而温州模式产权主体清晰方面较其它发展模式具有相对的优势性。
2、专业化与交易费用理论的阐述及其分析
本文将以杨小凯关于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的理论为主来分析。杨在他的《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指出专业化生产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在有中间产品交易的条件下也会增加交易费用,从而使专业化和交易费用成为两难选择,而市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专业化和交易费用之间的矛盾。专业化生产的积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化生产使得劳动生产者将其生产集中于较少的操作上,容易提高熟练程度,形成专业化经济。(2)专业化可使劳动者节约或减少因经常变化不同操作而损失的时间,因而节约了人力资源。(3)专业化使得劳动者的工作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变得更为简单,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学习成本。(4)专业化由于使得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较窄的生产领域中,因而能够比较容易地产生技术创新。企业专业化的发展还可以降低其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因而,越是专业化,就越容易达到最适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也就能获得生产费用的节约。但当专业化带来的生产费用的边际节约小于专业化带来的边际交易费用,专业化就不会再继续发展。但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越高就会提高专业化企业的垄断程度,从而同该企业交易就会增加交易费用。同时随着专业化的发展,生产要素的专用性就会不断增加,生产要素的专用性就会不断增强,要素专用性越强,交易者面临的市场垄断程度就越高,因而交易费用就会增加。
杨小凯认为交易费用可以视为外生的交易费用和内生的交易费用。外生的交易费用是指交易费用水平在交易之前就能出的,而内生交易费用只有在交易决策的相互作用发生后才能看到,因而内生交易费用包括了交易中人们为了争夺分工利益,而不惜减少别人从分工中得到的利益,这种在交易行为中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使专业化经济不能达到最适规模或资源配置背离帕累托最优。不管是外生交易费用还是内生交易费用都对专业化程度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内生交易费用对专业化的意义更大。外生交易费用的降低可以通过交易辅助设施的技术进步来达到,内生交易费用的降低需要通过交易制度的安排、习惯的形成来实现。因此,杨认为通过市场这种交易制度的创设可以减少内生交易费用。他指出市场的功能就是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因而每个人在议价过程中很容易转向众多的潜在伙伴,因而市场能用这种选择限制内生交易费用。同时在竞争性市场上,容易出现不容还价的所谓明码标价的一种非人格市价,非人格市价是指在市场上对任何人都一样的价格,但这种价格并非由卖方定价,而是竞争的结果。因为在一个竞争市场中,由于买方可用选择其他卖方的方法间接还价,使得任何卖方都不可能将价格定得比其他卖方高。非人格市价使得策略行为完全无利可图,所以机会主义行为也会因之而消失,因而使内生交易费用大大下降。具体说非人格市价的功能如下:第一,它使得机会主义行为无利可图,因而人们不再在争夺分工利益上打主义,而只以价格作为参数,用非策略行为追求利益,这意味着人们只有在改进效率上打主义。第二,非策略行为与非人格市价相结合,使得人们只需看价格而不需了解任何与他的生产消费活动无关的其他信息,因而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交易费用。当然市场不管怎么样,它最终也只能减少交易费用,正如杨小凯所说那样,当足够大的人口规模集中在一个市场中进行多边议价时,市价可以无限趋近有效率的价格,但却不会等于有效率的价格。
以上对专业化和交易费用的分析,可与温州模式的特点之一即伴随专业化和专业市场发展结合起来看,温州经济发展就是利用了专业经济和市场这种交易制度,这在地区化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正如杨所说,发达的市场交易使得温州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效率的改进上,这一点也是温州模式的优越性。
上一篇: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下一篇:温州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