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随着我国市场的纵深,特别是入世后融入经济全球化以来,在国家分区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作用下,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的竞争与合作蓬勃发展。呈现出“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东北地区重振雄风”的新格局。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长足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区域经济凌厉增势的包围之下,中部地区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在总体发展战略上陷入政策盲区,发展势头明显落后,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中部六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地处内陆腹地,土地面积102.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总数3.61亿,占全国的28.1%;国内生产总值2.35万亿元,占全国的23.0%;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与此同时,中部六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在全国地域分工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是全国著名的粮棉油生产基地。2002年,粮食总产量达13998万吨,棉花总产量达172万吨,油料产量达1188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0.6%、35.0%和41.0%。河南、湖南、安徽、湖北、江西是全国重要的畜牧饲养基地。2002年,肉类总产量达1898万吨,占全国的28.8%。农副产品,如茶叶、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在全国也占有重要份额。中部六省的能源资源丰富,2002年,原煤产量44013万吨,电力生产量3465亿千瓦时,分别占全国的31.9%和20.9%。中部六省还是全国重要的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意识到,如此关乎全国基本生存和国民经济基础命脉的区域以及经济结构体系,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恰恰处于弱势地位。中部地区最显著的特征是多数都是农业大省,中部六省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的31.2%。工业化水平不高,以原材料、能源等传统工业见长,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在全国总体经济格局中的位次不断后移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中部问题已经到了应该提到国家总体战略高度的时候了。如果得不到国家及时扶持和倾斜,如果中部地区自身没有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势必影响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令人欣慰的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给中部地区的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这个大背景下,中部地区要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当务之急是要着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把中部六省作为一个整体区域市场,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区域内部合作。只有在开放的前提下互相沟通、加强合作,才能正确认识和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有效配置区域资源,准确确立中部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定位。才能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速区域市场的一体化,在东西互动中充分发挥不可逾越的腹地市场的区位优势,才能在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战略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共同争取国家宏观政策和十一五规划的支持。
二、安徽在中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安徽作为中部地区的一员,无论在地理区位还是在经济社会生活上与中部各地都有着紧密联系和悠久的渊源。在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经济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多共同之处,经济发展水平都处在欠发达的中间层次。但各省在加快发展进程中,都有自身突出的特征和思路。安徽200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6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21.7:43.5:34.8,实现财政收入346.7亿元。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
下一篇:湖南与江西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