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战略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茂松 时间:2010-06-25
目前,关于家和地区发展思路问题,国际经济学界在长期的探索中主要形成了新古典发展思路、激发主义发展思路和结构主义发展思路。现在看来,这三种思路既有合理内核,且也有很大局限。第一种思路强调市场机制的巨大作用,但却把市场理想化;第二种思路强调独立自立和自力更生,但却拒绝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扩展带动;第三种思路强调政府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作用,但却轻视市场调节的优点。而且,这三种思路都有一个共的缺陷,这就是没有对一定条件下的反梯度推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同时也未能就中间区域的发展提出独立的见解。在国内,虽然对后起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有较多的研究,但对过渡性中部地区发展问题的研究却非常薄弱。这说明,在新条件下,包括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在内的发展经济学需要根据新的情况有新的发展,特别是需要对过渡性中部区域的发展和工业反梯度推移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一、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经济学解释 
一般来说,后起的工业国家其化工业总是先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发达地区,而余下的空间在区位上便是不发育的边缘区。所以,发展中国家在空间组织上通常表现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即“核心与边缘”的二元结构关系。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经济技术水平,由高到低形成了一定的水平梯度。当核心区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阶段后,基于拓展市场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便可能按梯次向边缘区转移某些产业和技术,客观上会带动边缘区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这就叫做梯度推移,或者叫做扩展效应。然而在核心地区进入现代工业化之前,却有一个要素聚集过程,利用其优势不断把边缘区的人、财、物吸附到核心区,一般会造成边缘区的“准殖民”经济形态,这叫做负向的回程流动,或者叫做极化效应。因此,不能把梯度推移绝对化和理想化。发展中地区必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是立足于比较效益这个基点之上的,即或是国内也是如此。这样,梯度过推移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边缘区经济的发展,但这种辐射带动是有条件的,例如对边缘区市场和资源区的转移和辐射是基于产业升级和技术换代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核心区对边缘区的转移和辐射是基于产业升级和技术换代的需要,是为了腾出空间开发新技术和新产业,而转移给边缘区的通常是标准技术和传统产业(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边缘区如果只立足于梯度推移,那么,它同核心区的技术和经济差距便几乎是无法缩小的,还会明显拉大。有鉴如此,边缘区的发展战略就有必要考虑反梯度推移问题。 
反谓反梯度推移,是指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区推移。因为地区间存在经济技术水平的梯度,不一定就是先进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顺序,如果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对某些有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开发,实施超赶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的地区进行反向推移。在这里,反梯度推移的实质是产业革命,即非连续性的产业转换。这主要表现工业化成长阶段的秩序上,超越某些传统阶段,大规模开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甚至优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向现代工业化阶段的跨越。此外,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把外部经济效应同自身的优势条件结合起来,加快经济结构高度化的进程,例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工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梯次,以及优先发展第三次产业等等。所有这些当前边缘区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