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学校科学定位问题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进行探讨。
1.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生产性双重属性。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崇高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更应如此;同时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和出科研成果,即提高生产力和转化为生产力的功能,因而具有生产属性。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已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高等教育的生产属性越来越凸显。正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所以必然与经济振兴、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紧密联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来说,“育人”始终是高等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同时高校是知识创新和传播,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基地,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与积极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作贡献。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深化改革中,地方高校首先应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牢固树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能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是当今世界并行不悖的发展潮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发展区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化。因此作为地方高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就是应该为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这既是时代发展对地方高校提出的使命,也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地方高等院校在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更应强调其本土性,坚定不移地在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加速科技向当地转化,优化当地资源配置,形成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尤其是要在西部大开发,发展中西部经济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战役中,在各地“科教兴省(区)”、“人才强省(区)”的战略实施中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地方高校只有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寻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只有通过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飞跃发展来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实现自己上新台阶、达新水平、出新效益的发展目标。
2.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
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主要是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的类型和层次的定位。当前对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模式提出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多样化和应用型两个方面。
一是多样化。这是由于: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多种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第二、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向多样化转移。第三、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探索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的多样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适应多样化的要求,必需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地方高校在资金来源、专业构成、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模式。
二是应用型。随着世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要成为世界工厂”已成为事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洗衣机、彩电以及食用油等60多种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前茅。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信息配件产量已占到世界生产总量的10%以上。2003年5月,出口美国的“中国制造”已超过“日本制造”。中国因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我国向世界制造业大国迈进的过程中,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而我国现在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类先进机器设备性能和先进技术的操作工序的高级技工却凤毛麟角,“高级蓝领”稀缺已成为制约“中国制造”的一大瓶颈。因此我们应抓住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新突破,深化产学合作和推广订单培养,为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紧缺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历来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近年来参照国外的分类,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倾向于将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为主型和教学服务型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高校的职能都是以育人为本,教学、科研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大功能协调发展,只是在培养人的层次上各有侧重,科学研究和为经济社会服务所占比重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是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它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学研究型高校是指有一定的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和一定数量的拔尖创新人才,教学与研究并重。教学为主型高校主要是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和发明、推广应用技术人才,以教学工作为主,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教学服务型高校主要为本区域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属于教学服务型,高职一般为专科层次。显然,地方高等院校,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除少量的属于教学研究型外,绝大部分应定位为教学为主型和教学服务型。除了教学研究型和少量的教学为主型的地方高校进行适量的研究生层次教育外,主要进行本科层次或专科层次教育,实现以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多样化。3.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
任何一所学校要全方位全面都是难以做到的,地方高校尤其如此。随着高等大众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校的招生将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因此,地方高校必须找准学校在所在地区社会中的位置,并瞄准这个位置,对自身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持之以恒,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才能确保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主要是指对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科专业、管理水平、资金投入、沿革等内部要素在学校的改革发展中进行组合与合理配置。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科定位。确定其骨干学科在本地区或全国同类高等学校中的优势地位,培养有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以保证学校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第 二、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发展特色的定位。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如科研实力、学科优势、资金来源和筹措能力以及学科带头人的素质、才能等选准主攻方向,找出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第三、服务区域定位:要锁定本校在功能上的合理区分,是以本地区为首选服务对象,还是以本省、跨省或全国为服务对象。总之,要做到各种教育资源的最佳组合,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高校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的选择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关键,每所高校都应努力发展具有特色和水平的学科和专业,作为学校发展水平的标志和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基础。要特别强调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特色。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战斗力,而且,这种特色一定是要有优势的特色。确定本校的特色学科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①面向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重点学科;②面向新兴产业,发展新兴前沿学科;③面向社会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发展人文学科;④促进人文学科和学科共同发展,交叉互融,发展边缘交叉学科。
开展应用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主攻方向。地方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最主要表现之一为地方高等学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因为:①科技创新是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服务和贡献的主要职能之一;②科技创新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③科技创新是培养、锻炼学科队伍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学校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历来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主要任务是促进技术创新,将国内外的先进技
术转化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地方高校要努力成为地方应用研究的主力军、高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成为各地新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科技园要成为各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辐射源。
高等学校应自觉地树立起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增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自身特有的贡献;同时,高等学校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培育大量地方急需的创新人才,增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能力,提高自身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下一篇:江西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