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方农区发展畜牧业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党双忍 时间:2010-06-25
   畜牧业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第二性产业。加快畜牧业是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发展畜牧业,就是确立畜牧业为农业和的一个主导产业,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畜牧业布局基地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逐步实现畜牧业化,使畜牧业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的重要带动力量。
    陕西关中平原是典型的北方农区。陕西省提出“建设关中畜牧大区”,是对关中平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构想,它指明了关中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进方向。努力使这一战略构想转变为生产实践,是加快关中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本文在对北方农区发展畜牧业进行经济理论分析之后,提出了“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把握“主业”与“多业”关系,突出优势主导产业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多组合产业。从横向产业关联分析,畜牧业由奶产业、肉产业和蛋产业组成。这些产业内部也可细分,比如奶业分为牛奶产业和羊奶产业。根据当前畜产品市场状况和市场前景分析资料,蛋类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增长缺乏新增市场空间支撑;肉类市场有小量空间,主要分配给牛羊肉产业发展;奶类市场需求则具有较大成长空间,可能支持奶业,主要是奶牛业的长期高速发展。从理论上讲,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密集型畜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国内畜牧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与国际市场技术接轨具有一定困难,在一个时期内缺乏现实的国际竞争优势。再加上关中深居内陆腹地,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成本高。“建设关中畜牧大区”比较现实的思路是瞄准国内市场需求,优先发展市场增长潜力大的奶产业,重点是做大做强奶牛产业。关中平原具有发展奶牛产业的优势,(1)地势平坦,纬度、海拔、气候等条件适宜;(2)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种植业结构以及种植苜蓿的传统,为奶牛发展提供了优质饲料;(3)经过多年发展奶牛生产初具规模,拥有高产奶牛核心群和一定规模的乳品加工能力;(4)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关中奶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5)关中是城市密集区,靠近产地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6)关中便捷,能够顺利通达国内主要消费中心。“建设关中奶业大区”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首要选择。以“牛”当先,以“奶”独大,将是未来“关中畜牧大区”的最重要特征。必须把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相对集中,优先加快发展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竞争优势的奶牛产业,全力打造区域畜牧业发展的“增长极”。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高关联产业。一般认为,产业链、价值链长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人们形象地将畜牧业称为“中轴产业”。从纵向产业连接分析,粮食种植业、牧草种植业、饲料(饲草)加是畜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畜产品物流和畜产品加工业则是畜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必须根据畜牧优势主导产业,协调推进纵向连接的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和利益链条。如果把奶牛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就应该与之配套发展纵向连接产业。在种植业上突出饲用玉米、优质牧草(如冬牧70、紫花苜蓿等),在饲料加工上突出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氨化等,在产品加工上突出各种乳制品工业以及相配套的包装材料、物流配送等。
    当然,以“牛”当先,以“奶”独大,是对一个大的经济区域总体而言的,并不排除局部地方选择其他优先发展的产业。肉牛业、生猪业、禽蛋业,甚至鹌鹑、鸵鸟等特色养殖业,都可能成为小区域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样,把畜牧业作为关中发展的重点,并不是说关中每一个县都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更不是说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都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规划、来发展。必须强调,较小的区域一定要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不仅决不能放弃或轻视,而且要加大支持,加快发展。
    二、把握“大家畜”与“小家畜”关系,重点发展大家畜
    根据家畜个体大小,一般将畜禽分为“小家畜”和“大家畜”。“小家畜”主要指生猪、家禽、羊子等,“大家畜”指奶牛、肉牛、驴、马等。这好比工业中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小家畜”个体较小,属于多胎多仔或卵生动物,繁殖能力强,投资规模起点低,投资回报周期短,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大家畜”则个体较大,属于单胎单仔动物,繁殖能力差,投资规模要求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增长速度比较慢。也正因如此,(1)“小家畜”市场波动频繁,波动也大,“大家畜”则市场比较稳定,波动不大;(2)“小家畜”规模扩张容易,持续时间短,“小家畜”的规模扩张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大家畜”规模扩张比较困难,持续时间长,目前“大家畜”规模扩张仍在进行。如果说20世纪后20年是“小家畜”规模扩张的时代,那么21世纪前20年则是“大家畜”规模扩张时代。“建设关中畜牧大区”必须紧跟国内“大家畜”规模扩张进程。
    根据家禽的采食结构,一般将畜禽分为“草食畜”和“粮食畜”。“草食畜”指牛、羊等,“粮食畜”指猪、鸡等。“粮食畜”以采食农作物籽实为主,而“草食畜”既采食籽实,又采食作物秸秆,且以采食秸秆为主。在传统畜牧业时代,“粮食畜”采食农作物籽实后,剩余的农作物秸秆是农民家庭能源的重要来源。而到现代,随着农村能源革命,农作物秸秆不再是家庭能源的主要来源,反而成为农业“排放”的“垃圾”。发展“草食畜”,对作物秸秆进行青贮、黄贮、氨化等饲用处理,使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更符合“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的发展观。再者,中国土地资源稀缺,以土地密集为主要特征的粮食短缺将是“常态”。因此,发展畜牧业必须走草食节粮、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完全可以预言,21世纪是“草食畜”大发展的时代。
    奶牛产业具有“大家畜”和“草食畜”的一般特点。而且,由于“生奶”必须经过加工“熟制”才能进入消费市场,要求奶品生产者与奶品加工者具有更为紧密的纵向产业连接,更紧密的产业关系,即较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挤奶站是奶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头连着奶农,一头连着乳品。挤奶站可以由奶农合作建设,可以由乳品企业投资建设,也可以有其他投资建设形式。要大胆探索奶农组织合作社,合作社兴建挤奶站,合作社横向联合组织合作联社,合作联社投资或控股乳品企业,乳品企业面向市场经营的奶牛产业化经营新机制。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以奶牛业为首位产业的“建设关中畜牧大区”,必须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注重有效益的增长。在具体政策措施上(1)注重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因畜群结构差异,一般奶牛的自然增长率为13-15%,肉牛只有5-6%),切勿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提出一些不合自然的高指标;(2)注重良种。优良种牛是基础。种牛如同工业工厂的仪器装备。只有“仪器装备精良”,再配合优良工艺、农艺等措施,生产优质产品,取得较高效益;(3)注重产业化经营,尤其是挤奶站建设。使草料、繁殖、养殖、加工、流通等产业各环节要环环紧扣,节节相连,配置得当,协调发展;(4)注重资金支持。注意各种融资手段配合,增加资通能力,满足“大家畜”的较大资金需求。
    三、把握“人力”与“畜力”关系,着重提升人力资本
    影响畜牧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可以列举很多。比如,饲料供给、饲养条件、疫病防治、畜群结构、产业组织、产业习惯以及气候、交通等区位因素,等等。但最基本的,可归结为“畜力”和“人力”两个方面。
    “畜力”是由畜禽品种的“基因”决定的生产力。改良品种在本质上就是提高由“基因”决定的生产能力。这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这方面的潜力很大,能够做的工作很多。不同畜种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不同,提高“畜力”的方法任务不同。生猪、家禽等“粮食畜”已基本实现良种化,今后主要任务是选育新品种和推行经济杂交。奶牛、肉牛和肉羊等“草食畜”良种化水平低,“畜力”潜力大,要坚持引进高产优良纯种、精液、胚胎并举,多条腿走路,加快纯种繁育速度,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从目前情形看,直接引进国外高产纯种冷冻精液,大力改良本地品种,是费省效宏之举。
    与“畜力”相比,“人力”更重要,关键在人。所谓“人力”,简单地说,就是由人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决定的生产能力。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人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人力不足”也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农民在由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转向现代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知识和技术结构存在明显缺陷:(1)农民只有从事传统畜牧业生产的简单经验,缺乏现代畜牧知识和技术;(2)普遍受年限短,虽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差,农村的知识和技术传播效率低;(3)长期的单家独户经营,独立意识强,合作素质差。一盘散沙,不抱团。无论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横向合作”(自愿组成合作社),还是农户与公司之间的“纵向合作”(实行定单生产、产业化经营),都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人才是市场竞争的第一资源”。市场竞争在表面上是产品竞争、产业竞争,在本质上则是人的竞争。农村是“穷人扎堆”的地方。农民既缺乏对“畜力”的投资,又缺乏对“人力”的投资。这种“财”与“才”的“双短缺”局面,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户资金短缺,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解决,而知识和技术必须由农民通过自己学习掌握(当然,如果有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或发达的合作社组织,农民也可以从中“融通”一部分知识和技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把政府拥有的人才资源优势,以及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科研教育优势,迅速地转化为农民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优势。要在畜牧专业基地、片区,组织农民畜牧科技状况调查,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要顺应农民知识和技术接受能力差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向农民提供“傻瓜化”的畜牧技术产品,加快现代畜牧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与传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四、把握“集中”与“分散”关系,优先集中产区
    任何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上进行。由于地理空间的非匀质性,造成不同地理空间的经济成本差异,进而形成空间效率的差异。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总是不断从低效率地理空间向高效率地理空间集中(聚集)。因此,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总是呈现出了“集中”和“分散”两大特征。
    “分散”是传统畜牧业的基本特征。“分散”是效率释然。传统畜牧业依附于种植业,是家庭种植业的“配套”产业,其生产“原料”来自家庭种植业剩余,其产品“市场”在于家庭消费。因此,传统畜牧业不仅受限制于家庭规模,也受限制于种植业规模。由于种植业的特点是分散利用土地,以种植业为谋生之道的家庭和村庄,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接近均匀分布。因此,以家庭为单元的畜牧业自给自足,分散独立存在,如星星点灯。
   “集中”是畜牧业的重要特征。“集中”的根据依然是“效率”。由于社会分工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深化,地理空间的效率结构发生变化。原来难以利用,缺乏效率的空间,开始变得容易利用并富有效率。随之,经济社会活动空间结构和布局发生“趋利性”演变。这种演变经济表现明显,农业有相同趋势。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畜牧业逐步由“面向家庭”需求到“面向市场”需求,“产品”在市场销售,“原料”从市场采购,逐步超越了家庭和种植业(养畜的农户数减少,农户的养畜数增加,少数农户养了多数畜禽,畜禽向专业农户集中),呈现专业化、基地化、集约化,“集中”连片发展的趋势——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小区(园区)→专业乡→大型畜牧产业基地。正象工业经济中的“块状经济”、“园区经济”一样,畜牧业“集中”带来了“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集中”能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和庭院空间资源,能促进养殖信息、技术传播,能共享防疫、配种等公共基础,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集中”连片发展,发挥“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必然选择。“集中”有不利于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有利于知识、信息传播和科技进步;有利于实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农户分享公共设施和合作闯市场;有利于紧密衔接产销关系,促进产业成长。要实施畜牧业的“集中”战略,设想未来的“关中畜牧大区”是由若干大型奶牛专业生产基地和众多肉牛专业片区、生猪专业片区、禽蛋专业片区共同组合而成。要规划和建设若干畜牧业专业基地、集中片区(组团),由专业大户而专业小区,而专业村、专业乡,直至专业县,终成“星火燎原”之势。陕西省宝鸡市已经着手在陈仓区渭河南岸的蟠溪、天王、钓渭三镇建设奶牛产业区,实行基地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强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30个奶牛小区、60个挤奶站,奶牛数量由1.25万头增加到3万头以上。可以采取措施,支持宝鸡市陈仓区三镇奶牛集中产区建设,使其成为“建设关中畜牧大区”中建设高效集中畜牧产区的探路先锋。
    “合作社”是农业中的现代制度。每一个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都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合作社是社员(即加入合作社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在市场交易中的“代言人”,是“集中”代理社员实现市场需求(而不是代替农户)的组织。合作社的“第一要务”是为社员提供“服务”。在“建设关中畜牧大区”过程中,要发挥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的优势,使“合作社”成为“关中畜牧大区”的重要组织载体。要在发展专业户、养殖小区、专业村、专业乡的同时,注意引导农户发展合作经济,自愿组成“合作社”,由合作社为农民开展“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以及防疫、配种和信息、技术服务。通过合作,增强农户的市场地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就农业产业组织形态而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称道的是家庭承包经营,90年代称道的是公司与农户的纵向连接(是经济合作的一种)的产业化经营,那么在21世纪初农户与农户的横向合作将登上前台,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农业组织体系。
    五、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注重发挥政府功能
    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政府的职责是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弥补市场机制之不足。市场是“无形的手”,政府是“有形的手”。一般而言,只要“无形的手”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就不需要“有形的手”参与。否则,就是政府越位、错位,这将会降低市场运作效率,损害市场经济主体利益,损害国家或区域经济效益。
    但是,市场运转也是有成本的。当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时,市场运转的成本很高。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进入市场交易的成本更高。目前,在农业经济、畜牧经济中出现了“市场失灵”的严重问题。甚至在一些领域,比如在人才、技术、信息以及防疫等方面市场机制很难有效发挥作用。畜牧人才市场失灵、技术市场失灵、信息市场失灵、防疫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户规模过小,从市场上购买技术、信息和人才、防疫服务“不经济”。因此,对于小规模经营畜牧业的农户来说,这些产品具有了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需要由政府或准政府组织(比如非营利的市场中介组织)提供。
    进一步讲,在“建设关中畜牧大区”中,政府应当为产业组织(如农户、合作社、畜牧企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以提高市场运转效率。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具体包括(1)根据市场规则确立优先扶持的“主导性产业”;(2)建立起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3)为畜牧专业生产基地、片区(养殖小区、专业村、专业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补助;(4)支持多种形式的畜牧兽医科技、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建设;(5)建立“官方”兽医制度,健全动物防疫监督体系;(6)为农户自愿组成的“合作社”提供必要资助;(7)执行法定的市场规则,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市场高效率运转。
    必须指出,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功能也存在缺陷(政府失灵)问题。必须正视政府失灵,(1)政府资源不足,“政府无能”,难以兑现既定的政策承诺;(2)政府集体腐败,运转成本上升,组织费用过大;(3)政府过度介入,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经济缺乏活力,损害总体经济效益。因此,不能对政府的期望值过高。在具体实践中,既要注意防止和矫正“市场失灵”的问题,又要注意防止和矫正“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不能错位,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只有“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密切配合,才能使“建设关中畜牧大区”事业顺利推进,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