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框架下宁夏农业发自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理论告诉我们,加入WTO后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被动地接受WTO规则。唯一正确的选择,不仅要主动地适应WTO规则,而且要依据自己的优势和条件在WTO框架中趋利避害,积极寻求和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在WTO框架下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权,充分地行使民族地区经济管理自主权,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唯一正确的选择。
对于国际贸易组织来说,WTO规则是统一的、具有普遍约束意义的行为规范,作为WTO成员国,必须遵守;对于主权国家来说,国家是统一的、具有普遍约束意义的行为规范,作为主权国家内的一级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必须遵守。宁夏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的保护与发展,一方面必须服从WTO规则、服从我国法律。另一方面,宁夏有其特殊性,宁夏农业更有其特殊性。宁夏农业不可能跳出WTO规则与国家法律的范围去寻求发展,更不可能离开宁夏特有的、人文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去寻求发展。所以,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宁夏农业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在国家许可的前提下,把WTO规则与宁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WTO规则民族化、本土化。
促进WTO规则本土化的过程,也就是促进宁夏农业全球化的过程。宁夏农业乃至整个宁夏经济全球化,正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权特别是经济管理自主权充分行使和发挥的重大课题。思考这个课题的逻辑侧重点有两个:一个是WTO规则特别是农业协议的核心规范及其对我区农业的影响;一个是我们宁夏在农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劣势和不足是什么。在弄清楚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之后,考虑如何运用国家赋予我们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利,面对国际规则和我们的实际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
一、在WTO农业协议框架下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
(一)WTO农业协议的基本内容
《农业协议》的宗旨是逐步实质性削减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从而纠正世界农产品市场的限制和扭曲。有关农产品贸易的规则主要包括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业国内支持、出口补贴以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1. 关税、出口补贴及综合支持量削减。农业协议规定各成员对关税、国内支持与出口补贴所需做的减让承诺是:发达国家用6年(1995-2000年)时间将全部农产品平均关税削减36%,其中每项税目最低削减15%;将国内综合支持量(以1986-1988年为基期)削减20%;出口补贴额削减36%、补贴量削减21%(以1988-1990年为基期)。发展家用10年(1995-2004年)时间将全部农产品平均关税削减24%,其中每项税目最低削减10%;将国内综合支持量(以1986-1988年为基期)削减13%;出口补贴额削减24%、补贴量削减14%(以1988-1990年为基期)。所谓综合支持量,是用来衡量为支持农产品生产者而提供给某种农产品,或为支持广大农业生产者而提供给非特定产品的年支持水平的技术指标,一般用货币单位表示。对具体农产品(或所有农产品)的支持,只要其综合支持量不超过该产品生产总值(或农业生产总值)的5%(发展中国家为10%),就无须削减其国内支持,即所谓的微量允许。《农业协议》列入削减承诺的出口补贴措施范围:因农产品出口而实施直接补贴;以低于国内价格销售或处置政府库存;资助生产者的出口补贴;市场营销补贴;运输补贴;根据农产品纳入出口产品范围而定的补贴。控制补贴的扩大。《农业协议》规定,如果在基期没有对某种农产品进行出口补贴,则禁止该国将来对该产品出口进行补贴;同时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补贴只需削减预算开支。
2. 成员方最低市场准入。协定规定,属于必须进行关税化的农产品,当基准期(即1986-1988年)的进口不足国内消费量的5%时,则该国应承诺建立最低进口准入机会。在协定实施期间的第一年,该国应给予的进口准入机会为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实施期限结束时,应扩大到5%;最低市场准入的实施通过关税配额来进行,即最低准入承诺的进口数量应享受较低的或最低的关税,而超过该进口量的任何进口则应征收关税化后的关税。成员方现行市场准入。当一个成员某种农产品(须进行关税化的产品)在基准期的进口超过其国内消费量的5%时,协定要求该成员维持基期已经存在的市场准入机会。
3. 特殊保障条款。协定对关税化的农产品建立了一个特殊保障机制,允许该国对进口的突然增加或价格下跌做出相应的反应,但这种特殊保障机制需通过谈判获得,并在有关成员的承诺表中注明。当农产品某年度的进口数量超过前3年进口量的平均水平(该水平根据该进口国的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而确定),或者,当进口产品价格下降且低于1986-1988年进口价格平均水平的10%时,该进口国可启用该机制。
4. 农业国内支持。为消除许多国家的有利于农业生产者的国内支持政策对农产品市场产生的不利影响,农业协议对不同的国内支持措施进行分类处理。农业协议把国内支持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会引起贸易扭曲,免于削减承诺的措施,称“绿箱”政策;另一类是产生贸易扭曲,要求各国作削减和约束承诺,叫“黄箱”政策,“黄箱”中有一类措施不需削减,被称为“蓝箱”政策。
“绿箱”政策措施是《农业协议》不要求约束和削减承诺的国内支持与补贴措施。农业协议规定:政府执行某项农业计划时,其费用由纳税人负担而不是从消费者转移而来,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对农产品生产影响很小的支持措施,以及不对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作用的补贴措施,均被认为是“绿箱”措施,属于该类措施的补贴被认为是“绿箱补贴”,任何国家均可免除削减义务。“绿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般农业服务,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粮食援助补贴;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险计划;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地区援助补贴。
“黄箱政策”是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国作削减和约束承诺的国内支持与补贴措施,主要指那些容易引起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等。属于“黄箱政策”范围的农业补贴,叫“黄箱政策”补贴。《农业协议》规定用综合支持量来衡量“黄箱政策”补贴的大小,并要求在约束该类补贴的基础上,逐步予以削减。国内支持削减承诺的政策范围。农业协议规定需要削减承诺的“黄箱”政策包括下述范围: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发展中国家的一些“黄箱”政策也列入免予削减的范围,主要包括:农业投资补贴;对低收入或资源贫乏地区生产者提供的农业投入品补贴;为鼓励生产者不生产违禁麻醉作物而提供的支持。
《农业协议》规定,本来应属于“黄箱政策”的一些补贴,如果与农产品限产计划有关的(如休耕补贴等)可纳入“蓝箱政策”,列入基期总综合支持量的,但免予削减承诺,不受《农业协议》的约束和限制,有关国家可以自行决定政策的调整以便按要求削减综合支持量。
5.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与农产品贸易有关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规定。
(二)在WTO框架下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之内,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同意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为基础,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制权利,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赋予了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行使经济管理自治权。民族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有权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展地方经济。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完全可以在WTO框架下、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就本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农业发展做出灵活的和变通的规定和措施,促进地方经济的更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应对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新形势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就宁夏而言,可以在农业发展中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许多优势:
第一,可以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权,用足用活WTO《农业协议》规定的“绿箱”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服务,降低农业间接成本。在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执行国家粮食安全储备制度、落实粮食援助补贴政策的同时,增加对农民的非生产性收入补贴;建立健全医疗、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保险体系;增加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补贴,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投资基金制度,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政策性补贴;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加快山区农业发展步伐。
第二,可以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权,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和相应的体制改革,为宁夏农业发展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完善以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农业产权制度,促进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有序流动;改革农业投资体制,推进农业投资多元化,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环境,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服务;尽快完善区域性的动植物检验检疫制度,保障农产品的规范生产,推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经营,推进农产品质量上台阶;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提高市场效率,改善市场环境。
第三,可以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权,保护和开发宁夏的特色农业资源,形成宁夏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回族聚居优势,加快发展养殖业、民族食品和清真餐饮业,为宁夏特色农产品走出宁夏走向世界打开通道;发掘穆斯林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农业;依托黄河之利和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渔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依托宁夏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枸杞、葡萄、杏、羊绒等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尽快形成支柱产业。
第四,可以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权,加快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改善农民的生存质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农民学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市场化条件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是在WTO框架下发展我区农业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我区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五,可以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权,加快推进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农村村民自治的进程,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农民自主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二、加入WTO后宁夏农业的核心任务及问题
加入WTO,我国可以享受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好处,有利于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抓住各成员国提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有利时机,扩大国内农产品出口;有利于通过参加多边贸易规则的谈判和制定,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来保护自己,创造良好的农产品贸易环境。加入WTO,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循在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补贴及动植物卫生检疫等方面的承诺,大幅度降低国外农产品进口关税,取消国内农产品出口补贴,农产品的生产必须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意味着国内高成本、低质量的农业生产将受到国外低价优质农产品的严重冲击;意味着我国农业必须面对全面的市场化,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以及农产品的结构、质量、价格,都将与国际市场接轨。宁夏是农业大省,又具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和条件,但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新形势下农业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两大矛盾:一是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全球市场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二是农业的低比较效益、低商品率造成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日趋拉大的矛盾。同时,宁夏农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方面,宁夏灌区得天独厚的“黄河之利”随着我国北方水资源日趋紧缺大打折扣;中部干旱、半干旱带生态日趋恶化、风沙肆虐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扭转;南部山区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任务依然艰巨,草畜业发展正面临着性的考验;各种自然灾害还严重威胁着宁夏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和驾御市场的能力;市场体系不健全,物流、信息流畅通程度有限,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和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手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发展需要;农产品质量低而不稳,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就是在中条件下,宁夏农业必须肩负起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承担养活600万人口并使其中300万人口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任务;二是承担宁夏5.18万平方千米土地生态系统改善和维持的历史重任。这是宁夏农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神圣使命。因此,宁夏农业在加入WTO后的发展任务就是必须实现两大历史性转变:一是实现经营理念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换句话说,就是由吃饭农业向小康农业转变,由生产型农业向经营型农业转变,由产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转变。二是实现农业组织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即由分散决策、分散经营的自发性农业向市场导向、专业分工、区域布局、规模经营的自觉性农业转变,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
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问题,本质上是农业的市场化问题。因此,政府扶持和保护农业的着眼点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千方百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素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也就是说,加入WTO后宁夏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宁夏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的问题。这个综合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以下6个要素:①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②质量——符合消费者要求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③成本——能够适应市场价格变化,至少与同行业平均价格持平或更低;④组织形式——适应参与全球化分工合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⑤市场主体——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独立性、素质及其权益受保障的程度;⑥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对农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及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上述6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大体上构成了一个区域农业及其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其中前3个为核心要素,后3个为保障性要素。
三、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宁夏农业的基本目标、原则和思路
(一)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发展宁夏农业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市场化。
农业市场化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生产标准化——政府按照市场要求制定标准,农民按照市场需要的标准组织生产;
农业产品绿色化——绿色、环保将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基本要求;
农科工贸一体化——只有统一协调的产业组织,才能实现科研、生产、供销有机衔接,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发展宁夏农业的切入点是通过农业法制建设,使WTO规则本土化、具体化。
加强区域农业立法,把WTO农业协议的规则本土化、规范化、具体化。我区农业立法要从宁夏实际出发,充分WTO农业协议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一套既有利于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市场化公平竞争的制度。一是通过立法进一步推动农业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利用《WTO农业协议》对发展家的特殊差别待遇,建立贫困地区援助、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保险、农业投资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尽快改变农业负保护现状,切实加大对农业的保护支持力度。三是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培育农业市场主体,建立健全适应农业全球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通过法律手段推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快农业化进程。五是通过立法促进农业生产及其农业服务体系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发展宁夏农业的要遵循法制原则、改革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人本原则。
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发展宁夏农业,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法制原则。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规范对农业的投资、服务、监管行为。特别是要把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制度。推动农业发展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法律调节的转变,减少在农业生产中过多的行政直接干预。
二是改革原则。根据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不断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推动农业行政管理由生产管理向严格执法和政策服务转变;加强农业科技、、保险等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农业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形成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核心的“绿箱”服务体系;改革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扶持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加大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人本原则。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要建立改善农村人口生存发展状况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制政策促进农民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发展宁夏农业的基本思路。
促进宁夏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第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产业结构既适应市场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宁夏农业资源优势。第二,全面推行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占领市场,打造宁夏特色农业品牌。第三,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扶持农业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农业投入,千方百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第四,扶持和规范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熟悉市场、适应市场进而驾御市场。第五,提高农民素质,保障农民权益,培养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第六,改革政府职能,改善政府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科技、金融保险、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准确及时周到的服务。第七,发掘宁夏特色文化,发挥宁夏农业资源优势,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构筑宁夏的特色农业。第八,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推动农业市场化。第九,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保障程度。第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优势发展宁夏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改善农业基本条件间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与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结构调整要打破原有的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农业资源的重新组合,就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北节水、中治沙、南治土的思路,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灌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工程体系的建设。
第二,要全面加强农村的、通讯、水电供应基本建设。目前,许多农村的交通通讯状况还比较落后,部分乡政府所在地的通讯难以保障,相当多的村交通存在严重问题,许多地方农民的用电、用水困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生产运输交换的成本。要加大对农村交通通讯基本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先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条件,以信息化和便利的交通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市场化。
第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宁夏农业的两大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封山禁牧、育草兴牧、舍饲圈养,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以草产业带动畜牧业发展,形成适合干旱带特点的主导产业,使生态建设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在农业基础条件的建设中,要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一要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的科学规划工作,对建设项目提出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建设盲目性和被动性。二要改革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体制,建立多元的投资机制,用有限的政府投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基本建设。三要建立科学的项目决策程序,既要确保投资人的利益,又要保证项目建设具有经济效益可社会效益,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四要建立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监理制度,从机制上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改变政府投资项目低效益的状况。
(二)按照市场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要着眼于世界农业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地少人多的国情,适应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 入世后,粮、棉、油等传统的土地密集型产品正在失去市场竞争优势,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日益发挥出其更大的优势。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宁夏区域比较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多层联动,分步实施。按照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一是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二、三产业的比重要占50%以上。二是调整农业内部的比例结构,草畜业的比重占农林牧渔比重的50%以上。三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的结构,建议将现有120万公顷耕地的用途作如下调整:①建设40万公顷旱涝保收基本粮田,吸纳20万农业劳动力就业,使粮食产量稳定地达到400万吨以上,创造销售收入40亿元。②以平台川旱地、水平梯田为主,种植40万公顷优质高产饲草,加上坡地及荒山种草40万公顷,形成年可利用人工饲草80万公顷,吸纳农业劳动力15万人,产草量100万吨以上,创造销售收入12亿元。③种植10万公顷优质马铃薯,吸纳农业劳动力5万人,年产商品马铃薯2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④种植以胡麻、黄豆、油葵为主的油料作物10万公顷,吸纳劳动力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⑤种植、小杂粮10万公顷,吸纳农业劳动力5万人,实现产值8亿元。⑥种植枸杞等经果瓜菜10万公顷,吸纳劳动力10万人,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四是调整养殖业内部结构,形成“43221”养殖格局:①建设肉牛饲养基地,吸纳劳动力20万人,年出栏肉牛100万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②建设优质肉羊基地,年出栏优质肉羊300万只,吸纳劳动力1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③建设优质奶牛基地,吸纳劳动力10万人,年产鲜奶3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④鼓励发展养猪,以农户分散养殖、集中营销为主,以农场养殖为辅,吸纳劳动力10万人,年出栏生猪300万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⑤适度发展养鱼、养鸡及特种养殖,吸纳劳动力5万人,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达到上述目标后,种植业收入109亿元,养殖业收入110亿元,加上农村二、三产业收入220亿元左右,按照300万农村人口,人均收入将达到7000元以上,接近城市收入水平,达到小康。
(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行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随着农产品的日益丰富和供应充足,消费者所关心的已不是能不能买到东西,而是商品是否卫生安全,是否富有营养,是否食用方便。食品安全,既是消费者的最基本需求,也是对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最起码质量要求;既是消费者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又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尽的基本义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方面可以减少日益增多的农产品贸易纠纷,另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是我区农业应对入世挑战、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国内农产品市场变化、参与国内农业分工的迫切需要。
根据宁夏农业生产实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宁夏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第一,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第二,建立健全农业病虫害预防防治体系、疫情监测预警系统。第三,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质量安全。第四,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支持体系。培育、引进、推广良种,推广良法,以科技手段提高质量、保证质量。第五,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依据法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进行监督管理。第六,统一规范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体系,积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使宁夏农业拥有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四)充分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组织农民进入市场。
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增产已经不能实现农民增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商品经济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封闭的生产体系与开放的流通体系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着农民进入市场的速度、效率和规模。所谓农村经济的转型,最根本的是实现农业由解决温饱而追求粮食总量增长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谋求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转变,也即由农耕经济向农业的综合开发转变。因此,千方百计地引导、组织农民了解市场、进入市场、适应市场进而驾御市场,是扶持和保护农业的关键所在。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任务正在于此。宁夏的农业产业化,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按照市场经济的,以农产品加工和开拓市场为重点,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把优势资源与市场有机结合,培植一批优势产业群,形成龙头、中介组织、基地与农户各方面优势互补、利益相长,贸工科农有机结合、组织结构科学、运作机制灵活、经济效益良好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管和扶持。对宁夏那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标要进行适当调整,在着力点上要由原来的“做大做强”调整为“做强做大”,先图强再图大,防止抱着打造“航空母舰”的初衷最终打造一个个烂摊子。要坚持先规范后扶持的原则,把扶持发展和加强监管统一起来。对企业的扶持要有针对性,找准软肋,对症下药。要改变以直接给钱、给荣誉为主要手段的扶持模式,要加强对企业监管、服务的力度,全方位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突出法律服务、政策服务、信息服务,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资金使用环节进行调整,将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资金尽可能地向种植基地倾斜,向农民倾斜,同时向科技服务和企业研发倾斜。如果政府拿资金让龙头企业去建设种植基地,那让农民去干什么?企业种地会比农民更在行?企业种地的成本会比农民种地的成本更低?未必。国有农牧场一个个面临困境的现状就是最好的例证。要实现原料生产的规模化,最好的办法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搞规模化种植。对于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加工,要着力做好规模化规范化的原料基地建设工作。根据我区几个主要支柱产业的发展实际,基地建设一要稳定、二要扩大、三要提高。至于扩大多少、如何稳定、怎样提高,要看市场需要,不能由政府指令安排。
再次,进一步探索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农企共赢的新型利益关系。一要通过宣传、典型示范,让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都认识到建立新型的互利互惠的农企关系的重要性,克服买卖双方的利益是此消彼长的狭隘认识,树立双赢互进的合作理念。二要建立农企之间的信用联系。用合约的形式将农企二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下来,依法办事,用法律手段调节农民和企业的利益关系,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对违约方追究经济赔偿责任促使合作双方诚实守信。三是创新农企农合作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四是成立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发生经济合作关系。
(五)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的间接成本。
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对农业的综合服务,提高对农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加入WTO后保护和发展农业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强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力度;加强农产品储藏、运输、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第一,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拓展科技兴农的广度。世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正从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单一竞争转变为质量、功能为主的全方位竞争。换句话说,21世纪的农业不仅是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更是以科技为基础的农业。构建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完善和强化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的运行机制,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是应对入世挑战,发展我区农业的根本性措施。一要加强优质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优良畜禽、水产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提高良种普及率。二要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加强畜禽、水产动物疫情疫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的优质、高产稳产。三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对农业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储藏、运输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工厂化水平,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升级。四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农民工、农民技术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民企业家,全面提高农民依靠科学技术进入市场、适应市场、闯荡市场,最终驾御市场的胆魄和能力。五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尽快理顺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的关系,建立新的管理体系、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尽快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参股、转包土地等多种形式,实现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发展民间科技组织,办好各类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农村技术合作组织。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断发展,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我区,农业发展对资金需求量增大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萎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农民贷不到生产资金,严重影响了农业投入。而私人高利贷乘虚而入,大肆盘剥农民使本来就困难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雪上加霜,同时导致有限的农业信贷资金部分地流入少数关系户手中变成了高利贷。根据在吴忠、固原市部分农村调查,宁夏川灌区和南部山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间高利贷问题。高利贷月利率一般在1—3%之间,高的达到5%以上。每年春耕季节,大约2/3以上的农民生产资金不足,其中大多数农民感到告贷无门。有些贷到款的农民也感到现在到银行、信用社贷款手续繁杂、还要托关系、走后门,贷款也成本非常高。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服务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刻不容缓。一要全面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程,构筑支农资金绿色通道。二要建立自治区、市、县(市)、乡(镇)四级农业产业化扶持基金,扶持地方性支柱产业的发展。资金使用要变无偿为有偿,实行定期周转,滚动使用,提高其使用效率。三是要设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贷款担保基金,形成农业信贷资金的风险规避机制和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第三,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农业的风险防范机制。目前宁夏的农业保险范围太小、辐射面太窄、业务能力太弱。仅有的几个业务,覆盖面也十分有限。宁夏农业迫切需要以自然灾害保险、新品种使用保险、农产品出口保险为主的保险体系,以抵御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储运风险,提高农民的抗风险意识和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民家庭财产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的生存质量。
第四,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信息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要让农民进入市场,就必须让农民了解市场。没有畅通的信息系统,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一句空话;没有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做指导,农民的生产就难以摆脱盲目、自发的境地。宁夏农村信息闭塞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对此,宁夏应当在以下方面再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信息主渠道功能。应当尽力避免“有场无市”的现象。二是要加快农村的信息化进程,把市场信息引入农民的生产经营中。三是要加快建立农民中介组织,作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桥梁。特别是要培养大批的农民经纪人,让农民经纪人成为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
第五,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储运服务体系,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产品储运成本高、难度大、要求高。而农产品储运体系建设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农产品储运体系建设,是宁夏各级政府、科研部门、仓储运输部门和农民共同免得的一个难题,必须抓紧研究解决。要积极推进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使农村供销社成为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重要力量;积极探索发展民营储运大户,形成以民间储运大户为基础、农村供销合作社为骨干、大型现代化储运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服务储运服务体系。对此,政府要给予正确引导,出台优惠政策;科研部门要提供技术支持,进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仓储运输企业要认真、积极探索成熟可行的农产品保鲜仓储运输方法。尽快形成农产品从分割包装、保鲜储藏,到运输、批发、零售等全过程的科学的服务体系,为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构建“绿色通道”。
(六)依托回族聚居优势,突出清真食品特色,塑造国际知名品牌,拓宽农产品外贸通道。
宁夏作为国内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是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清真食品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唯一食品,同时受到汉族等其他民族是广泛欢迎。清真食品不仅在国内有着旺盛的需求,而且在国际上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大力发展清真食品业,是宁夏农产品进入阿拉伯世界从而走向全球的正确选择。因此,认真实施以清真食品带动农产品外贸的区域特色带动战略,形成宁夏的品牌优势,开拓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外貌市场,必将为宁夏农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和希望。根据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和宁夏的实际情况,应当着力从以下方面作好清真食品文章:
第一,做强做大清真牛羊肉产业。宁夏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牛羊饲养量初具规模。宁夏发展牛羊肉产业的优势在于:一是拥有4000万亩天然草场,加上逐年增加的退耕还草面积,具有饲草料充足的优势;二是初步形成了良种繁育、饲料加工、暖棚养殖、疫病防治等配套服务体系,具有比较强的科技支持系统;三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有食用清真肉食品的民族10个约2000万人,全世界有12亿穆斯林分布于126个国家和地区,仅中东地区每年需要进口2500万只肉用羔羊;四是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出口每只活羊的平均价格,欧盟为56.1美元,非洲为40.4美元,我国为37.6美元。1998年羊肉出口平均价格欧盟为3456美元/吨,我国仅为1800美元。发展宁夏的清真牛羊肉产业,一是要以品种为突破口,引进、繁育、推广品质好、适应性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良牛羊品种,优化和提升本地优势品种,从种源上为牛羊肉的质量提供保证。二是要建立健全牛羊肉安全质量保证体系,按照国际市场所要求的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先做强,再做大。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饲草基地、金融服务、信息咨询、储藏运销等配套体系,实现产业化经营,一条龙服务。四是推行宁夏牛羊肉身份证制度,打清真品牌,创优势品牌,重点打开阿拉伯国家市场,不断提高宁夏产品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使宁夏清真牛羊肉成为世界驰名品牌。
第二,做强做大清真食品加工业。食品业是国内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食品业又是对农业拉动力最大的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给食品工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清真食品是宁夏食品工业的最大特色,也是宁夏食品工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发展清真食品工业,是凝视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宁夏工业发展的需要。宁夏要重点发展清真肉食品、清真面食品、清真油炸食品、清真果蔬食品和清真保健品五大系列的清真食品,以带动宁夏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做强做大清真餐饮业。目前国内餐饮业年营业额在4000—5000亿元之间,而且增长势头迅猛。国内有2000万穆斯林,世界有12亿穆斯林。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大,对清真餐饮的需求越来越大。宁夏应该在清真餐饮业的分工中占有重要一席。宁夏清真餐饮业要走出去,一要突出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二要做连锁经营,形成规模,统一标准;三要注意提升管理,提高服务的品位和档次。
(七)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优势,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
第一,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减少农民。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农业增加值的绝对量,而减少农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比重。提高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让农民变成城里人。世界上富有的发达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土地紧张的中国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2001年,我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降到只占15.2%,而农业劳动力却仍占50%,而乡村人口更是占到全国总人口的62.3%。就宁夏而言,目前乡村人口占总人口2/3强。缓慢的城镇化步伐无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区2/3的农业人口仅仅创造了不足1/3的GDP。要把这个由历史颠倒了的数字正过来,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这就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加快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给予农民平等的公民权的问题。这些权利包括平等的居住权、公平的受教育权和自由择业权等等。其次,要充分保障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不能让农民既失去土地,又失去职业。
第二,建立农村医疗定补制度和基本养老制度,基本满足农民的健康保障和养老保障,改善农民生存状态,间接加大农业投入。建立农村医疗定补制度和基本养老制度,减轻农民医疗和养老的经济负担,可以间接地增加农业的生产投入,又符合WTO规则,是一项不受农业协议限制的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可以先走一步。
第三,加快农村民主进程,切实提高农民的自治能力和发展水平。 “三农”问题的核心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保障农民权益。农民收入高低是表象,农民的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核心。保障农民的民主选举权利。认真落实这项权利,有利于约束基层政府官员违法违纪行为,有利于在农民与政府之间发育良好的社会对话机制,从而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一方面要努力使农民的民主意识和行使权利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必须改革农村体制,着眼于建设农村基层政治文明,在农村基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设置和职能方面,充分考虑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问题,积极推动合乡并镇,精简机构人员;农村基层组织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朝着尊重农民权益、增强服务功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