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晓西 时间:2010-06-24

摘要: 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流动性过剩是当前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流动性处于相对过剩的水平,其成因是国内外现实经济矛盾在货币层面的反映。这种流动性过剩,将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一定的潜在危害,需要内外结合、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我国经济运行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外贸顺差过大,都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尝试对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程度进行判断,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多管齐下的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开放经济,流动性过剩,信贷投放,外贸顺差,资产价格,银行风险
 

  一、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
  
  流动性过剩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一是商业银行的角度,英国出版的《经济与商业辞典》解释说,这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1]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视角不同,对流动性过剩的判断又有不同标准。比如在一些商业银行看来,银行资金来源在满足有效资产增长之后,剩余的资金才是过剩的流动性。二是宏观经济中的流动性,主要是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欧洲中央银行(ECB)的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2]。
  本文所说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的,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可能会引起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
  
  (一)当前我国经济中的流动性水平
  
  从宏观角度看,衡量流动性的方法有很多。国际上通常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GDP的比值来衡量流动性的大小。如表1所示,2006年我国M2余额已经达到了34.56万亿元人民币,而当年的GDP总额为20.94万亿元人民币,两者相比为1.65,即货币供应量是当年GDP的1.65倍。而这一比重,1992年仅有0.94,之后的十五年间基本上是逐步增长的趋势,也反映了我国流动性水平不断提高。

表1:我国流动性水平的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M2M2/GDP(比值)M1M2-M1
199226923.525402.20.9411731.513670.7
199335333.934879.80.9916280.418599.4
199448197.946923.50.9720540.726382.8
199560793.760750.51.0023987.136763.4
199671176.676094.91.0728514.847580.1
199778973.090995.31.1534826.356169
199884402.3104498.51.2438953.765544.9
199989677.1119897.91.3445837.374060.6
200099214.6134610.41.3653147.281463.2
2001109655.2158301.91.4459871.698430.3
2002120332.71850071.5470881.8114125.2
2003135822.8221222.81.6384118.6137104.3
2004159878.32541071.5995969.7158137.2
2005183084.8298755.71.63107278.7191476.9
2006209407.0345578.91.65126028.1219550.9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公报
  
  另一种衡量流动性的方法,认为准货币的变动情况代表了流动性水平的高低。如果准货币(M2-M1)持续增加,即"喇叭口"存在并扩大,现实的货币供给已经超过实体经济的需要,转化为"定期存款",这意味着流动性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1992年到2006年,我国M2-M1的差额,即准货币的量是不断扩大的。1992年准货币数量只有13670.7亿元人民币,2006年增加到219550.9亿元,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流动性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合理判断流动性过剩的程度
  
  判断流动性是否过剩,过剩到什么程度,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夏斌(2006)认为,如果取得资金的环境过于宽松,就存在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表现[3]。王健(2007)认为,流动性过剩表现为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贷存比的持续走低[4]。而央行在2006年《中国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认为,流动性过剩实质上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超储率持续处于高位的情形。
  本文认为,流动性过剩实质上是货币市场供求失衡的一种状态。判断供求失衡最好的办法就是看货币的价格即利率的变动,但是目前在利率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无法根据利率高低变化来判断。因此,可以通过其他角度侧面进行考察,一是通过资产价格的变化考察流动性是否过剩;二是通过国际比较,看我国的流动性是否处于合理的水平。
  货币数量理论表明,当货币的流动性高于经济的需要时,会抬高价格水平。那么,在物价指数保持稳定时,资产价格就会上涨。[5]因为,如果出现流动性过剩,居民拥有的以货币计量的财富增加了,如果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那么财富会流向资产,造成股票价格、债券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图1反映了中国上证指数在2006年11月以来的变动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06年11月份,上证指数只有1800点左右;但是随后的半年里,大量资金涌入股市,上证指数一路攀高,到2007年5月14日,已经达到4000点以上。与此同时, 2007年4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440亿元,同比少增133亿元。其中,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减少1674亿元,同比多减2280亿元。储蓄下降的真正原因是储蓄资金投入到股市中。而据沪深两市统计资料显示,截至5月17日两市总市值达到17.43万亿元,已经超过居民存款余额。股市的不断上扬与居民储蓄的大量投入有密切关系。
  从2006年世界上主要国家M2与GDP之比的结果来看,中国的流动性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如图2所示,2006年,美国M2与GDP之比为0.53,欧元区为0.82,俄罗斯为0.33,巴西为0.28,日本比较高,达到1.43,但是也不及中国的1.65。中国的流动性水平已经远远超过美国、欧元区、俄罗斯等大的经济体,比一直以来受流动性过剩困扰的日本还要高。因此,可以从国际比较中看出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到了一个相对严重的地步。
  
  (三)我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具有相对性
  
  尽管我国流动性出现了过剩的局面,但是这种过剩是片面的、相对的,不是全面的、绝对的。首先,流动性过剩并未引起价格全面上涨。长期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但是价格水平却保持相对稳定,这被许多外国学者称为“中国之谜”。观察近期的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虽然在2007年的3月份达到3.3%,但是4月份马上又出现小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0%。2007年1至4月份累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处于比较平稳的范围内。因此,过高的流动性并未带来价格水平的全面上涨。
  其次,过剩的流动资金分配不均衡。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贷款困难。截至2006年12月末,五家大型银行小企业授信户数68.43万户,小企业贷款总额17907.65亿元,比年初增加1609.14亿元,增幅为9.87%,增幅缓慢。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投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却并未给中小企业的带来很多益处。
  再次,尽管货币供应量余额较大,但是就其增量的变化来看,情况有所不同。从1994年到2006年,新增M2增长速度最快的是2001年,增长速度达到61.03%,其次是2005年,达到了35.78%,2003这一数值也较高,为35.61%。其余大部分年份,新增M2的增长速度都比较低,2004年还出现了负增长。即使是在流动性过剩被广泛关注的2006年,新增M2的增长率仅为4.87%。这说明,尽管目前流动性过剩较为严重,但是新增的流动性增速是下降的。
  
  二、流动性过剩是开放条件下实体经济矛盾在货币层面的反映
  
  对于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流动性传导论。有学者认为,当前流动性过剩是一个全球现象,2001年以来,美国和日本都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比较低;加之近年来石油价格高涨,石油美元数量增加,造成国际货币流动性泛滥。过剩的全球资本流入中国,造成中国流动性过剩(巴曙松,2006)[6]。第二类观点是国际收支顺差论,大部分研究者把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根源归因为国际收支顺差的迅速增长,认为由于贸易顺差和FDI流入的不断增加,致使外汇储备高居不下,2006年底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造成央行发行相应的人民币进入市场。尽管货币当局发行央行票据等进行对冲,但是无法收回全部的流动性。第三类观点是投资储蓄双高论。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投资和储蓄率双高,是流动性过剩的原因。高储蓄支撑着企业的高投资,而投资膨胀形成的资本性存款快速增长,致使银行存快增长大于贷款增长,形成流动性过剩(张晋生,2007)[7]。
  综合以上主要观点,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角度揭示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其本质上都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矛盾在货币层面的一种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产业结构失衡在货币层面的反映
  
  当前我国流动性的最主要来源是国际收支顺差。而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特别是经常项目顺差是国内外产业结构失衡的结果。
  从1992年到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加。1992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43亿美元,到2006年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就经常项目来看,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在1992年为64.01亿美元,从2001年开始,顺差迅速增长,由174.05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498.66亿美元,6年增长20多倍。如表2所示。

表2:1992-2006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状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外汇储备余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经常项目差额FDI数额货物项目差额
1992194.43-2.5164.01111.5651.83
1993211.99234.74-119.03275.15-106.54
1994516.2326.4476.58337.8772.9
1995735.97386.7516.18377.36180.5
19961050.49399.6772.42423.5195.35
19971398.9229.59297.17452.78462.22
19981449.6-63.21293.24454.63466.14
19991546.7574.42156.67404.12362.06
20001655.7419.22205.2407.72344.74
20012121.65347.75174.05468.46340.17
20022864.07322.91354.22527.43441.67
20034032.51527.26458.75535.05446.52
20046099.321106.6686.59606.3589.82
20058188.72629.641608.18855.061341.89
200610663100.372498.66865.672177.46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表2同时说明,经常项目顺差特别是货物贸易顺差是国际收支顺差的最主要来源。货物贸易持续巨额顺差,反映了我国国内外产业结构的不平衡。长期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兴办企业,多是为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降低制造成本,因此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这在一定阶段内确实起到了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加工贸易逐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部分。加工贸易的实质就是要挣取加工过程的加工费,这一贸易方式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一定会是出口大于进口。事实上,目前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正是加工贸易。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为1425亿美元,相当于进出口贸易顺差的1.4倍。2006年,我国出口额中,一般贸易为4163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为5104亿美元,比一般贸易出口多将近1000亿美元。因此,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技术水平低,加工贸易占据重要地位,导致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从而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由于加工贸易对汇率变化并不敏感,所以即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累计升值超过7%,其对贸易顺差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二)流动性过剩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在货币层面的反映。
  
  首先,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降低了国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一方面,高收入阶层虽然收入增长迅速,有效消费需求随收入增长不断得到满足,但由于其消费倾向不高,对消费增长的拉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慢,消费能力不足,致使整体国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无法得到有效提高。消费的落后,使得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内沉淀起来。
  其次,投资-储蓄结构失衡。宏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投资由储蓄转化而来,储蓄大于投资的差额,应该等于国际收支顺差。中国目前的储蓄-投资差额越来越大,一方面意味着国际收支的顺差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不畅。这几年政府财政收入与企业盈利都增长很快,使得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倾向也增强了,造成储蓄和投资扩大。从国家层面来看,无论是外汇还是人民币发行量,都比较充裕,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一方面社会上有很多钱,另一方面又有很多项目缺乏正常渠道融资。现在,基本是通过银行体系来配置信贷资源;而银行的风险评估有其局限性,无法做到以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资和融资需要,影响了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

(三)全球失衡导致的资本流动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有快有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基本面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较快。如表3所示,从2002年到2006年,GDP增长速度逐年提高,分别为9.1%、10.0%、10.1%、10.4%、10.7%。而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五年内最高只有2004年的3.9%,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都不超过3%。

表3:2002-2006世界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单位:%)
国家世界中国美国日本欧元区
20023.19.11.60.30.9
20034.010.02.51.40.8
20045.310.13.92.72.0
20054.910.43.21.91.4
20065.410.73.32.22.6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展望,IMF,2007年4月
  
  由于美国和日本近年来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石油价格高涨等因素,全球资本流动持续增长,新兴市场资本流动活跃。据IMF统计,新兴市场和中国家私人资本流入净额2006年达到创纪录的2558亿美元。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因此也吸引了不少热钱流入。同时,由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存在,美元贬值幅度加大,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加快,导致国际资本市场对人民币的预期看好,热钱也因此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有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经常项目余额和FDI流入量之外,有大约600亿美元的外汇无法准确说明其来源。同时,一些国际游资还通过和中国国内出口联合虚报出口、假外商直接投资的名义等方式进入中国。这些热钱对我国流动性过剩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三、流动性过剩的潜在危害
  
  
由于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其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应辩证看待。特别是对短期游资进入产生的流动性和由于经济结构性问题产生的流动性的影响,要加以区分。
  
  (一)流动性过剩加剧银行风险
  
  
流动性过剩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是多重的。一是流动性过剩加大了银行的放贷压力,导致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增加不良贷款风险。央行数据显示,截至 2006 年我国共新增贷款3.06万亿元,而2005年的新增贷款只有1.73万亿元,年增长率达到76%。中国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2月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534.9亿元,到2007年第一季度,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至10610亿元。二是流动性的过剩将导致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优质信贷客户的同业竞争日趋激烈,资金营运的利差越来越小,商业银行靠存贷差收入生存的传统盈利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三是流动性过剩给央行造成了政策压力,如果央行采取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策略,那么商业银行经营将会受到政策冲击。
  
  (二)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虚高
  
  
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目前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快速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国有银行流动性过剩,为了盈利,银行急于投放过剩的信贷资金。房地产市场是银行乐于进行贷款的对象。一是因为房地产有实物作为抵押,贷款的相对风险较小;二是因为许多地方政府把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由政府担保,开发商取得贷款,银行、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经济联系;三是一部分多余的流动性热炒房地产价格,使得其不断上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银行的信贷投入。
  流动性过剩使大量居民存款从银行取出,投资到股市。随着股市的持续火爆,大量的散户入市,使储蓄源源不断流入股市,在给股市提供资金的同时,也给市场积累了一定风险。一旦股市出现回调,市场将面临很大风险。同时,因为今年以来绝大多数入市的投资者都是经验少、风险意识不强的新手。个人投资者风险正在加大。
  股市的非正常上涨,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泡沫。当前,中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大概已经达到40倍左右,而目前美国、英国、韩国、中国香港等成熟股市的市盈率大约在10至20倍的区间内波动,日本和印度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则在23至25倍的区间内。资金推动型的股市意味着潜在的调整风险。
  
  (三)流动性过剩和产能过剩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首先,流动性过剩会导致产能过剩。流动性过剩对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将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流动性过剩导致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如钢铁、水泥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反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年达到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继续维持高位增长。投资的加快又促进产能扩张,产品供给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需求增长的速度,导致出现产能过剩。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11个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其中,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和铜冶炼 7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4个行业也潜存着产能过剩问题。其次,由于产能过剩给行业带来亏损的压力,而国内消费市场无法完全消化过剩产能,那么这些过剩产能必然要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出口机会,这又会促使外贸顺差持续扩大,又进一步扩大外汇储备,从而加剧流动性过剩。
  
  (四)流动性过剩带来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
  
  
一般来说,流动性过剩时预期均衡的货币存量没有变化,物价不会出现普遍、持续的上涨。但是,由于实际货币存量已经超过均衡水平,物价水平有可能普遍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这中间存在一定的时滞。
  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首先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会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的较快上涨。流动性过剩容易引发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因此成为普遍关注的经济现象。
  
  (五)流动性过剩降低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
  
  
为了回收多余的流动性,央行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发行央行票据对冲外汇储备导致的货币供给,一方面采取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对于前者而言,由于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高速增长,央行票据发行的空间也有限。对于加息的政策手段,对回收流动性效果似乎不大,因为存款利息的提高会导致银行存款的大量增加;贷款利率的提高会减少贷款需求;因此存贷差将继续扩大。对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目前央行已经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1%,但是过高的准备金率对银行的盈利产生影响。因此,央行回收流动性的政策空间是有限的,这也导致货币政策调控能力的减弱。
  
  (六)国际短期游资带来的流动性严重威胁经济安全
  
  
国际短期资本进入中国,其目的就是为了投机盈利。而市场波动性越强,游资的盈利机会和空间也就越大。目前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都存在一定的国际短期资本在进行炒作。当市场形势发生逆转时,这些资本会马上撤出,导致市场雪上加霜,造成更大幅度的波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四、治理流动性过剩需要多管齐下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复杂,潜在危害大,其治理手段也不能单单依赖于货币政策。我们认为,对当前的流动性过剩的治理,需要多管齐下,“攘外”和“安内”并重,短期和长期并重,总量调整和结构调整并重。在短期内,攘外为主,偏重于总量调整;在长期内,安内为主,偏重于结构调整。
  
  (一)加强外汇管理,严格控制热钱流入
  
  
加强外汇管理,对以虚报出口、假冒FDI的短期资本流入进行严格清查。同时加强对外汇储备增加额中,除了经常项目顺差和FDI流入之外的那部分资本流入进行排查,弄清其来源和用途。对短期内流入股市的大额资金进行适当监控,防止热钱炒作。对外资购买房地产进行严格管理和限制,防止外资炒作导致房地产价格波动等。
  
  (二)合理使用外汇储备
  
  
在对外汇储备使用上,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目前外汇储备用于持有美国债券,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是不合理的,应该增加外汇储备的用途。更合理的一种观点是对外汇储备按照用途进行分类。[8]可以将其划分为流动性部分和投资性部分。流动性部分,其投资对象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的高流动性和高安全性的货币工具和政府债务上。这一部分外汇资产形成“官方外汇储备”,主要功能是用于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实施提供资产基础。投资性部分,它主要被用于投资在收益性更高的金融资产上,其中一部分可交由其他政府经济部门管理,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主要用于贯彻国家对外发展战略调整,在海外购买国家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设备和技术,或者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或者购买具有一定风险的高收益国外股票、债券、乃至金融衍生产品。
  
  (三)合理引导资金流出
  
  
以往外汇管理体制是重流入,轻流出;但是随着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逐步凸现,化解国内剩余流动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合理引导资金流出,目前大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提高居民出国换汇额度,目前已经提高至5万美元;二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三是规范完善QDII(境内合格投资者)制度,引导国内资金外流。
  
  (四)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
  
  
根据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理论,浮动汇率制、资本管制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加大汇率浮动的程度,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自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越来越大,到2007年5月15日已经升值到人民币对美元为1:7.68,累计升值超过7%。但是人民币升值对于不同企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高科技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资企业,人民币升值影响不大;对于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和内资企业,人民币升值影响较大。因此在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时,也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减少给企业可能带来的损失。
  
  (五)加快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给治理流动性过剩问题带来很大制约。目前对于解决外汇占款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但是在央行票据到期时,流动性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发行央行票据不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长期办法。那么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实现更大程度的浮动,是平衡流动性的一个思路。但是在利率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汇率的浮动会造成资本的大量流动,,进而又造成汇率的剧烈波动。因此,如果进一步放开汇率浮动空间,平衡国内外资本流动压力,就要使利率市场化,利率的变动和汇率的变动搭配进行。要想通过浮动利率的手段解决外汇占款过多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利率市场化问题。
  
  (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提高居民收入显然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着力点。首先完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在保证贫困人口最基本收入的基础傻瓜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其次,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适度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当前我国医疗、住房和费用增长过快,自缓解导致居民增加储蓄,以备未来之需,使消费需求长期低迷;其三,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改变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状况,为居民获取更多的财产收入创造条件。
  
  (七)建立公共财政
  
  
财政政策应当在今后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应向公共财政转型。“减税增支”应当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安排财政政策的基础之一。就减税而言,适当降低生产税的税率和降低所得税税率,提高企业和居民收入。就增支而言,大力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支出,以增加居民和政府部门消费。财政要在教育、医疗等公共领域内发挥主要作用。尤其是在,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的公共投入还相当不够。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前提。这不但可以实现财政投资的合理分布,而且可以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八)调整外资政策,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
  
  
对外资引进的政策进行调整,在“两税合并”的基础上,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外资企业进行优惠,对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附加值外资取消优惠甚至设立门槛,以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要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在此条件下,企业应逐步提高其对劳动者支付报酬的水平,减少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以应对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主要
  
1、Rasmus Rüffer and Livio Stracca, "What Is Global Excess Liquidity, And Does It Matter?", ECB working paper, NO 696 / November 2006, http://www.ecb.int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七年第一季度)》,2007 年5 月10 日
  3、邵蔚:《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理论探讨》,《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3期,68-73页
  4、王碧峰:《流动性过剩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3期,76-80页
  5、鲁政委: "认识流动性过剩关键缺少精确度量" ,《上海证券报》2007年04月30日
  [1] 转引自陈晓彬:“让过剩的流动性过剩流向资本市场”,《经济参考报》2006年8月14日。
  [2]参见欧洲央行月报:"Excess liquidity" refers to a positive deviation of the actual money stock from an estimate of the equilibrium money stock, while a "liquidity shortfall" is a negative deviation. ECB MB (European Central Bank, Monthly Bulletin),May 2001.
  [3] 参见中国网报道:“中国紧缩银根”,2006年8月7日。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6-08/07/content_7048388.htm
  [4] 王健:“流动性过剩不会必然导致股市泡沫”,金融界网站,2007年1月30日。http://invest.jrj.com.cn/news/2007-01-30/000001960994.html
  [5] Borio and Lowe. Asset Prices,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 Exploring the Nexus[P].BIS working paper, No.114,2002
  [6] 巴曙松:《流动性过剩的控制与机遇》,《资本市场》2007年第3期,72-75页
  [7] 张晋生:《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4期,55-59页
  [8] 参见李扬、殷剑峰、刘煜辉:《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中国金融》2007年第3期,26-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