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外贸运行分析及2008年展望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2007年对外贸易运行呈现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概要评述了2007年以来我国外贸领域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情况,综合探讨了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并对外贸趋势进行了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顺差外贸预测
2007年1~9月,我国对外贸易运行平稳,外贸领域宏观调控效果开始显现,出口增速有所下降,进口增速稳中趋升,外贸结构不断改善,利用外资质量提高,“走出去”战略实施成效明显。但是贸易顺差规模持续扩大,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两高一资”商品出口仍然较快。随着调控政策的有效落实,政策效果逐渐明显,预计2007年10~12月外贸出口速度会明显降低,进口增速稳步上升,贸易顺差增速放缓。2008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与国内调控政策综合作用下,我国外贸进出口总体增速将缓慢回落,进口增速逐步提高,出口增速显著下降,贸易顺差增速降低。
一 2007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运行特点
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较为平稳,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有限,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依然活跃;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品竞争力明显提高。在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中,中国各级政府与部门大力贯彻发展观,加大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力度,积极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外贸宏观调控效果逐渐显现,对外贸易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势头。
(一)进口增速平稳,出口增速下降,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570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23.5%,其中,出口8782.4亿美元,增长27.1%,进口6925.9亿美元,增长19.1%。
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外贸领域调控力度,采取了加征出口关税、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扩大加工贸易限制列产品目录等手段与措施。随着政策的落实到位,外贸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保持平稳,贸易顺差增速放缓。尤其是8、9月份,这一趋势更加明显。8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值为1977.4亿美元,增长21.6%。其中当月出口1113.6亿美元,仅增长22.7%,增幅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个百分点;当月进口863.8亿美元,增长20.1%,比1~7月提高0.1个百分点。9月份我国单月外贸出口1124.8亿美元,增长22.8%,比1~8月放慢了0.6个百分点;9月份贸易顺差为239.1亿美元,比1~8月的增幅减缓15.1个百分点,这表明国家在外贸领域的宏观调控措施成效进一步显现。
(二)重化制成品出口增加,初级产品及资源类产品进口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从海关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重化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在出口商品中,1~9月,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出口4972.3亿美元,增长28%,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6.6%。当中机械及设备出口1638.2亿美元,增长24.1%;船舶出口85亿美元,增长59.6%;集装箱出口66.4亿美元,增长58.4%;汽车零件出口88.3亿美元,增长3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442.8亿美元,增长24.8%。这表明我国出口产品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等轻工产品和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向以自主生产制造为主的重化工业产品转移。此外,在国家一系列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措施出台后,钢铁等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简称“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在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增长迅速,机电产品进口增长平稳。据海关统计,1~9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1733.8亿美元,增长22.4%,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25%。其中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28404万吨,增长14.9%;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212.9万吨,增长40.5%。同期,进口工业制成品5192.1亿美元,增长18.1%。其中进口机电产品3605.1亿美元,增长16.1%。
(三)一般贸易增长继续快于加工贸易,贸易方式转变步伐加快
2007年1~9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7039.1亿美元,增长28.7%。其中,出口3944.6亿美元,增长32%;进口3094.5亿美元,增长24.6%。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7061.5亿美元,增长18.5%。其中,出口4400.1亿美元,增长21.5%;进口2661.4亿美元,增长13.9%。一般贸易进出口速度高于加工贸易1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速高10.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高10.7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加工贸易,说明我国贸易方式正在逐步发生转变。
(四)外资进出口仍保持明显优势,非国有企业地位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2007年1~9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21.6%,占进出口总值的57.5%,比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17.5%,占进出口总值的23.1%,比上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其他性质企业(包括集体企业与私营企业)在进出口总值中比重提高,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长38%,虽然增速同比略有下降,但在总量中的占比达到19.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此外,国内企业出口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前三季度本国企业出口占比达到43.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五)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发展平稳,对俄、印、非等新兴市场贸易增长迅速,多元化市场战略进一步取得成效
2007年1~9月,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较为频繁,与前6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值均超千亿美元,与俄罗斯、印度、东盟等新兴经济体贸易比重增加。1~9月,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2561.3亿美元,增长27.8%。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2213.6亿美元,增长15.6%。日本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1719.4亿美元,增长14%。前3季度超过千亿美元规模的贸易伙伴还有东盟、
(六)2007年全年预测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际方面,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将一定程度放缓,除美国以外的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发展前景目前依然较为乐观,国际商品市场与国际投资仍然较为活跃。国内方面,一方面,GDP增长2007年仍将保持11.4%左右的高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高位运行,国内消费增长将有较为明显提高,国内经济运行形势良好,有利于外贸进出口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迅速扩张,货币流动性过大,经济转为偏热的倾向更为明显,所以第四季度宏观调控将进一步加强,而且已有的外贸领域调控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对于外贸出口会产生一定影响。初步预计,2007年全年进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23.1%,总额实现21670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26%,达12210亿美元;进口增长20%,达9460亿美元;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700亿美元。
二 外贸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外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当前外贸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与解决。目前外贸领域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外依存度过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
外贸依存度过高是近几年我国外贸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2007年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迅猛发展,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数据可以看出,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9.8%,时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稳步提高,200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43.9%,2006年攀升至67%,2007年1~9月,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1%,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
贸易依存度的快速提高,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目前世界各国平均的进出口依存度约为40%左右,美国稳定在25%,日本一般保持在20%。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由于中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贸易依存度逐步攀升,使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进口的高依存度将给国内经济安全造成隐患。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态势看,今后对战略资源与能源、关键产品和重要技术的进口比重还将不断上升。某些重要战略资源产品如石油等的进口依存度过高,可能会使中国经济受制于国际垄断资本。另一方面,由于大国经济特征,伴随出口规模扩大,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这种外向型经济无疑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的波动起伏,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以及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长情况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整体走势,进一步对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造成影响。
(二)外贸顺差激增,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加大
2007年以来,贸易顺差扩大趋势仍然较为明显,顺差问题成为我国外贸领域的突出问题。2007年2月当月,贸易顺差达到23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月激增近9倍;6月份的外贸顺差达到269.1亿美元,更是超过上年10月份238.3亿美元的历史纪录。1~9月份外贸顺差达到1856.5亿美元,同比增长69.2%。全年贸易顺差可能达到2700亿美元。
巨大的贸易顺差不仅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压力,而且会加剧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同时加大国际收支失衡程度,使外汇占款过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截至9月,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1%。若不考虑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货币流动性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结果。根据,如果将因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中扣除,发现调整后的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均大幅下降。
三 2007年外贸领域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
针对外贸领域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新情况、新问题,2007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如加大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力度,扩大加工贸易限制列产品目录,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对进出口关税作出适当调整,转变区域贸易政策倾向等。这对于保持外贸平稳运行、加快贸易方式转变、促进贸易结构调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当前外贸领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政策落实力度仍需加强。
(一)上半年导致部分外贸政策效果偏弱的原因
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1~7月,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仍然保持较高水平,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出口增速持续偏高。这导致某些观点认为,外贸领域宏观调控效果差强人意,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实际上,在评价政策效果时应充分认识到外贸领域一些突出矛盾之所以尚未明显缓解,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1.现阶段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具有必然性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国国际收支格局会经历六个不同阶段:年轻债务国,成熟债务国,债务偿还国,年轻债权国,成熟债权国以及债权减损国。根据余永定教授的观点,如果把外汇储备的增加等同于资本输出,中国勉强可以归类于国际收支格局变化第三阶段的债务偿还国。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贸易顺差增加速度较快,规模也较为可观。从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们都先后经历了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历史阶段,其中德国1952~2006年的55年间对外贸易均为顺差,贸易不平衡年度超过10%的年份就有12年。可见,持续贸易顺差实际上是某国增长与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国内外贸政策调控受到很多制约
对于进出口,虽然可以通过调整国内外资外贸政策,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但由于国内外市场的日益融合,外贸主体的多元化,我国又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等方面比较优势,只要国际市场有需求,且出口有利可图,仍然具有扩大出口的动力,出口规模巨大不是中国政府单方面可以有效控制的。
3.一些政策效果的显现需要过程
2007年外贸领域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运用了经济手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施效应的显现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像以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直接调控那样见效快。从8、9月份的海关统计数据来看,已经实施的外贸调控政策正在开始发挥作用,其效果逐渐显现,预计年末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二)政策实施效果
1.政府在外贸领域采取的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政策措施,目前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据有关估计,全部“两高一资”产品大约占我国整个出口产品的近1/3。政策实施后,由于针对性较强,8、9月份大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速明显放慢。8月份钢材当月出口538万吨,9月份钢材当月出口444万吨,增长幅度比上半年大幅减少24.4个百分点;原油8月当月仅出口30万吨,9月当月出口20万吨,增幅比上半年减少10个百分点左右。政策的实施对于加速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的整合与升级,提高相关企业竞争力,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改善国家整体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加快,对降低出口增速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2007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快速升值,在当前世界市场波动较大的时期,有效抑制了中国贸易规模的加速扩大,降低了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作用可以从一般贸易发展情况窥见一斑,1~9月,我国一般贸易出口3944.6亿美元,增长33%,比上半年放慢0.6个百分点;进口3094.5亿美元,增长24.6%,比上半年加快1.5个百分点。这证明汇率升值对外贸增长的约束作用正在加强。
3.加工贸易及前一段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对中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优化结构,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目前国内的低端加工贸易规模正在缩减,而重化制造业加工贸易规模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质量逐步提高,先进技术的引进得以加强,高素质人才流入增多。
四 2008年外贸走势预测
(一)国际环境
1.世界经济发展预测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增加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但是,大部分国际机构认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17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仍将保持4.8%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的持续向好为中国外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情况来看,未来一年,美国受次级债券危机以及房地产市场低迷因素影响,经济将减速缓行,预计2007年与2008年增长率均将保持在2%左右,这对于中国出口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欧元区与日本2008年经济将平稳增长,分别保持在2.4%和1.9%左右,比2007年略有下降。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稳健的基本面和强劲的增长势头仍将继续,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2008年将增长8.8%,印度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4%。俄罗斯2008年经济增速在7%左右。中东地区经济增长率约为5.9%,非洲经济2008年可望增长6.5%。基于以上预测,一方面,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均有小幅下调,其中美国下降幅度较大,将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中国外贸出口持续快速扩大;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与非洲国家增长势头明显加快,对于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与走出去战略具有积极意义。综合来看,由于世界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较为复杂,如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石油市场不稳定性、外汇大量流入给新兴市场经济造成影响以及全球失衡等问题,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面临的形势不甚乐观。但这也为中国降低出口增长速度,缩减贸易顺差提供了外在机遇。
2.国际商品市场走势分析
2007年,跨国企业投资较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与国际投资带动下,国际商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全面上涨,贸易量大幅增加。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这意味着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将出现一定波动,由于美联储降息以及美元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石油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相应上涨,拉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提高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成本。同时,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世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除个别商品外,国际市场工业品价格也出现普遍上行的趋势,将为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提供有利条件。
(二)国内环境
1. 2008年国内经济发展判断
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预计达到11.4%,为中国对外贸易水平提高提供了良好基础。200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位运行,GDP增长预计将达11%,国内投资继续保持较高速度,消费需求明显上升。投资与消费的持续扩大将对进口产品需求增加,2008年中国对国外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先进设备和零部件进口将明显扩大。此外,国内主要产业生产能力快速增长,我国外贸出口的总体竞争力依然较强,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定价能力不断提高,这将使中国2008年出口规模保持稳定。
2.外贸长短期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外贸领域存在的某些因素仍将影响我国2008年外贸运行情况。(1)由于目前实现贸易平衡的政策意图明显,很多出口为了避免由于限制出口政策的实行所带来的损失,提前签订了大量出口货单,有的企业已经将今后一年的订单签满,中国2008年出口具有一定刚性。(2)国外技术和贸易壁垒将继续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2007年以来,国外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大做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将影响中国出口产品的美誉度。(3)由于中国要素价格改革已经迫在眉睫,2008年能源、原材料、土地、工资价格将上涨,环保、运输成本也将上升,出口产品成本可能大幅提高。(4)我国当前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与周边新兴化国家将本国许多产业的制造程序转移到中国,加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资企业进行,这一局面短期内不改变,中国出口仍会面临较大压力。(5)中国加工贸易比重偏大由来已久,目前在贸易总额中仍占近50%的比重,而且短期很难大幅下降,这必然对对外贸易方式转变产生限制作用。
(三)2008年外贸形势预测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初步预计中国2008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6100亿美元,增长20.4%。其中,进口增速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出口,贸易顺差增速放慢。出口将达14800亿美元,增长15.5%;进口11200亿美元,增长18.0%。贸易顺差达到3600亿美元以上,顺差的增幅将明显下降。
五 主要政策措施建议
2008年,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水平的要求,必须深入贯彻落实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于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多渠道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
(一)优化出口结构
在保持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出口结构,着力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
1.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继续加大对钢材、焦炭、稀土等产品的调控力度,削减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数量。提高出口企业资质门槛,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通过提高出口关税、停止加工贸易等手段,增加产品出口成本。控制配额总量,优化配额分配结构,完善配额管理体制。与此同时,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协调行业企业主动减少出口。
2.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
加快建立和完善扶持品牌出口的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支持品牌企业技术研发、在国外进行商品展示和推介等活动。支持内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
3.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培育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继续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4.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按照“有支持、有抑制、有退出”的原则,完善加工贸易行业准入标准,实行鼓励、限制和禁止的分类管理。鼓励具有技术外溢、产业带动能力强和吸纳劳动力就业多的行业开展加工贸易,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开发,增强创新能力,力争到境外设立加工企业,带动中国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高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究开发中心转移到中国。
5.加强对出口商品价格、数量的动态监测
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对重要商品和主要市场的出口数量、金额、价格要加强监测,评估其对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引导出口企业合理自主调节出口,避免在某一市场集中过快增长。
(二)积极扩大进口
(1)清理各项限制进口的政策,对不合理的限制进口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有选择地对部分在国内制造的重要机电设备的关键部件以及重要能源、资源类大宗原材料商品的进口,给予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待遇,或以暂定税率的方式给予优惠。对于部分国内不能生产、但又必需的原料、产品和技术设备,适当降低进口关税或者免税。
(2)恢复进口信用保险,使中小企业的进口潜在需要转变为实际可操作的进口需求。营造进口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环境,促进一批专业化进口队伍的形成。
(3)扩大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为限制国内生产,保护国内资源,减少国内污染,推动节能减排,要扩大国内尚不能满足需要的能源、资源产品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容易造成污染的产品进口。加强重要资源的国家战略储备。鼓励和规范有能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特别是将产业链中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环节向境外转移。
(4)利用贴息和政策性进口信贷鼓励进口高新技术产品、重要装备、能源和原材料。
(5)扩大国内有需求的肉制品、奶制品等食品进口,适当扩大名牌家电、服饰、工艺品等高档消费品进口,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三)提高参与国际定价和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深入研究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统一、协调的多双边反应机制,多渠道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
(1)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增强应对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加强对反倾销、反补贴的磋商和应诉,最大限度地维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
(2)抑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要从源头抓起,加快能源、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提高出口产品的环保成本。
(3)敦促美欧等发达国家放宽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
(4)适当扩大企业和商品储备进口,分散国家集中进口的风险,择机进口一些国内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石油、棉花等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用于充实国家储备。支持国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逐步减轻对美欧商品市场的依赖。
(5)规范、引导企业积极稳妥地运用期货贸易和其他衍生工具,规避国际市场风险。建立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中介机构间分工合作的产业安全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