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消费形势分析和2008年走势预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祁京梅 时间:2010-06-25

摘要:2007年我国消费需求增长逐月加快,消费形势呈现“四高一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消费对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消费者信心连创新高、住宿和餐饮等服务消费贡献增大,恩格尔系数趋于平稳。预计全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2%,创1997年以来的最快增速。2008年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强以及奥运概念消费等积极因素推动下,消费需求仍将保持上涨势头。但是,受经济增速减缓和物价涨幅降低等因素影响,消费需求名义增长有可能低于2007年。扩大消费、改善消费结构的政策重点在于加强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对低收入群体的长效补贴机制。

关键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消费贡献率 居民收入 消费政策

2007年我国经济将实现11.4%左右的高增长,这是1995年以来的最快增长,也比1997~2006年年均9.7%的增速约高1.5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低速徘徊、结构调整后,能够重新步入快速增长阶段,与出口需求增加有关,但更有赖于规模庞大的消费需求出现新一轮的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后几个月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改变,预计全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有望达到16.2%,成为1997年以来的最快增长。2008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消费需求名义增长可能略低于2007年,但实际增长仍将保持较高水平。扩大消费、改善消费结构的政策着力点在于加强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对低收入群体的长效补贴机制。

一 2007年1~9月消费形势呈现“四高一稳”的特征

2007年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高增长、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和消费环境日趋改善等有利因素推动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本轮经济周期以来最强劲的增长势头,消费需求的良好态势可概括为“四高一稳”的特征。

1.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和实际增长皆为10年来的较高水平

2007年消费需求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呈现逐季加快的态势。第一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9%,第二季度增长15.6%,第三季度增长16.8%。1~9月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该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提高2.2个百分点,是1997年亚洲危机以来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的最高速度。

由于2007年物价涨幅较高,可能有人认为消费需求只是名义增长较快,实际增幅有限。但分析表明,扣除物价因素后,1~9月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2.3%,仍是1997年以来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的较高速度。

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双双呈现较快增长,表明经过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政策引导,我国已告别消费低迷的状态,经济高增长成功地由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稳步攀升的新一轮消费增长将成为引领经济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实现了11.5%的高增长,分析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可以发现,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减弱,消费需求的贡献加大。2007年以来在国家“有保有压”投资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投资结构趋于优化,速度有所减慢。1~9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而消费需求稳中趋旺,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呈现逐月加快的态势。1~9月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5.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2004~2006年连续三年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高于GDP增幅,2007年1~9月份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2.3%,继续高于经济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按照现价,2007年1~3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6.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消费贡献率将明显高于上年。

3.住宿、餐饮业等服务消费对零售额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按照零售业态划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三部分组成,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2007年以来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呈现良好态势,主要表现为速度加快、比重提高、贡献率提高三大特点。

从增长速度看,1~9月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8.2%,同比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比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幅高2.4个百分点,比其他行业零售额增幅高13.6个百分点。从比重看,1~9月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占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3.9%,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从贡献率看,1~9月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6%,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2.7个百分点;1~9月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拉动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48个百分点,拉动作用高于上年同期0.74个百分点。

4.消费者信心指数创近三年来的新高

消费者信心不断增强、未来预期向好是促进消费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在多种因素的促进下,2005年以来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现稳步提高的走势,2007年消费者信心指数更是逐季升高,第一、二、三季度分别为95.8、96.8和97.0,目前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是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国家信息中心研制的消费景气信号灯系统显示,前三季度在七大类影响消费变化的因素中,预期因素是对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影响最大的因素,综合得分为20分,构成预期因素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双双处于增长最快的红灯区。宏观环境因素、市场因素和收入因素依次为18分、18分和16分,影响作用位居第二、第三和第四位。

我国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持续平稳高速增长,经济扩张周期一再延长,财政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在财力丰沛的条件下,国家有计划的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有研究表明,过去15年的工资上涨是全世界最快的,三年以前这种工资的上涨主要反映在城市劳动群体的工资上涨,最近三年在城里打工劳动力的工资也在大幅度上涨。国内经济持续高增长、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是消费者信心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

5.八大类消费支出有增有减,恩格尔系数趋于平稳

消费结构决定消费总量,根据对城镇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分析,1~6月份家庭设备用品、衣着、和通讯、食品、医疗保健和杂项等六类消费支出增速明显快于上年,娱乐和居住两类支出增速有所减缓。

虽然2007年以来粮食和肉禽蛋类等食品价格持续上涨,但食品消费并非增长最快的支出,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4.25%,排在第四位,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无明显变化。计算表明,上半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11%,与上年同期的水平持平;而上半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中食品支出所占比重为36.7%,低于上年同期36.8%的水平。恩格尔系数平稳甚至下降的态势,充分说明虽然价格上涨导致食品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但是,由于目前消费需求处于新一轮上涨周期,居民总消费中其他各类消费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因而食品消费的比重趋于稳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确实进入全面升温的阶段。

2007年1~6月份,城镇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同比增长23.08%,比上年同期增速大幅提高12.71个百分点,占总消费的比重也提高了0.45个百分点。居民当期收入和预期收入持续看好是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快速增长的经济基础,而消费品价格稳中有降与CPI连连上涨形成鲜明对比,良好的性价比激发了现有和潜在的购买欲望。此外,目前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人们在追求更高生活质量愿望的驱动下,家用电器、家具和装饰品等家庭设备用品成为新房最重要的支出部分,此类消费支出高速增长是必然趋势。

6. 2007年后几个月消费将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增长16.2%

2007年1~9月份无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居民分类消费支出均呈现近年来的最快增长,这一增长趋势在2007年后几个月不会发生逆转,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支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改变,企业盈利仍将保持较高水平,1~8月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7%,速度快、效益好的经济运行环境有助于生产和消费形成良性循环,支持消费扩大。

二是城镇居民提高工资和补贴标准政策陆续兑现,农民在政策倾斜和农副产品涨价的双重作用下,收入增长有望超过前两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将成为消费快速增长的有力推动。1~3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13.2%和14.8%,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3.2和3.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市增长。

三是2007年我国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一部分中高收入阶层在房地产市场投资中获利丰厚,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通过证券市场成为股民和基民,充裕的资金供给使资本市场的火爆行情不断延续,众多中小散户投资者在2007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投资收益,不断凸现的财富效应将大大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迸发。

 

四是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降低了居民未来支出的压力,相应增加了当前消费的增长。前三季度,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3089亿元,增长29.5%。9月末,全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和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减少,将刺激即期消费的扩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消费品零售额快速增长有消费需求自身扩大的因素,也与物价水平涨幅较高有关系,特别是第三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速大幅提高至17%左右,直接受到物价高增长的拉动。预计物价上涨的高峰将在8、9月份,10月份以后,随着秋粮丰收和猪肉供应逐步得到改善,物价涨幅将出现回落,因而第四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将有所放缓。

此外,根据商务部的最新调查,2007年下半年部分主要消费品十年来首次出现供应偏紧。600种主要消费品中5种供应偏紧,这是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供应偏紧的商品主要是猪肉、猪排骨、花生油、豆油、菜籽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5种商品供应偏紧不利于消费的快速增长。

综合判断,2007年全年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8788.4亿元,同比增长16.2%,比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比2006年增幅提高2.5个百分点,这是1997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的最快速度。考虑到物价涨幅较大,消费实际增长大约在12.8%左右,高于上年同期0.2个百分点。

分城乡看,预计城市消费品零售额达60098.7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高于上年2.3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8689.7亿元,同比增长15.4%,增幅高于上年2.8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增速提高幅度大于城市0.5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增速差距由上年的1.7个百分点缩小为1.2个百分点。
二 2008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008年由于受到2007年密集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作用以及世界趋缓等因素的影响,GDP增速可能略有回落,但仍将保持11%左右的高增长,本轮经济扩张性增长周期不会结束。消费需求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最积极、最有效、最不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也是结构调整和政策鼓励的着眼点,因此,2008年消费需求仍将呈现稳步上升的走势,继续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是由于消费运行面临新的环境,促进消费增长的因素和表现特征可能不同于2007年。

1.推动消费持续增长的因素

第一,本轮消费周期晚于经济周期的启动,消费增长更具持续性。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和消费扩大基本应是同步的,但是我国经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肩负着改革旧有体制的重任,面临着行政干预和市场调控的两难选择,因此,经济和扩大消费常常是不同步的。本轮经济景气周期起始于2002年第三季度,距今已有6年多的时间,但是居民消费需求启动升温是在2004年以后,消费启动晚于经济启动使消费增长更具持续性和扩展空间。此外,消费主要是个人行为,一旦居民收入积蓄达到相当的水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转换往往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不会因外界因素干预而简单停止,而2008年仍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消费的增长势头更不会减弱。

第二,举办奥运会将促进服务消费的大幅增长。2008年我国将在北京首次举办盼望已久的奥运会,奥运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但是与奥运有关的工程建设、服务设施已提前几年在相关城市的比赛场所进行,对发展经济和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据专家测算,奥运会将拉动经济每年增长0.3个百分点。除了投资的拉动外,从前期准备到举办奥运会,无论是广告业、业、餐饮业、商业等都将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奥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30多个省份的数以万计观众将大幅增加所在地旅游、餐饮、住宿、通讯和、文化娱乐和其他各项服务消费的支出,这将极大地促进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这是其他营销手段不可媲美的。

此外,国家税务总局刚刚下调了八个行业的所得税率,其中对娱乐业、饮食业降幅较高,新的税率从2008年1月1号实行,税率成本降低有利于价格下浮,将吸引更多的服务消费。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增势良好仍将是支持消费扩大的重要因素。分析表明,最近几年收入增加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显著提高。2007年上半年城市居民每百元收入带来的消费增量是55.4元,比2000年提高18元。农民收入增长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更大,2007年上半年农民每百元收入带来的消费增量是79.9元,比2000年提高30.6元。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前景依然乐观,将继续支持消费的增长。

从城市居民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涨工资的后续工作仍未结束,8月1日国务院又决定2008~2010年连续3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且提高幅度高于前3年的水平,全国总算账,届时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水平将超过每人每月1200元。2007年一些省市给职工涨工资已落实到位,2008~2010年还要继续增长,退休职工基本属于低收入阶层,涨工资对于消费增加有直接作用。从农民收入看,2007年农民收入增长有望创近年增速的新高,收入对消费的滞后作用将在2008年不断显现。此外,2007年国家连续5次提高存款利率,年底前不排除再次加息和完全取消利息税的可能,2008年中国有望告别连续多年的负利率。利息提高不仅会产生替代效应,也会产生财富效应,良好的收入预期也会促进城乡居民即期消费的增长。

第四,抑制出口客观上要求扩大国内消费。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台了一系列取消优惠和限制性措施,从8、9月数据看,调控政策有所见效,出口增速有所减缓。如果这一势头在2008年得以延续,那么对于高速增长的经济压力是比较大的,目前我们许多行业的高增长甚至产能过剩是通过增加出口需求来消化的,如果出口量减少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压缩产能自行淘汰,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国内消费,前者恐怕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发生的。中国消费市场增长速度和规模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媲美的,特别是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无限,有远见的企业一定会两条腿走路,内需和外需两手抓。

2.不同于2007年的特征走势

第一,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幅将有所降低。2007年食品价格快速上涨,CPI单月涨幅和年涨幅都将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国家采取了动用储备甚至增加进口以及控制乱涨价等措施,随着农副产品供求的紧张局面得以缓解,2008年物价涨幅将明显低于2007年,预计CPI上涨3.8%,商品零售物价上涨2.8%。由于物价水平降低,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将有所降低,预计增长15.8%,低于2007年0.4个百分点。

第二,汽车和住房消费将呈现平稳增长。汽车和住房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最重要的产品,2002年前后我国汽车和住房消费曾呈现“井喷式”超快增长,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的特殊情况,迅速增长的汽车消费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和停车困难等问题,住房自有率提高导致房价快速攀升,房价和收入比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普通百姓无法承受。为了解决消费发展中的问题,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意在引导消费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措施短期内会对汽车和住房消费产生降温的作用。

从汽车政策看,一是2007年国家统一调高了车船使用税,缴纳税额上限平均提高一倍左右。二是财政部表示燃油税准备工作完成并将适时出台,目前国际油价维持80多美元的高位,2008年有可能开始实施燃油税,如果燃油税率过高将影响一大批开车族。三是小排量汽车销售下滑,由于鼓励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的政策仅是一句口号,没有有效的政策措施,2007年1~8月小排量汽车销量全国下降11.7%,北京至少下降25%以上。四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汽车消费征收税费,如深圳在提高停车费标准后,最近又对汽车消费者征收拥挤费,购车和用车者减少。预计受多种政策的影响,2008年私人购车消费增幅将比2007年有所减缓。

住房消费也不容乐观。一方面目前房价居高不下,2007年前三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5.6%、6.3%和8.2%,呈现涨幅逐季加大的态势。2008年奥运会结束之前,房价不会明显下降,供应有限的新楼盘和快速上涨的价格,将使许多购房者裹足不前。另一方面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提高至40%~50%已成定局,也将限制部分消费者的购买。

3. 2008年消费走势的初步预测

根据上述分析,2008年消费增长结构和特征较2007年有所不同,但是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仍将保持。我们的预测还考虑了消费景气预警系统的结果。

消费景气指数是根据增长、收入水平等超前先行指标的变化趋势,判断未来消费景气指数的走势。国家信息中心编制的消费景气预警监测显示,我国消费景气先行指数从2005年第1季度至2007年第3季度呈现连续上升的走势,并不断创出新高,2007年第3季度消费先行指数约为106.5,预计第4季度达到108.2,成为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由于消费先行指数超前一致指数4~5个季度,目前消费先行指数处于快速上升阶段,预示着2008年前三季度甚至全年消费景气一致指数都将呈现高涨的态势。

初步预计,2008年将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2816.5亿元,同比增长15.8%,名义增速低于2007年0.4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后,消费实际增长12.5%,略低于2007年的增长水平。城市和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5.8%和14.7%,农村消费减缓速度小于城市,两者差距缩小。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将有力推动农民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向更大范围扩展、以更快速度增长。城市消费由于汽车和住房消费增长趋于平稳,新增消费增幅将小于往年。

三 扩大消费的政策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力度仍需加大

2004年以来,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三年保持6%以上的较快增长,但是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居民1994年的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相差12年之多,收入水平的差距由3.21倍扩大到3.28倍。2008年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随着粮食和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回落,农民增收面临不确定因素,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同时扩大最低收购保护制度的范围,防止“谷贱伤农”和“肉贱伤农”的情形发生,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再上一个台阶。

这两年农民消费增速与自身相比提升较快,但是,增幅始终低于城市消费,农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也无明显提高,个别时期还在下降,因此扩大农村消费还需增加力度。不仅要关注增加收入,还要让产能过剩的生产紧扣农村市场的脉络,为农村市场量身定做有针对性的消费品。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强调扩大农村消费,但是,没有几个企业真正把农村市场需求研究透彻,许多产品生产脱离了农村的实际,过分城市化的商品农民不喜欢,消费受到局限。因此,要鼓励企业根据农民消费特点改进产品设计,向农民供应价廉物美的农村适用型商品,刺激农民的潜在消费欲望。对于该类企业国家可在税收和贷款等方面予以优惠,扶持他们的长期。

2.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最大的国家之一,要提高全民整体消费水平、消除贫富差距、保证低收入者消费水平的正常增长,在目前国家财力日趋增强的条件下,建议国家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划拨专项财政支出,在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或经济社会发生重大波动时用于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保证在非正常情形下,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不出现明显下降。目前我们的补贴制度不够完善,补贴标准、补贴经费来源、补贴时间和补贴对象短期随机性较强,民政部门应建立低收入群体的详细档案资料,并定期更新信息,把补贴制度长期化、规范化,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在有困难时,及时得到政府的补贴资助,这是扩大消费的重要补充。

3.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要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

1998~2000年前后城市多项福利制度的改革,让广大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充满担忧,消费急剧萎缩。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后,随着收入增加和预期改善,消费局面大为改观。但是,现在的低收入群体仍然未从福利制度取消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对未来支出的恐惧依然是他们扩大消费的主要障碍。因此,医疗、养老和就业等社保制度建立健全,首先要把低收入者作为要保障、安抚的对象,他们的后顾之忧大于中高阶层、支付能力弱于中高阶层,但又是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阶层,消费潜力较大,如果合理恰当、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到位,低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得以缓解,这部分人释放的新增消费量是巨大的。

4.建立规范、和定期公布的服务消费统计体系

最近几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非物质性的服务消费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统计制度的不完善,服务消费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服务消费的统计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低估、漏报的现象普遍发生,许多省份只有在几年一次的经济普查中才能发现问题,只好不断追加经济数据,这样既模糊了三次产业的贡献,给经济构调整增加了盲目性,又无法有效监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国家亟待建立科学、规范和定期发布的服务消费统计核算系统,争取做到双月或每季度公布一次服务消费数据,用科学方法准确反映服务消费的增长变化,及时反映市场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制定才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否则服务消费永远是经济发展的短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