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工业化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Solving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Surplus Labor Forces in Rural Area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摘要:随着农业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分析广西走新型化道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设想,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农村富余劳动力 就业
Abstract: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ic system offers many surplus labor forces in rural areas.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Guangxi province and gives th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surplus labor forces in rural areas through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Surplus Labor Forces in Rural Areas; Employment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增速较快。如何解决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政府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容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一、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
1.工业化。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一个国家实现化的必由之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工业化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不可逾越。所谓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也即通过发展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使各项工业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已成为人们共识的普遍道理。正如经济界强人赵耀东在其《平凡的勇者》一书中所指出的:“世界各国,除了资源特别丰富的沙特等国外,没有任何高收入国家不是靠工业化的,——没有工业就没有前途”。[1]
2.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在新的条件下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提出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个论述实际上就是新型工业化的最新概括和提法。按照新型工业化这个表述,显而易见新型工业化应当具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经济效益好;三是资源消耗低;四是环境污染少;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制约广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广西是一个工业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属于沿边沿海的地区,由于是的南大门,过去肩负着保卫祖国领土安全完整的重任,历史造成了广西的工业化程度不高。因此,广西要推行新型工业化,困难还比较多,制约广西推行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问题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制造业的素质不高。突出表现是: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规模小,从国际上看,在全球最大的500家工业中,美占31%,日本占29%,中国没有一家;从广西来看,全区大中型企业不到400家,平均每家资产只有2亿多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造成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一个是相对发达的城市经济,另一个是相对落后甚至是绝对落后的农村经济。主要有两大表现:其一是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各自循环,“三农”问题比较棘手,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出去。农业仍然是最脆弱的产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人多地少,人多水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全国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其二是城市化水平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分割体制还没有受到根本触动,一些地方在就业就学、户口、社会保障方面得不到保障,农民进城务工受到限制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农业人口不能很快转移到城市,影响了城市化水平快速的提升。
3.人口与就业的压力巨大。一是广西原来就有相当多的下岗、失业职工以及新增的待就业人口,二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还要求科技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在客观上又将在一定程度遏止就业的扩大,将这两者有机协调起来,是前无古人的难题,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
4.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比较严峻。广西现有的工业基础,相当部分是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但资源利用比较粗放,这就会加剧资源短缺的程度,从而影响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顺利开拓。
5.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是由于广西财政收入水平低,财政用于工业投资有限,如2005年实现的财政收入只有475.37亿元,仅占同期全国财政收入总额的1.5%;二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小,可用于工业投资不多,2005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只占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1.73%;6.是吸引外资直接投资少,2005年全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只占同期全国的0.63%。由此影响了广西对工业的投入,不但面临着与全国,而且面临着与发达国家争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严峻现实。
广西要加快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根据广西的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并以较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结合,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有效地改进了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催生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新的技术起点上实现高层次的工业化,这是我们可利用的重要的后发优势,也是只能抓住而不可丧失的机遇。
2.实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紧密结合。首先,构建与工业布局相一致的城镇空间格局。一是依托湘桂铁路、南防铁路、钦北铁路以及桂海高速公路,贯穿广西中部城市(桂林、柳州、来宾、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等),形成以桂林、柳州、南宁、沿海城市群为中心的由北至南的城镇发展轴。二是依托铁路和高速公路路网,形成以桂东南城镇群、桂东北城镇带、黔桂走廊城镇带和右江走廊城镇带为中心的横贯广西北部的城镇发展轴。三是依托沿海铁路和南友高速,形成以沿海城市群、桂西南城镇带为中心的横贯广西南部的城镇发展轴。其次,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一是按照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原则确定三条工业带各城市的工业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围绕中心城市、大、大项目,按照小城镇自身条件,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格局,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产业分工,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产业互动,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再次,围绕工业发展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3.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并举。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形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我们的工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强调资本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凝结在人体内的人力资本。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人力资本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生产率,而且,它的外在效应还会扩散到别的劳动者身上,也会从旧产品传递到新产品,因而将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因此,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4.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各类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的力度,推进园区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创新,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路子。根据优化工业布局的要求,坚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原则,重点建设好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各市、县工业集中区,推进园区内部合理布局,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建设临海工业开发区(在北海、钦州、防城港建设)、建设边境工业园区(在防城港、崇左、百色市毗邻东盟的地区建设)、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
5.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每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10%,约3000亿元人民币。我们实现工业化必须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6.推进企业改革和扩大开放。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通过上市、合资合作、股权融资、民营外资并购等途径,加快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促进国有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提高开放水平。通过加强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加强产业合作开发,制定便利化措施,促进要素快速流动。
7.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包括制定和完善工业投资优惠政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工业用地优惠政策、扶持强优企业政策、就业政策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等。
四、解决好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实质性问题
通过加快发展广西新型工业化,为广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但是,就当前来说,要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安心工作,从政府层面来看,还必须尽快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长期以来,为了适合二元经济结构的需要,我国的户籍管理实行两种制度:一是农业人口户籍管理制度;二是非农业人口管理制度。农业人口户籍由农村基层组织进行管理,非农业人口户籍由城镇基层组织管理。这样形成了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界限非常分明的人口管理办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运行出现了内部相互渗透的格局,一方面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进城市进行务工,为城市建设、美化城市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有相当部分的城里有志之士到农村承包经济作物,从事农业生产,成为了农村的种养专业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但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使得这些就业人员虽然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而户籍关系无法改变,从而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了生产稳定性差的隐患。因此,必须对现行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一元化的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2.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从岗位上来说,实际上是进行了角色的转换,由从事农业生产工作转变为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工作性质不同了,如何解决工种上的衔接问题,使得农民工尽快适应城市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这就需要通过对农民工加强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另外,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基础和整体素质与城里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据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全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7.39%,小学程度占29.94%,初中程度占50.24%,高中程度占9.68%,中专程度占2.11%,大专以上占0.64%。与全国相比,由于广西是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培训,为今后向城市输送高素质的后备务工人员也成为当务之急的一项重要工作。
[1]赵耀东.《平凡的勇者》.天下文化出版社..1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