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院校基础教学中的趣味生动与个性创造
内容摘要:美术基础课程相对单调和枯燥,而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结构容易对课题学习产生疲劳感和消极感。学习的效果就难以提升。文章通过作者的教学体会和感受,阐述了在教学中怎样加强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热情,以提高对课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趣味性 生动性 新鲜感 能动性 创造性
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美术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其次,必须具有大量的实践操作;再次美术与人的个性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同时,美术基础课所涉及的更多的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面的知识。各门课题除了学习本身的方法步骤外,还要掌握和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学习静物写生要掌握基本的透视知识;学习石膏写生要掌握立体块面构成;学习人像和人体写生要了解基本的骨骼和肌肉的解剖知识;学习色彩要了解颜料的色相、明度特性等等。而这些课题也同样都是比较单调和枯燥。学生在学习课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感。因为学生的年龄正是好动、坐不住的阶段,心理上也处于不稳定状态。由于他们刚刚进校对美术院校的学习生活充满着一种浪漫的想象。而这种想象的轻松与课题严谨枯燥的特性发生了偏差。这样一来,学习就处在被动的地位。对课题兴趣不高,学习的效果就差。也就不利于个性创造的培养。
那么,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总的教学流程和环节应具有多样性。一堂课或一个阶段,应具有理论讲授、示范演示、实践操作、辅导练习、点评分析、讨论和观摩学习七个板块。同时,这七个板块之间可以交叉滚动进行,使其整个教学流程具有灵活性。我们知道,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授和示范演示后,学生就开始独自实践操作,直到下课结束。练习时间长,学习方式单调,课题本身又枯燥,学生就容易疲劳。如果我们把点评分析和讨论总结穿插在练习中,就有助于课堂热烈氛围的形成。比如为了避免学生疲劳感出现,我们可以在学生起稿大调的阶段基本完成后,要求学生必须停笔,把画全部集中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先让每一位学生默默地观看,并在脑中把自己的作业与全班其他同学的作业(整体、细节、笔触、虚实、构图、边缘处理等)一一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对于自己的画面效果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学生提问,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同时,老师还应把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和较好的方面进行点评和总结。之后,学生再进行深入刻画和调整阶段的练习。如果这一阶段基本完成,同样运用以上方法,并且在这中间,还可以安排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近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讲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时代背景,以此加强学生对课题的兴趣。这样,整个教学流程就显得灵活、生动。
教学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有利于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践操作中,告诉学生可以选取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不同时期的各国名家大师的作品图片,来借鉴他们的构图、色彩和用笔表现方式。例如:学生以凡·高的一幅油画人像为素材,让模特模仿图片中人物的姿态来进行写生。作画时,色彩与用笔方式都要和图片中的效果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人物的形象是现时模特的形象,而色彩与笔触是模仿凡·高作品中的样式。这样,同一组静物或人物,学生选取的素材不同,就可以画出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风格样式。学生就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以及表达的可能性。从而产生出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选取外国艺术作品与传统艺术作品进行互换、解构、添加和重组,从而改变原有视觉图像。这种多样方式的训练,就能使趣味性和生动性贯穿始终。学生的能动性就会大大加强,个性才会突出显现,创造能力就会提高。
所以,美术院校基础课教学中应该呈现一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只有具备和加强了教学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兴奋感和新鲜感。学生对课题有兴趣才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体现学生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