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摘要: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作为一种新探索的教学模式,已形成一种可供操作的基本范型或活动框架。它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性理论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它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具备一定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下,可形成自己独特的操作流程:确定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学习引导,实现自主探究,形成评价。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自主性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目前自主性学习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人们对自主性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来研究,二是将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研究。下面拟从第二个方面对自主性学习作一些深层次的探讨。
一、对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意义分析
(一)三个概念的内涵分析
要弄清自主性学习作为教学模式的意义,首先必须弄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概念:自主性学习、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性学习,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存在的,它与他主性学习相对。他主性学习,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状态下的被动性和消极性的学习;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状态下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自主性学习可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学习内容可自我选择,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所强调的是这样一种情形:整个教学以给予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为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作为一种新探索的教学模式而存在的,它表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已形成了一种可供操作的基本范型或活动框架。概括来说,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给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自主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强调师生交互作用的前提下,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及能力水平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完全成了一种以人的发展与创新为本的结构过程。
(二)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意义分析
将自主性学习纳入教学模式的范畴来研究,具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程。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确定,直到学习过程的组织、反思、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素来展开的。”[1](96-97)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关照,这种关照正反映了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第二,可搭建起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知识建构的桥梁。基于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生的一系列自主性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使其获得全程性的体验与感受。与此同时,不但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和建构,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第三,可使自主性学习与课堂教学在开放中走向融合。自主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本来并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但自主性学习却可以基于课堂而存在,甚至是超越于课堂而存在。这种状态既可以真正拓展自主性学习的外延,又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效益得到真实的延伸。
二、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心家罗杰斯。罗杰斯在其学习观上特别倡导有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由四个要素构成: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整个人都投入学习活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来自自我内部;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个性等都发生变化;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罗杰斯倡导有意义学习其核心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学习”。
罗杰斯还特别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他概括出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在主客体关系上,应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并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辅导者与学习主人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目标上,应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在教学管理上,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自由;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学方法。
罗杰斯的上述理论对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它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操作依据。
(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建构主义理论既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教师不能简单地呈现知识,更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威强制学生接受,而是洞察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彼此交流、相互质疑,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查和批判,最终形成自己的建构。
建构主义的这些理论具有重要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基础
主体性教育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的教育。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由此主体性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与主体性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确立,既要以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为基础,又以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前提。
三、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实现目标
(一)实现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实现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实际上是要使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获得解放与发展,也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策略等。学生的这种学习个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只要教师传授了知识、学生掌握了知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就算实现。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与之不同,它是在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在追求知识获得的同时,更追求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由于学习个性是形成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心理基础,因而解放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也就意味着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真正形成。
(二)实现学生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它很少关注教育的生活意义和学生的生存状态。而基于自主性学习的课堂则能较好实现学生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从内容上来说,它不仅追求理性生活,更追求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从形式上来说,它不仅要实现对理性生活的认知,更要实现对道德生活的体验和对审美生活的感悟。对理性生活的认知,可使学生获得理智感的激发,从而过一种“求真”的生活;对道德生活的体验,可使学生获得道德感的生成,从而过一种“求善”的生活;对审美生活的感悟,可使学生获得美感愉悦,从而过一种“求美”的生活。
(三)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旨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和技能培训目标的同时,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98)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甚至是学会终身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学生可以在自主性课堂上形成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一定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支持。内在条件主要来自学生自身,外在条件则主要来自教师的创设。
(一)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的内在条件
1.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自身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个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自主驾驭时空的意识、自主求知的意识、自主交往的意识、自主活动的意识等。自主意识是主体性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学生有了自主意识,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通过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努力实现预定的学习目的,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人。所以,学生必须强化自己的自主意识,以获取自主活动的价值和自身的。
2.学生的独立意志
意志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维持性因素,如果没有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就无法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性学习中独立意志的作用是很大的。意志通常是在主体碰到障碍或抵抗时才会产生和发挥作用。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这些障碍有自己思想上的,也有自己心理上的,还有来自外部的,克服这些障碍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独立意志的力量。学生独立意志作用的过程是:意志会通过自我信念,在一定的学习需要和动机的支配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活动方向、活动方式和活动强度,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3.学生的自立行为
学生的自立行为,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自己去确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进程;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被动地依靠教师的安排;能够有选择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恰当地吸取别人的长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个性、学习风格、学习模式。学生的这些自立行为,不但是学生自主性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的外在条件
1.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
在过去封闭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受到多方限制,因而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的改革理论主张,应打破传统的封闭性课堂教学形态,建立一种开放性的新的课堂教学形态。这种新的课堂教学形态要对学生的课堂自主权进行开放。开放的自主权利主要有:受到尊重的权利、自主学习的权利、独立思考的权利、自我发展的权利、 参与问题研究的权利、享受课堂快乐的权利等。赋予了学生这些自主学习的权利,也就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学习时间,这一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占有得多,学生就必然占有得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搞“满堂灌”“一言堂”。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问题仍然较为严重,这就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不可能很好地进行。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必须努力克服和改变这一现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积极引导学生以主体性的姿态去参与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说,教师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实际上也就是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性学习机会。
3.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又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学习资源才能完成。学习资源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教师所应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信息资源主要是指除教科书以外的各种学习用书、辅导材料、媒体、等,它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各种新知识和新信息。人力资源主要是指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使学生感兴趣的人,包括学习者、者、学习同伴。人力资源是极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在自主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场所、情境、氛围等,在此环境中学生可进行自主选择和自主活动。
五、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在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它的可操作性是很强的,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图:
(一)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前提性环节或准备性环节,所以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以此目标为起点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的确定和明确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2]学习目标的确定从内容来说,必须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从呈现来说必须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习目标的确定应在学生的参与下进行,这样可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有益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指学生学习时所需要的课堂学习场景。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实际上也就是依据学习目标,围绕学习内容,对课堂学习的有关场景进行描绘、设计和美化,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创设合作式情境,以实现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创设问题式情境,以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思维;创设探究式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创新能力;创设体验式情境,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感悟与自我调控。这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生动活泼的、轻松愉快的、蕴涵哲理的自主学习情境。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充溢、思维流畅,从而入情入境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三)进行学习引导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除需要教师为其确立学习目标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外,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习引导。因为在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中,虽然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来进行,但自主性学习并不等于是学生自己的自由学习,因而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也就并不等于是教师放手不管的教学,而是一种引导性或指导性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教师的组织要以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发展过程、能力的提高过程为主线,以多方合作互动、多项信息沟通、多种感官协调为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四)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是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和重要阶段。在这一环节和阶段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主动地、自由地、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借用背景材料—形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背景材料可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学生将这些背景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和学习线索;在此基础上学生发现和形成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方式方法;按照此方式方法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交流、质疑、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即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整合、内化,并促成自身的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最基本形式是合作互动式探究,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互动式探究,学生集体之间的合作互动式探究,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合作互动式探究,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式探究。
(五)形成评价
自主探究活动结束后,要对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探究方法的性、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问题的解决情况、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情况等,对这些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总结、评价、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总结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由学生进行。总结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总结升华的过程,所以,由学生进行总结评价,则更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
[1]齐健,李秀伟,王钢城.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