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淑清 时间:2010-08-16
摘 要:通过对辍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与校领导的访谈,结果显示: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不在而在观念的落后。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观念落后等,其中错误的观念,是造成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主要因素;政策的不公平以及高校录取政策、大学生择就业难等是其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尽可能消除城乡差异,改变以往“城市取向”的大一统教育模式,加强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对义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检查力度,融洽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是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辍学;义务教育:应试教育;教育公平

  一、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高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绩。按照义务教育的实施规划,到2000年,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远地区,均应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但至今为止,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据一些学者的调查显示.在城郊的小学阶段学生辍学率为2.7%,而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则高达11.5%,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高出8.8%。这一情况在广大的农村普遍存在。农村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的大幅度上升决非个别现象,而且有的地方辍学甚至更为严重(注:辍学率是指实际在校人数与应在学校人数之比)。

  二、原因分析  

  (一)调查及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校领导和与20多名辍学者的谈话,结果表明:导致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知识无用、重男轻女。其中每种原因造成的辍学人数在所调查的全部辍学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wpe6.jpg (10492 bytes)

  人们一贯认为,学生辍学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但从调查可知,经济困难、家庭条件差并不是辍学的最主要原因,学习困难和观念落后、思想封建保守才是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初中阶段,因观念落后和学习困难而辍学的学生人数远远高于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学生人数。观念落后包括的涵义很广,主要指学生本人或家长对学习的看法,如学习就是为考上大学,如果将来考不上大学,学习知识也就没有任何用处:在农村劳动,有小学文化程度,能认字、书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调查的另一结果是,女孩的辍学率大大高于男孩.主要原因是家长的封建意识太浓厚,认为女孩最终是给别人家培养的,不愿意多投资;若家庭的经济实力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的话,肯定会牺牲女孩而供男孩。
  如果从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因主观因素(学习成绩不好而厌学、不能吃苦、想家、闹情绪等)而辍学的占总人数的64.4%,因客观因素(家庭条件差、家长不支持、有病等)而辍学的占总人数的34.4%,可见学生辍学主要是由于学生主观原因导致的,学生本身对学习没兴趣、成绩差,又不能吃苦,最后导致缺乏自信而辍学。
  (二)深层剖析
  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及观念的落后只是农村学生辍学的表层原因,深入分析.其背后则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1.教育政策的不公平
  学者杨东平曾撰文指出,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历来的教育改革及政策的出台,习惯于将眼光集中在城市的上,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教育改革的实施,大量教育资金的投入等优先考虑城市的学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政策城市取向的思路已不适合形势发展的需要。然而,作为一种思维定式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于各种社会决策之中。诸如无视城市和农村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制定全国统一的教举大纲,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少有用武之地。由于学校里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乡村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感到学不会,而成为经常性的学业失败者。而经常性的学业失败则使上学在孩子们的眼中变得索然无味,甚至对上学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不愿意再上学;同时,对大部分升学无望的农家子弟及其家长来说,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脱节也使得教育的吸引力在他们的心中荡然无存。从这个层次上讲,国家教育政策的城市取向以及教育资源对农村学生的不公平促成了农村学生的辍学。
  2.以城市学生为基准的大学分数线的划定,加剧了农村学生辍学的现象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城乡差距、城乡二元对立格局一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跳出农门、进入城市工作、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就成为农家子弟上学的初衷和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接受教育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首要条件。正因为如此,农村家长才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期望他们能考入大学,实现做城里人的梦想。然而,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的限制,出于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考虑,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也对人进行着严格的筛选一层层。农村学生唯有通过严格的升学考试才能跨越农村,进入城市。应该说,教育的“升学”模式,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对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农村教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种“升学”模式为实现农家子弟和城市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正是由于这一模式的存在,在客观上无形地抑制了农村教育的多方面发展,使得农村教育长期以来陷入“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学非所用”的怪圈、如学校只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忽视甚至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致使所谓的“差生”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导致弃学;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相脱节,农村所需要的人才长期得不到有效培养和供给,而一旦升学、“离农”无望、上学在他们的眼中便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反而成为一种浪费。


  3.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的出台,使“剩余知识分子”大量存在
  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已从计划分配过渡到当今的将人才推向市场,供需见面,相互选择。这给社会的提供了大量合格人才,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近几年,在农村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或者是大中专毕业后因找不到工作而回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农村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以及软弱的经济实力,致使他们在“公平”的应试初始就处于劣势。部分农民原先抱有很大的期望。只想勒紧裤带、外出打工和多方筹措学费,过上几年紧巴巴的日子,待孩子一旦毕业,全家的生活就会有个大转机,但没有想到孩子大学毕业后仍会找不到工作。再加上现在上高中和大学学费又很高昂,于是就只好让孩子辍学,早点步入社会,为家庭挣钱,早为家庭做贡献。

  三、对策  

  面对辍学率高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的目标的差距.结合我国城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降低辍学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尽可能消除城乡差异
  目前,城乡二元格局及城乡壁垒的存在使得人口不能自由迁移,而“升学转化”就成了广大农村青少年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的一条最可行的捷径。因此农村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发展成为“离农”教育,而“离农”无望又成了农村学生大量辍学的原因。我国现在正加紧各项有关改革的实施,最终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户籍制度的改革,能够消除城乡二元格局,消除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身份上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离农”问题和辍学问题。
  2.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新课程改革政策,改变以往“城市取向”的大一统教育模式
  我国目前的课程从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对于国家课程,我们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动或增减。对于地方课程,既可以安排学科类课程,也可以安排各种活动;既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开设选修课。其目的是补充或丰富国家级课程的内容。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评估,结合当地的经济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尽可能考虑各地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参与性。总之,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允许和鼓励各地从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课程结构、教育内容甚至学制等方面自主创新;把农村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初中后和小学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在农村初、高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以便使渴望升学和升学无望的学生都能受到实际需求的教育,从而增强农村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
  3.加强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从调查可知,观念的落后和经济落后是造成农村学生辍学、农村教育“离农”的两大原因,农村的贫困经济与农村的贫困文化息息相关、互相联系和制约,农村贫困根植于农村的贫困经济.而农村贫困文化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对农时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施以消极的影响。农村贫困文化的极端表现是农民对教育采取一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眼前的实惠和利益表现使农民对教育采取一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他们用眼前的实惠和利益来评判和裁决一切,诸如“上学就是为了能考上大学”、“如果考不上大学,书读再多也没有用”、“一文不识,一天几十(元)”等等。可以说,农村贫困文化对农村学生的辍学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加强农村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农村贫困文化的变革比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困难也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贫困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探索农村教育深层次改革的内涵,诸如价值取向、内容结构等,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促进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
  4.提高农民对义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检查力度
  通过广播、板报、标语及召开村民会、教师会、辍学生和其家长座谈会、村干部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活动,使全社会的人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形成“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个个成才”,“全面提高素质、积极面向未来”的共识,努力营造一种教师主动动员、家长自觉教育、辍学生积极返校复学的社会氛围。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建立乡政府对村委会、村委会对学生家长、学校对学生的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制,对少数经多次动员而未复学的辍学生家长给予适当惩罚,促使他们遵守《义务教育法》,送子女返校复学。
  5.融洽师生关系,加强管理,注重基础,因材施教
  要使基础差的辍学生返校后学有所得,变厌学为乐学,就要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为了巩固辍学生复学的动员成果,学校对返校的辍学生要加强管理。建立班主任和返校复学学生的思想交流制度、任课教师和返校复学学生的包教保学制度。教师要对复学学生的基础知识查缺补漏,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保证所有的学生均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