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竞争效率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馨 时间:2010-06-27
摘要:本文基于产业组织学理论的SCP分析范式,认为市场绩效最终取决于实际的市场结构,而不是名义上的垄断集中程度。国内银行业的实际市场结构由完全垄断转向垄断竞争,推动了市场绩效的提升。

  关键词:市场结构;竞争;绩效

  一、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指特定行业中的数量、规模、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势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畴。结构一行为一绩效模式(简称SCP范式)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涵义是一个行业的绩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行业的结构。

  (一)银行业市场份额分布总体状况

  截止2005年末,中国银行业本外币资产总额达3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8.16%,负债总额达35.81万亿元,同比增长18.1%,从不同机构的资产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9.66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53.6%下降到52.5%;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市场份额由2004年底的14.9%上升到15.5%;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04万亿元,同比增长20.6%,市场份额基本没有变化。在各银行类机构中,股份制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最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低于平均水平。

  据对不同机构2005年负债业务统计情况来看,全部银行业负债总额352.158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比53.3%;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15.7%;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占比5.5%;其他类金融机构占比25.5%,从资产负债总体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分别占据50%以上,股份制银行资产、负债增速最快。

  (二)市场集中度状况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所占的销售份额。一般地,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判断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指标一般采用行业集中度指标CRn和赫芬达尔指数也称H指数。CRn指数是指某行业中前几家最大企业的有关数值的行业比重,式中n通常取4和8。一般地讲,这一指标数值越高,表明行业垄断性也就越高,它综合反映了企业数目和规模分布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它的不足是不能反映规模最大几家企业的个别情况,也难以说明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的变化情况。H指标则较好地克服了CRn指数的不足,较好地反映了企业数量及其相对规模,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中用途十分广泛。

 

  (其中:T代表市场总规模,n代表该行业企业总数,Xi表各企业的有关数值。)

  本文在考察中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时,将利用各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机构、人员数量、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等数据,从规模集中度和市场(业务)集中度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般而言,某市场中,企业越多,单个企业所占比重越低,即市场份额越小,该市场竞争程度就越高。对于银行业来说,这一要素可以通过四个指标来说明,即总资产比率 Ra(考察对象的资产比率在整个行业中的比率),贷款比率RI(考察对象的贷款比率在整个行业中的比率),存款比率Rd(考察对象的存款比率在整个行业中的比率),利润比率 Rp(考察对象的利润比率在整个行业中的比率)。

  从资产和利润两类指标看,从2002年到2004年H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行业竞争度有所增加。可从较为直观的N指数来看,市场中约有5到6家资产规模相等的银行,或者3家利润相等的银行和5家存贷款规模相等的银行,它们在市场中拥有较大的份额和控制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银行业具有较高的垄断度。但动态的看N指数的变化可以发现,2002年市场中约有资产规模大致相当的银行5家到2004年增加成为6家, 2002年利润大致相当的银行1.35家增至2004年的3.68家,这表明,银行业内成长性较强,竞争力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度在平稳提高。

  (三)进入壁垒

  银行业是的核心,金融稳定事关国民经济稳定与的大局,大多数国家对银行机构的进入、退出进行严格的控制,形成政策性壁垒。政策性壁垒与经济性壁垒的区别在于,经济性壁垒有自发性、平等性,政策性壁垒有强制性、差异性。过去,我国为维护国有银行的安全运营,中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受到了严格的政策性审批的限制,与透明性审批制度相差甚远,在对新业务品种的开办审批上以及一些行政规定,对非国有银行在市场参与权、参与地域范围、参与程度等方面施与的政策壁垒,维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

  随着改革的发展,这些严格的管制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的进入、退出机制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中国银行业从业家数不断增加,截止2005年底,中国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7家城市商业银行,681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和32854家信用合作社等。从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角度讲,银行也初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进入壁垒是相当高的,由于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条件较严和准入成本较高,新的竞争主体很难进入,这不仅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完善,而且如果某一家银行出现问题,使其退出市场也就更难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同规模、不同产权性质的商业银行也渐次成立并发展壮大,原来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正逐渐向有限竞争的市场结构过渡,市场中增强竞争机制的趋势也十分明显,但从银行机构的绝对数量上看,中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仍然很高,当前金融业界关于民营银行试点筹建和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市场进入等问题的讨论,在本质上都是为了降低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以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来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市场结构变化趋势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格局近年来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即从完全垄断走向垄断竞争的局面。一般说来,在国内、外的案例记载中,若不进行强制性的分拆,寡头垄断的格局是不容易被打破的,中国银行业为什么未经分拆就逐步形成了垄断竞争的格局呢?这是因为国有银行过去所垄断的只是传统的公司业务,在个人业务和中间业务领域,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同时进入,同一起点开始竞争的,且国有商业银行在初期对增量市场的切入点选择不敏锐,未能充分发挥优势确立垄断地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其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在这些领域获得了发展空间。

  我们选取银行新兴业务进行分析。自2004年以来,银行业在信贷的结构调整中,突出了收益稳定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张,并且在产品创新与定价、资金配置、市场进入方式上给予优惠和倾斜。以山东省部分银行机构数据为例:2004年工、农、中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分别较年初下降41.07%、9.4%、29.47%(主要是短期个人贷款全面下降),只有建行较年初增长20.23%;民生、招商、浦发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15.61%、27.6%、44.13%。2005年工、中、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15.68%、10%、12.8%,农行仍较年初下降9.95%;民生、招商、浦发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48.18%、32.8%、52.1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增长率普遍高出全省平均增长率11%的20到30个百分点。

  银行业在收入结构的调整中,突出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并且在产品创新与定价上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个性化服务程度提高。仍以山东省部分银行机构情况为例:自2004年以来,银行卡、网上银行、个人银行、外汇理财、投资银行等所有中间业务品种均是各家银行竞争的对象,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将中间业务产品开发、管理、营销部门独立出来,并将中间业务作为重要绩效指标提高了考核权重;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在与大银行竞争中间业务时有效避开了机构网点规模劣势,更好地凭借科技手段发挥了离柜业务优势。2004年末工、农、中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6. 5%、122.4%、40.93%,建行为负增长;民生、招商、浦发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6.6%、42.23%、39.35%,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增长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2005年末,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4.05%、38.48%、25.11%、11.11%;民生、招商、浦发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0.94%、47.06%、128%,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另据统计,2004年以来各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贷市场新兴业务竞争分化趋势明显;中间业务的高收益、低风险特点激励着银行创新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手段,金融领域竞争性扩大。正是增量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在全部金融资产上的垄断地位逐步丧失,银行市场结构由完全垄断转向垄断竞争,市场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中国银行业的企业行为分析

  (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行为的演变

  在相同的市场结构中,众多市场行为主体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都企图在容量一定的情况下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确立自己的地位,求生存、求发展,这其中尤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特征的前后转变对比显著,他们不得不改变过去垄断时期的行为方式,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开始交叉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局面,商业化的驱动和对利润的追逐使这种竞争尤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变的越来越激烈。行为目标转向利润最大化,改善服务、拓展业务、立足市场、开展竞争。面对变化了的市场结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随着内部经营机制的商业化改革,其行为特征转到市场化方向上,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在2004年、2005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财务重组、内部改革和股份制改造,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体制改革成绩显著,突出表现在:一是初步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能够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履行职责,形成了相互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内控体系和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三是财务状况显著改善,盈利能力明显提高。市场结构的改变,市场化企业行为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促使中国银行业由传统走向现代,但是同国际标准和国外成功的商业银行相比,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仍然是较低效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银行间的竞争也始终未走出各自为战的低层次竞争格局。

 (二)其他商业银行的行为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新的生长点,地方性商业银行为重要补充,各类商业银行同时并存和竞争的局面。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许多新兴的商业银行已迅速成长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金融业,其本身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2005年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重组改造、补充资本金、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实现了稳步发展的态势,但是股份制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亦受到外资银行进入的威胁。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5年底,外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投资已接近46亿元;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新增资本金110亿元。由于具有经营机制灵活、机构网点较多的体制优势,城市商业银行按照“防险、管理、改革、发展”的思路,以完善公司治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强透明度等手段,全面提高了综合竞争能力。

  至2005年,新兴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已达78492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总资产的20.9%;总负债已达75585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总负债的21.5%;资产、负债总额占比较2001年均上升了10个百分点,业绩显著。同时,这些新兴商业银行已初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股份制产权体制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且没有包袱,尤其是在金融产品和经营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向国际惯例转轨等方面,与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绩效分析

  (一)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影响银行业经济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产生经济绩效。产业组织理论在最初之所以注重市场结构分析,甚至将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直接挂钩,主要是基于亚当·斯密以来的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只有竞争才能产生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任何市场势力都会导致市场效率的偏离。

  (二)各类银行经营效率指标比较分析

  资产收益率分析。资产收益率是银行税后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银行资产获利能力,其因各银行的规模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与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是密切相关的。我国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多在90%以上,鉴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其资产收益率一般很低。

  从表3中可以发现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1)2001年以来绩效提升最快的是国有银行,即使还原财务重组因素仍是如此;股份制银行2001年以来绩效改进不多,部分行甚至出现了下降。

  2)国有银行2001年的绩效水平总体上明显劣于股份制银行,而2005年整体上已经实现了超越。

  两类银行绩效逆向变动的原因是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实际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由高度垄断转向垄断竞争,促使了商业银行机构的行为改变,是银行业绩效提升的根本动力所在。

  所谓实际结构不等同于名义结构,CRn或者N指数测度的是不考虑微观基础的名义结构。以山东为例,2001年前后全省4家国有银行在资产规模与利润上相当,表面上已经进入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实际上这四家行均受共同的唯一出资人控制,缺少企业制度的约束,也没有明确的利润目标,四家行之间竞争的效率不高,名义上的四家行实际上是同属于一个垄断集团的分支机构。这种基于行政安排而形成的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显然不利于绩效的提高。

  近几年银行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已在逐步消除多年来形成的弊端。国有商业银行 (农行除外)经历了2004年、2005年的国家注资、引进外资、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以后,在竞争性的制度安排中改善了服务、提高了效率,经营利润均有较大增幅。仍以山东为例,2004年以来全省规模与利润相当的大银行达到了6家,实质意义上的垄断竞争格局逐步确立。随着高度垄断体系的打破,国有银行依托长期客户关系,不仅享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同时在边际市场的拓展中掌控主动选择权,并占有超额利润,支持了国有银行绩效的持续提升。而股份制银行盯住国有银行的“智猪博弈”策略,当国有银行随股改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后,已难以依靠其灵活性优势,抢占攫取大银行开拓市场中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在客户同质化的背景下,股份制银行找不到自己的垄断市场,享受不到超额利润,被逐步挤向利润链条的末梢。

  2005年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分别增长19.65%、32.87%、12. 01%、10.25%。2005年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20万亿元,其中工行以6.45万亿元居首位,农行、中行、建行依次排列。但在盈利能力上,建设银行以471亿元净利润居榜首,工商银行以337亿元居第二位,中国银行净利润为275亿元居第三位,农业银行净利润仅为 10.44亿元,差距比较明显。而在资产净回报率和股本净回报率上,去年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建设银行分别为1.11%和21.59%,比较接近欧美银行的平均水平。中国银行的资产净回报率0.72%,高于工商银行的0.59%,但后者股本净回报率13.30%,略高于中国银行。在成本收入比这一指标上,建设银行为45.13%。高于工商银行的40.17%和中国银行的39.30%。从净利息收入来看,工行、建行、中行三家分别达到1378.58亿元、1165.51亿元、1004亿元,增幅分别为17.1%、14.8%、18.1%。而在非利息收入方面,工行为 126.93亿元,增长15.7%。从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看,农行增长迅速,2005年达到96.13亿元,增长34.74%,这与其占据广袤的市场有很大的关联。在盈利模式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强化个人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而传统公司贷款业务的增长有所减缓,力促非利息收入占比增加。2005年全年新增贷款2.35万亿元,其中农业银行与建设银行新增贷款均超过2300亿元,而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新增贷款则为2168亿元,与其他银行的扩张相比,工行、中行、建行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贷款增速基本控制在10%以内。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绩效方面已有较好表现。

  从足额计提拨备后的资产利润率分析,随着呆坏账大量剥离实现了不良资产余额与比率双降,财务费用大幅下降后,中行、建行2005年盈利大幅增长,资产利润率分别高达 1.52%和1.42%。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的盈利水平相对突出,资产利润率达1.10%,另外,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盈利水平较高,资产利润率接近0.8%,而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因受大量不良资产拖累,严重影响了其盈利指标。

  从资产费用率分析,各家银行差异较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业银行营运费用较高,因而管理绩效较差;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兴业银行费用控制能力相对较强,而深圳发展银行则困难较多,费用控制是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收入结构上分析,我们统一选取中间业务的主要项目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采用它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作为衡量指标,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净手续费收入占比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庞大,集中了大量的代理业务,但这些业务基本属于较低层次的中间业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银行、光大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的净手续费收入占比在5%以上,要显著高于其他银行,其中招商银行虽网点有限,但中间业务收入含金量较高,净手续费收入占比已超过7%,主要依赖于网上银行、理财等高端业务的快速增长。也就是说:由于中间业务的竞争程度高于信贷业务,国有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的绩效改善要好于信贷领域。同样,全部金融机构在中间业务绩效总水平的改进程度,也是优于信贷领域的。

  当前国内银行业的资产结构中,信贷资产一般占85%左右,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占 90%以上。一方面贷款作为最主要的资产绩效提升缓慢,另一方面中间业务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仅占总收入的10%,尚不足以决定银行业绩效的整体水平,两者共同决定的结果是国内银行业绩效虽不断改进但仍将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四、结论

  1.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引发了银行业结构的实质性改变,完全垄断向垄断竞争的转折,促使了银行业绩效水平的总体提高。

  2.非信贷类市场的迅速发展,是银行业自由竞争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的合作竞争关系由非信贷市场向信贷领域延伸渗透,加速了垄断竞争格局的形成。

  3.基于市场竞争取得垄断优势意味着获取超额利润,是商业银行共同谋求的目标。近年来,股份制银行相对国有银行的绩效由翘楚变为平庸,缘由同质化的竞争策略,股份制银行应发挥优势立足于差异化的市场谋取超额利润。

  

  1贺春临,《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中国金融青年,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胡永宏等,《综合评价方法》,出版社,2000年

  3李建国,《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效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11期

  4刘伟、黄桂田,《银行业的集中竞争和绩效》,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5刘志新等,《基于DFA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4期

  6钱蓁,《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研究SFA方法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1期

  7秦宛顺等,《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经济科学,2001年4期

  8王国红,《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经济评论,200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