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
【摘要】随着独立审计在证券市场的地位日益突出,审计意见类型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我国学者的兴趣。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当局利用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它会平滑扭曲的赢利状况,使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不公允,从而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盈余管理影响审计报告的类型,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本文就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上市公司 审计报告 盈余管理
一、引言
自我国资本市场诞生以来,盈余管理问题就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目前按照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方有资格申请配股。于是,上市公司在紧缺资金的情况下,便有可能盈余管理,以使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资格线。当上市公司面临上市、配股增发和退市的压力时,往往具有强烈的动机操纵盈余。
我国上市公司中明显存在大量盈余管理的迹象,负责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被誉为“领域的警察”,在有效的审计市场上,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他们对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的高危群体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其他上市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A1Levitt曾经说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盛行却又极少受到质疑的惯例。因此,企业盈余操纵的程度越高,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可能性越大,说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我国的张永奎、刘峰对资本市场上1998年度被出具非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能在一定程度上审计出盈余操纵,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越厉害,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李维安、王新汉、王威(2004)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盈余管理越高的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二、盈余管理的涵义、特征、手段及其动机
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显然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关于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在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比较权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照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的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另一种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其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P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从上面关于盈余管理的具有权威的两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特征: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管理,它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还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调整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投资计价方法以及在计提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准备金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通过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如通过资产出售、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关联购销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中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动机、行政管理式的融资资格审核制度、特殊的股权结构、不完善的监管手段等重要因素,使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动机,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上,管理者通过调控可操纵应计项调节公司盈余,他们为避免债务契约、在代理权争夺中取信于股东和防止被解聘而进行盈余管理;二是资本市场动机,上市公司为了能达到配个增发资格线,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调整;三是为了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的动机,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增发和股票融资收购之前,管理当局都可能存在较高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的影响
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反映在财务报告之中,而审计对企业财务报告起着重要的审核作用。从理论上讲,审计意见应该基于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应该独立作用。在有效的审计市场上,注册会计师应该能够审计出盈余操纵的情况。因此,企业盈余操纵的程度越高,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都不希望公司年度报告被出具非标意见。对上市公司来说,被出具非标意见会引起监管者的格外注意,还有可能对公司股价产生不利的市场反应,影响公司的形象,增加再融资的成本。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可能会造成客户的不满,甚至会导致客户变更会计师或者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但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也不得不权衡审计风险,尤其是管制风险和诉讼风险。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 号—非标准审计报告》规定,出具“非标”强调段意见的审计报告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第一,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被审计单位进行了恰当的会计处理,且在财务报表中作出充分披露;第二,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截止2009年4月30日,会计师事务所共为162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1514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75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8分,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17份(见表1)。
本文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上公布的审计年报中,抽取56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将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原因进行归纳发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一方面是提请信息使用者关注上市公司的风险,反映出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及其他有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反映出会计师事务所更加重视自身风险的防范,切实履行了职责。但同时,有的会计师在执业中也存在未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意见,审计意见表述不清晰、不准确的问题,也有不少意见出现以对具体事项的描述代替实质性判断的情形。
保留意见适用于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只有当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还存在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才能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所报告的情形对会计报表产生的影响极为严重,则应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被视为注册会计师在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况下最不严厉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通常意味着被审计单位在个别重要的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个别会计报表的编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而且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即注册会计师认为企业至少在个别重大事项的处理上存在会计行为不当。
四、结语
从对审计报告的分析看,2008年度不当会计行为直接或间接指向盈余管理或操纵,部分行为“疑似”舞弊。客观上看,盈余管理首先有悖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管理当局利用学中的信息不对称原理进行“内部人控制”,按其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加工、改造,严重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其次,一旦委托人发现受托人进行了不利于他们的盈余管理,就会对受托人失去信任,那么不仅受托人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而且还会对的声誉、今后的带来负面影响。此外,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委托人传递不真实信息,将误导他们的决策,产生“不利选择”行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的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实际上是对所披露信息的操纵”。这个观点明确地界定了盈余管理和赢利操纵的关系,盈余管理是达到目的总体方法,赢利操纵是具体实施的手段,最终结果是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从盈余管理和赢利操纵的结果和手段上看,二者不存在本质差别。不排除盈余管理或赢利操纵有合规的一面,但更要看到其失真、违规的一面。在当前的会计环境下,不能以行为的合法性与否作为二者的标志性差异。对于经营者刻意、违规的赢利操纵会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就是财务报告舞弊。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独立审计质量的相关一直受到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不断完善,国际趋同不断迈进,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断深入, 注册会计师能够鉴别出盈余管理并且较高的审计质量更易发现和制约会计错误和舞弊,更有效发现和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
[1] 戴德明、毛新述: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5(7).
[2] 杨燕红:从审计报告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
[3] 陈云: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