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沟村与耿村鬼神故事的文化审视
[摘 要] 伍家沟村与耿村都有大量的鬼神故事,内容有同有异。伍家沟村故事中的鬼追求还阳者多,求食者多,耿村故事中的鬼勇于复仇抗恶者多。伍家沟村的神仙故事中神济世者多,人追求修道成仙多。耿村故事的神仙的品质两极分化,有一类神富于奉献精神,牺牲自己造福世人;另一类神贪婪好色,为害百姓。分析了上述现象的文化成因。阐述了两村鬼神故事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伍家沟村;耿村;鬼神故事;文化审视;文化成因;文化价值
鬼神故事是民间故事中的一大类别,在民间蕴藏量大,传承久远。它源于中国民众的鬼神信仰。中国是一个对鬼神信仰较深的国度,因而全国各地都有这类故事。中国南北两大故事村——南方的武当山下的伍家沟村及河北的耿村都有近百篇鬼神故事,这些故事渗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丰富内涵,折射出种种风貌,某种程度反映出人的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民众对社会的某种理解,及理想道德的希冀、企盼及民众的文化心理。两村的鬼神故事有相同的和不同的文化成困。
一、两村鬼魂故事结构类型及其思想内涵
(一)两村鬼魂故事相似的结构类型
1.人鬼姻缘型。讲人鬼相恋、结合,鬼魂形象多为女性,伍家沟村中有多篇这类故事,《鬼精认子》篇讲阎王的女儿爱上敢闯阴曹地府的生意人,与之私奔,来到阳间[1]199;《田老三娶鬼成亲》讲田老三来苏州做生意,与一小姐相爱,后小姐死后为鬼,田老三爱心不变,仍将其带回家,小姐后来得以复活[1]209。《娘十七,儿十八》篇讲一女子出嫁为人妻48天后死去为女鬼,仍回家与丈夫团聚[2]265。《李小姐魂嫁张公子》篇讲张公子与李小姐相爱,李父不许,李小姐气死,鬼魂跟随张公子。李家扒小姐坟,张公子将李小姐尸体救活,二人正式结合[1]215。耿村中的《鬼妻为媒》讲小姐的鬼魂与未婚夫实现了鸳鸯梦,把妹妹嫁给未婚夫。?①《有缘相会》中的女鬼受上赶考的书生。?②这类故事反映当时社会中青年男女的性爱婚姻的不自由,自己无力做主,女性往往成为封建伦理的牺牲品,他们幻想的以特殊的方式获得这方面的自由。这类故事还反映了大龄未婚农民或鳏夫、或丧偶者得不到性爱的满足,幻想从鬼魂形象得到补偿的心理特征。
2.鬼助人型。这类故事讲心地善良的鬼多方面助人,或明助或暗助,帮人解难,讲义气。伍家沟村故事《一餐浪浆饭》中住在坟地中的女鬼,自己放弃到别人吃饭的机会,对醉倒在坟地中的醉汉精心照顾,还求别人给醉汉带来饭食[2]282。《王大娘》篇中讲一位在荒坟中的好心女鬼,到村中赴宴,帮助东道主找到家中丢失的东西[2]270。《替鬼报仇》中的善鬼韩邦举,救下准备上吊的书生,还送他银两[2]252。耿村中的鬼故事《人鬼情》中鬼帮助穷秀才娶了妻子,?③《割头换颈》中的抵角鬼替干弟的丑妻换了美人头。?④这类故事表现了农民对善良和友谊的期盼,把美好的品德赋于鬼的身上,故事中的善鬼是人间善的体现,渴望人类世界是善的世界。
3.还阳型。这类鬼在阴间为鬼的时间大多不长,生前都是善人,他们或因被害,或阎王错拿到阴间,经自己努力或他人帮助或借尸还魂得以复活,回到阳间。伍家沟有多篇故事讲人死后灵魂复归而复活的故事。《阴差错案》篇讲葛大爷的灵魂被阴差错拿拴到十堰,被放了回来,伸个懒腰就活了[1]151。《赵老汉复生》篇讲阴差拿错人,阎王派他到陕西当县官,他不干,自己跑了回来,得以复活[1]147。《葛三爷唱歌还阳》讲葛三爷死后在家停丧期间归魂复活[1]149。《还阳》篇讲阴差拿错人,灵魂被放回得以复活[1]157。《借尸还魂刘家才》篇讲阎王错拿人,又将刘家才送回家,由于山大树多,路远不好走,误了时间,小鬼将刘家才的魂交给土地爷,土地爷见一家刚死人,把刘家才灵魂推到这家,刘家才就借尸还魂复活了[1]153。耿村的鬼魂还阳故事有《孙秀香还阳》?⑤和《唐太宗还阳记》?⑥,他们是在他人帮助或拿钱买通阎王还阳的。这类故事一方面表现了农民的灵魂信仰、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的灵魂离开肉体人就会死亡,灵魂及时复归肉体,人就会复活,还表现了农民对生命的珍视,对阳间生活的留恋。
4.找替身型。这类故事源自民间的鬼魂信仰、民间普遍认为凡是非正常死亡者,如上吊、投河、跳井等轻生鬼魂,无法正常投胎转世,成为孤魂野鬼,他们要想转世为人,就必须找一个与自己同样死亡方式的灵魂,来顶替自己的位置。就要找替身。伍家沟村找替身的故事有:《没下巴壳的人》,《卖鬼》、《任三哥降鬼》、《鬼玩把戏》[2]279、297、299、295等,耿村这类故事有《张翠花上吊》?⑦、《钉鞋掌的斗鬼》?⑧等这类故事的结局,是引人寻死者的伎俩被人揭穿冲破,故事的命意主要是劝诫,告诫人们勿为小事而轻生。
5.驱鬼斗鬼型。人们一般是怕鬼的,可偏偏有些人不信邪,不怕鬼,与鬼斗智斗勇,用智慧来捉弄鬼,将鬼治服。伍家沟村多篇斗鬼的故事。《卖鬼》篇讲,罗家沟的沈老汉家中来了个找替身的吊死鬼,沈老汉佯装愿做替身,问鬼做替身的方法,鬼拿出一条绳子,弄出个绳圈,挂在梁上,告诉沈老汉,把头伸进套圈即可。沈老汉先把手伸进套圈,鬼说不对,沈老汉于是把脚伸进绳套,鬼很不耐烦,自己把脖子伸进套圈,沈老汉乘机用力猛拉绳子,把鬼牢牢拴住。他又打破自己的鼻子,用鼻血涂鬼身,鬼变成一只羊,沈老汉把羊拉到江边卖了三块钱[2]297。此故事讲鬼进行诱骗,沈老汉进行反诱骗,技高一筹,治服了鬼。《人背鬼》篇讲一个不信邪的胆大者听到有个鬼喊:“谁背我,我背谁”,就把鬼背起来走路,快到五更天,鬼想下来,背鬼者不放。鬼变得有千斤重,背鬼者硬撑着仍不放,于是鬼放臭气,现出青面獠牙的面目,背鬼者还不放,鬼最后现了原形——是一个吊死鬼变成的棺材板,被背鬼者烧化[2]284。背鬼者以勇气和毅力斗败了鬼。《鬼怕醉汉》中的教书先生醉酒中用大话治鬼,两个没下巴的鬼把走在路上的教书先生拽住问他怕不怕鬼,教书先生哈哈大笑说:“我爹逮鬼,我妈杀鬼,我吃的是鬼,屙的是鬼,腰里还别有两个鬼大腿,捞出来你俩啃一嘴。”说着还用手在腰里摸起来。两鬼吓得怪叫逃跑了[1]221。教书先生醉中仍有智慧编出自己一家治鬼的本领及自己吃鬼的经历,用以恶治恶的方法,把鬼吓得狼狈而逃。耿村斗鬼故事《嘎小子》中的嘎小子用各种奇妙的法子惩治了阎王所派的4个前来捉他的小鬼,4个鬼都狼狈而逃,阎王亲自来抓他,嘎小子用计策,反客为主,命令小鬼把阎王打了一顿。?⑨《李二楞捉鬼》篇中的李二楞用狗血甩在小鬼的脸,把鬼抓住,锁在屋子里,?⑩收费供人观赏。这些故事颇具喜剧性,是把鬼当猴子耍。有人说这类故事反映一部分农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有些牵强,因为故事是以鬼的真实存在为前提的。倒是反映儒家的天地间以人为贵的思想,以及朦胧的“人是万物之灵”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人与鬼的关系方面表现了人的自信。
二、两村鬼魂故事内容的差异及文化成因
两村的鬼故事除了有上述相同的类型外,也有一定的差异。
伍家沟鬼故事中鬼的生活追求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故事中的鬼非常注重吃饭。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追求吃。《一餐浪浆饭》篇中讲一“乱葬岗”中的一群女鬼听山那边人家舍饭唱戏的消息,相互通知,欢天喜地前往,说:“我们一起去,看得好好地,吃得饱饱的,快活得美美的。”简直要欢唱跳跃起来[2]282。她不是只顾自己吃,还想到别人,还给有事不能去吃饭的鬼和醉卧坟场的醉汉带回饭来。《养生地鬼》篇中的女鬼来到人间均州罗汉沟口的饭铺用纸钱所变的铜钱买馍馍吃[2]260。《鬼吃烧螺丝》篇中讲一群鬼围火堆烧螺丝肉吃,嘻嘻哈哈,非常快活[1]219。《糍粑娃和城隍爷》篇中有权有势的判官和小鬼疯狂抢夺生意人的糍粑,将抢来的糍粑送给城隍爷吃和自己吃[2]248。善鬼恶鬼都想尽办法来吃,善鬼去吃舍饭,或买馍吃,或自己烧螺丝吃,恶鬼就去抢东西吃。吃成了鬼的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其二,伍家沟村故事中的鬼千方百计追求回到阳世,回到人间,共有5种类型的鬼返回阳间人世。(1)在阴间土生土长的鬼来到人世。《鬼精认子》篇讲阎王的女儿爱上了到阴间找妻子的生意人,和生意人一起回到阳间与生意人为妻。放弃官宦家庭生活,过阳间普通人的日子[1]199。(2)有的女鬼以两种不同的身份两次来到阳间。第一次是以女鬼身份嫁给人间男子,或女子嫁夫后病死,成鬼后回丈夫身边,作鬼妻,已经生子,被道士驱赶,回到阴间,托生为人,十七年后重回丈夫身边。造成娘比儿子小一岁的奇怪现象。《妖女鬼媳妇》[1]204、《娘十七、儿十八》都讲的这类故事[2]265。(3)女鬼的魂魄与世间的男子相爱,找到合适的机会借他人尸体复活,或在所爱的男人的帮助下,自己的尸体复活,以人的身份正式回到阳间(《李小姐魂嫁张公子》、《养生鬼借尸还魂》)[2]272。(4)轻生的吊死鬼千方百计地找替身,努力使自己早日回到人世(《没下巴壳的人》、《卖鬼》)。(5)世间男人被阎王错拿到阴间为鬼,或被阎王放回,送回(《阴差办案》、《还阳》),或自己跑回来(《赵老汉复生》),所有的鬼都把来到阳间人世视为最大的幸福,都在进行不懈地追求。阳世人间象磁石一样吸引众鬼纷纷聚合而来。
伍家沟故事中的鬼重吃求吃的行为是基于中国人的“民以食为天” 的观念。中国是农业社会,长期以来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不高,“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人认为“万物天为大”,而吃饭之事恰和天一样大。我们的祖先认识到:吃是人最基本的本能。《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下》:“食色,性也。[3]”人要生存就离不开吃。古人有云:“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颜民家训·涉务第十一》)伍家沟村处深山一隅,比较封闭,土地面积窄小,在山沟中东一块西一块,比较贫瘠,收成不是很丰富,解决吃饭问题不是很容易,是一件大事。如遇灾荒之年,村民吃饭更为困难,在平常生活中,他们有简单吃喝就满足了,他们把吃喝作为享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知足常乐的心态。伍家沟村故事中鬼的饮食情况实际上是历史上村民生存状况的映射。
至于鬼追求还阳的故事全国各地都有,这是一个普遍的愿望。但唯有伍家沟故事中的鬼还阳的愿望最强烈。鬼的愿望实际是人的愿望,借鬼表达出来,鬼的行为是人的重生、恋生愿望的反映。中国人普遍的心理取向是重生恶死,爱惜生命,留恋生命,畏避死亡,对死亡极端厌恶。重生恋生,以生为乐。如有学者所云:“中国民众深深地爱恋着平凡的人生,把全部的情感都投入到生活之中。他们常常终日操劳奔波,有数不清的活计要做:养猪、喂鸡、喂狗、上田下地、织布,缝衣等等,此外,还要结婚成家、生儿育女、赡养老人。他们从来也未对人生给予否定,而总是对艰辛的现实生活充满信心。”[4]享受人生就希望享得天年,福、寿是最向往的人生目标,特别是把“寿”——长生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中国人很少像佛教徒那样,希望跳出六道轮回,远离人世。伍家沟村村民的寿命情况还有一特殊性,“长期以来,该村四组居民死于五十岁以前者比较多”[5],他们有更强烈地生的渴望。再有,伍家沟距武当山金顶只有七十华里,正处于武当道教腹地,“解放前,这里有个非常严肃的风俗规定:男女儿童满十二岁,必须到武当山敬香。”[6]508因此村民深受武当道教思想的影响。“道教理论追求的目标,是神仙与不死。为了这种生存享受,它对于人的寿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道教积极逆转生命的精神,是道教为之探讨不息的生命。所谓长生、成仙、修道,就是对‘生’的探讨。道人在思想上不信‘命由天定’,他们相信‘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理论根据是‘存之以道,纳之以气,气续则命不绝,道在则寿自长’。武当道教首创‘内丹学’,以自身的精、气、神为药物,通过练养凝化,达到祛病、长生、成仙。”[6]519
道教不承认“命由天定”的说法,更激发了民众对生的渴望,对长生的追求。对现世人生的渴望追求。伍家沟故事中众多的鬼纷纷想到人世,就是渴望在人世获得长生,享受人世生活的乐趣。
与伍家沟鬼故事相比耿村鬼故事具有相当突出的鬼魂复仇和鬼魂抗恶的精神。故事中的鬼魂都是含冤负屈而死,但她们不屈从不公正的命运,死后变成厉鬼复仇,绝不让做了坏事的仇主得到安宁,不让权势者罪恶的欲望实现。《二十二娘报仇》篇讲一妓女受商人所骗自尽为鬼,托一乔姓商人找到仇人,报了冤仇。?B11?《苦菜花》中的贫家女被地主杀害,她托一位书生替自己鸣冤,书生为其鸣冤受官府迫害入狱,菜花冒杀身之祸上官府告状,救出书生。阴间的阎王要逼菜花为妾,菜花誓死不从,被押入黑风洞受罪,书生救出菜花,二人又到官府告状,官府知道菜花的厉害,将杀人的地主判处死刑[7]556-560。菜花以坚韧不拔的复仇意志,不惜牺牲性命的抗争精神终于大仇得报。《厉鬼秀香》的复仇行为更为悲壮,更为可歌可泣。她是丞相所买的一妾,受迫害自尽而死,死后阴魂不散,成为女鬼,在丞相府不断制造声响,来发泄愤怒。丞相全家胆战心惊。后来她托一说书人为己复仇,说书人却被丞相收买,坏了良心,安排二十个火枪手向秀香射击,秀香被火枪打伤,浑身焦黑。在说书人带着丞相赏赐的丫环和金银财宝驾车返乡时,秀香冲上车来,掐死说书人,惩罚了这个见财而害人的新仇人,然后又回到丞相府,继续实施报复。?B12?她是有仇必报,勇报新仇,不忘旧仇。这一女鬼对势力强大的仇家不放弃复仇,对害己之人绝不放过,这种复仇行为动人心魄。《三世转人间》讲一刚烈女子舍命抗恶的事迹。一贫家女儿被迫给财主家当丫环,她与长工冬冬相好,财主起了坏心,想霸占丫环,丫环与冬冬逃跑,被追到时,两人抱在一起跳河自尽。两人灵魂到龙宫水府,龙王害死冬冬,想霸占丫环,丫环誓死不从,再次自尽,灵魂追随冬冬,两人来到阎王殿,阎王设计害死冬冬,也想霸占丫环,丫环仍不屈从,在冬冬被害死之地跳崖自尽。灵魂与冬冬相遇,历经三世,又返回人间。?B13?这一烈女三次舍命与恶人抗争,抗击恶人的罪恶的色欲愿望,维护自己的尊严,宁折不弯的抗恶精神、悲壮之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她们的思想中是有仇必报,有冤必雪,有恶必抗。这些故事的复仇抗恶的精神是燕赵文化的反抗复仇精神的展现。燕赵文化的这种精神由来已久。战国时虎狼之国强秦吞并弱小的燕国时,燕国并不屈服,不怕牺牲,敢于以弱抗强。荆轲冒险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为燕国复仇,一些慷慨悲歌之士都投身反抗暴秦活动之中,他们不畏强暴的侠义之举,形成了当时的侠义之风。这种历史遗风千年绵延不绝,渗透到了民间故事之中。
三、两村神仙故事的异同及文化成因
严格来讲,中国民众神仙信仰中,神与仙是不同的,神是超自然体中的最高者,鬼雄者为神,人修炼生长不老者为仙,但在民间故事中两者是没有严格的区分,两者是并称的,同一的。两村的故事是都出现了较多的自然神和人神、宗教神、民间神。
两村神仙故事类别相同的只有一点:神仙时时关注人间,进行助善惩恶。拯救凡间,改造凡间。伍家沟故事《将心比心,借尸还魂》[1]293、《老大与老二》篇中讲雷神击死诬陷他人、虐待婆母的恶妇[1]408。《贞节寡妇烧龙头香》篇讲玄武大帝救起为证明自己清白而跳崖的贞妇[1]82。《武当火星爷》篇讲武当的火神爷火烧使用黑心秤的店铺,惩治奸商[1]84。耿村故事《天雷劈孝媳》篇讲土地神向天神误报某媳不孝,天神命雷神来劈某媳,雷神得知真相,某媳不是不孝而是大孝,没有雷劈,给某媳以重奖,给她许多金豆子。?B14?《吕洞宾惩恶道》篇讲吕洞宾见一恶道依仗法力欺男霸女为所欲为,吕洞宾使其暴病而亡。?B15?《闺女坟》篇讲神仙黎山圣母见一群恶鬼欺负一个屈死的女鬼,就派徒弟去惩治恶鬼,还给此女鬼一个宝物,让她保护自己,要求她救助善良困苦之人。最后将此女鬼封为二仙。?B16?这些故事反映了下层民众神仙信仰中的一个共同愿望、幻想冥冥中有神秘的超凡的正义力量,来管人间的不平事,来扶善治恶。他们希望神仙应有社会责任感,不能自己悠哉悠哉享福享乐,而应在维护社会正义方面作出贡献。民谚“头顶三尺有神明”就是这种愿望的体现。
两村的神仙故事相异处很多。伍家沟故事中的神仙大部分品德较好,除了少数的低等神如土地神有时干点坏事,其余大多比较善良。故事中的神仙有很强的地域性,很多与武当道教有关,如讲张三丰如何度人成仙,真武大帝经过种种考验,经艰难困苦终于得道成仙,伍家沟故事的神仙有非常神奇的法术,能使已死的人起死回生,能搬山移物。真武大帝成仙后一箭可以射下一个山顶(《抓髻山》[2]147),能使山西的玉石院子飞落千里之外的武当山下(《玉石院子》[2]148)。
耿村故事中的神仙有极端利人的壮举,他们的本领有限,形同常人,但有极崇高的献身精神,他们常常牺牲自己的生命,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帮助他人。《石刚找太阳》篇中的大力士石刚热心助人,赶上天上太阳丢失,天地漆黑,不生庄稼,百姓无法生活,石刚要去找太阳,因看不见路,其妻玉姐用剪刀剖开胸膛,捧出自己放光的红心,为石刚照路,他找到长眉老祖,得知天上原来十二个太阳,是十二只金鸡,被二郎神杀了十一只,还有一只躲起来了,石刚来到桃树山,用箭射死火龙和猿猴,自己变成一只天鸡,石刚叫了三声,躲藏的太阳出来了,世间又有了太阳。?B17?为挽救百姓生存的天地,石刚的妻子献出心脏,石刚变成异类,夫妻二人付出巨大的牺牲,造福人类。《轩辕星》篇中黄帝的女儿星星怕百姓成熟的庄稼不能及时收割被雨淋坏,得知九天顶土神洞中有一把神镰,眨眼之间能把几十万亩的庄稼一下收完,星星上天去偷来神镰,一把神镰变成千万把,百姓一下子把庄稼收完了,玉帝听说此事非常恼火,派神将把星星抓到天宫,斩为十六段,扔出南天门,身体化为十六颗星星,样子像一把镰刀,人们叫它轩辕星。?B18?《大禹出世》篇中的百喜神为救饱受洪灾之苦的百姓,到玉皇大帝的牡丹园中去盗取仙土,被玉帝发现,玉帝派天将抓住百喜神,要将其带回天廷,百喜神为救百姓誓死不从,被天将杀死,从他尸体的肚子中生出大禹,大禹继续治水。终于治住了洪水[7]58-60。《盘古开天》篇中的盘古用双手和双脚撑开天地,撑了几百年终于使天地分离,他累得力尽而死,他的头部化为日月星辰,身体化为世间万物,身躯血液化为山脉江河,头发汗毛长成树木小草。创造了天地和世界。?B19?上述的神救民之心是那样炽热,愿望是那样迫切,行动是那样的勇敢,行为是那样无私,献身行为是那样的慷慨,事迹是那样的悲壮,他们是救世救民的英雄。像盘古把力量、生命、躯体、就连汗毛都贡献给人类,堪称人类道德的楷模。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极度的崇高美。日本著名美学家今道友信说:“美,作为最高价值,可以说是为了人类牺牲自己”。[8]这些神仙故事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价值取向:献身民众,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才是真正的神。
上述神的为民众慷慨献身精神源于古代燕赵之地的侠义遗风。古代燕赵之地的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风民性,形成了轻生死,勇于自我牺牲的勇侠之风,“尚义”之风。韩愈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对当地民风的准确概括。这类人物就是身负勇侠之风的典型。他们有骨气,有血性,勇于赴人急难,把侠义之风作为立身之本,战国时为抵御强秦对燕国的吞并,为燕国复仇,荆轲勇于献出生命,燕太傅田光献出生命,将军樊於期献出生命,荆轲之友高渐离献出生命,可以说豪侠之气充溢燕赵之地。燕赵文化特别强调“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豪放、慷慨悲歌的壮美。耿村故事中的救世之神就是侠义之风的化身。他们有的行为与侠士的行为非常相像。荆轲为行刺秦王成功先要取得秦王的信任,来向秦降将樊於期借人头,樊於期毫不犹豫,立刻自尽,献出人头。耿村故事《三皇姑成仙》讲某皇帝得病需亲人割下手眼在眼前晃三晃才能治好,皇帝的大女儿、二女儿怕痛拒绝治父。大臣找到三皇姑时,三皇姑二话没说,拿起斧子,把左手啪地剁了下来,又抠出一只右眼,交给来人说“拿去吧”。?B20?她的慷慨行为与樊於期何其相似。上述神仙可称得上神侠仙侠。
耿村故事中的神仙的品质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前面我们谈及的是品德高尚之神,还有一类是品德低下之神,他们心肠歹毒,手段残忍,用法术干坏事。为私欲不惜杀人害命。《水火不相容》篇讲火神看上貌美的仙女云女,想娶其做二房,云女拒绝,火神就其将用火烧死。火神的一个女儿爱上水王,私下结合,火神因与水王有仇,想拆开二人,儿女不从,火神就喷火把女儿烧成石头。?B21?《张果老为啥倒骑驴》(徐丑货讲)篇中的张果老看到蓬莱山风景好,就想占为修仙之所,不料百花仙子先在此地作了记号,张果老未能如愿,就使坏,用手喷火烧山,烧干了花草树木,百花仙子用仙术使花木恢复原貌。张果老用了更歹毒的手段,用法宝搬来三山五岳想压死百花仙子,这一毒招被百花仙子破解,在百花仙子的奚落中,张果老羞愧难言,倒骑毛驴而逃。[7]258《泰山石敢当》篇中的泰山神以降灾的方式勒索民财。他好吃懒做,想歪点子赚钱。派数百白兔精给天下百姓降灾,然后宣称,从泰山取一块石头可以免灾,但每块石头要交一斗黄金,他还不满足,又宣称众人从本地用一块小石头刻上“泰山石敢当”五个字也可免灾,但也必须到泰山交黄金一升。不交黄金,刻字的石头就不管用。?B22?耿村故事中的神不仅要钱还要尊称,要官位。《康熙加封土地爷》中的土地神以耍赖皮的方式向皇帝讨封,康熙和宰相私访到土地庙中随口问一句“这是土地爷吧”,土地爷马上就赖住皇帝说皇帝封自己为爷了,马上又向皇帝要官帽,皇帝让宰相摘下帽子给土地神试试,土地神使用法术使帽子摘不下来了。皇帝只好把宰相的官帽送给土地神了。?B23?这种近乎儿童的耍赖方式令人可发一笑。耿村故事中的神不仅贪财而且还好色。《张果老为什么倒骑毛驴》(靳海哲讲)篇中的张果老多年求学在外,中了状元后,扮成富翁模样回家看父母妻子,途中见一漂亮女子,就要求女子嫁给自己,得知女子是自己的女儿后,慌乱中骑倒了毛驴逃跑[7]313-314。故事中土地神的讨封、张果老的好色之举出尽了洋相。
在民间的鬼神信仰中都是神贵鬼贱,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神圣无比。耿村故事中的一些神却有种种卑劣行径,贪色贪财贪利,品德低下,这在全国民间故事中不多见。可能是由于耿村不像伍家沟村深受武当道教影响,没有较深的宗教信仰,而是宗教信仰淡漠,因而把一些神仙世俗化。把神拉下神坛,将其还原为人,使他们具有人的世俗情欲,具有凡人的种种弱点,这些人性弱点放在神的身上加以放大了,也更增强了讽刺性。对神进行尽情地嘲笑,使神成为喜剧性的小丑。有人性弱点的神仙成为人间世相的一面镜子,起到作用。这类故事对神进行戏谑,类似于今天的“恶搞”,也出自民众的找乐心态,拿神来寻开心,将其作为娱乐对象,就像民众对龙的不同态度,求雨时对其恭恭敬敬供奉起来,节庆时又把它举起来耍弄一番。多种文化因素促成了这类故事的产生。
四、两村鬼神故事的文化价值
两村的鬼神故事有一定消极成分,有一定的迷信性。但不能抵消它的文化价值,它仍有相当的文化价值。两村鬼神故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崇尚真善美,崇尚乐观的人生态度。两村鬼神故事的文化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价值。两村神话故事中远古的神,如后羿射日的壮举,百喜神、大禹出世治水的行为,他们身上有远古先民改造、战胜自然的影子,故事曲折地记录了远古时代自然环境恶劣,使我们看到为改造自然环境先民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这些故事是人类童年生活的记忆,是原始初民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反映。
2.道德价值。两村鬼神故事在道德取向上崇尚善良、勇敢、勤劳、智慧、仁义、助人、自我牺牲、宽容等美好道德,耿村故事中的石刚、盘古等神身上的善到极致,道德美到极致,故事批判了自私,损人利己、不仁不义、不孝等负面道德。作恶的人得恶报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能净化人们的心灵,去掉作恶的念头,增强人们行善的思想。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对于真理的企求,同人们的鄙俗行为作斗争,善于在人们身上找到好的东西,唤醒他们灵魂中的羞耻、愤怒和勇气,做一切使人能变得高尚坚强,能用美的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的事情。”[9]两村的鬼神故事就能起到高尔基所讲的这种作用。
3.娱乐价值。鬼神故事有高度的幻想性、奇幻性、浪漫性,会增加人们的生活乐趣。如恩格斯所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10]两村中的神仙故事大都有这种情境。一些戏谑身上有人性弱点的神仙的故事,有寓教于乐的作用。故事亦庄亦谐,饱含幽默、诙谐、滑稽情趣,使读者听者即认识到负面道德的可鄙,同时又开心解烦。
注:
①《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第402页。
②《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第412页。
③《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五集)第439页。
④《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第286页。
⑤《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第426页。
⑥《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五集)第298页。
⑦《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第426页。
⑧《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五集)第298页。
⑨《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第283页。
⑩《耿村民间故事集》(第四集)第520页。
B11?《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五集)第460页。
B12?《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五集)第539-540页。
B13?《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五集)第326-330页。
B14?《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第526-527页。
B15?《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五集)第73-74页。
B16?《耿村民间故事集》(第四集)第658-659页。
B17?《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五集)第284-285页。
B18?《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第559-560页。
B19?《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第58-60页。
B20?《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第304-306页。
B21?《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第40-43页。
B22?《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五集)第560-561页。
B23?《耿村民间故事集》(第五集)第306-307页。[ZK)]
[]
[1]李征康.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C].北京: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2] 李征康.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
[3]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68.
[4]侯 杰,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170.
[5]韩致中.伍家沟村民俗与研究[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134.
[6]李征康.武当道教文化与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C]//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
[7]袁学骏.耿村故事百家[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8]今道友信.关于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92.
[9]高尔基.高尔基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90.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