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剖宫产352例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13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指征的放宽使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我院2005年1月至2005年11月开展新式剖宫产352例。该术符合解剖生理特点,简化手术步骤,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与同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式剖宫产术(观察组)352例,年龄21至37岁,平均29岁;初产妇321例,经产妇31例;孕周34-42周;剖宫产指征:社会因素,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羊水过少,妊高征,胎位异常,高龄初产,珍贵儿等。同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照组)352例。孕产妇年龄,孕产次,孕周无明显异常,剖宫产指征相似。全部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2手术方式  新式剖宫产术的方法参照以色列医生stark介绍的术式略加改进:①切口选择耻骨联合上缘pfannenstiel皱襞,非弧形,长约12-15cm;②非弧形切开皮肤全层,仅切开真皮,正中切开皮下脂肪2-3cm,深达筋膜层并切开筋膜2-3cm;③用圆头直剪将筋膜与腹直肌分离并横行裁开筋膜与皮肤等长;④用血管钳分离两侧腹直肌间的粘着部位3-4cm,术者与助手同时各用双手食、中指重叠向外上撕拉开腹直肌及皮下脂肪切口够大;⑤分离腹膜脂肪,横向撕开腹膜;⑥在膀胱腹膜反折中上1/3交界处切开脏层腹膜及子宫肌层2~3cm,并向两侧撕开膀胱腹膜反折及子宫肌层;⑦吸净羊水;⑧子宫切口用1号合成肠线连续全层锁扣缝合,不缝合脏层腹膜,用1号合成肠线连续缝合壁层腹膜;⑨1号合成肠线连续缝合筋膜,1号合成肠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⑩4个“0”号合成肠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腹部直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妇产》第三版的常规操作方法。
        1.3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剖宫产手术时间两组术式自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及总手术时间比较。
        2.3住院天数比较  两组均采用4个“0”号合成肠线皮内缝合,不需拆线。均按规定术后8天出院。
        3 讨论
        新式剖宫产切口选择在pfannenstiel皱襞,非弧形切开皮肤,术后疤痕细小,不影响美观。皮下脂肪及腹直肌采取撕拉方法,及圆头剪将筋膜剪开,使行走于其中的血管、神经能借助自身的弹性完整的保留下来,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手术后恢复。横向撕开腹膜,可以避免伤及膀胱。在膀胱腹膜反折中上1/3处同时撕开脏层腹膜及子宫肌层,除可以减少对膀胱的损伤外,也可以减少对子宫肌纤维的损伤,减少出血;同样避免胎头高浮取头困难的问题,且肌层切口上下缘厚度一致,缝合术后易于愈合。用1号合成肠线连续全层锁扣缝合子宫肌层,节省手术时问,总手术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腹膜干扰时间短,胃肠刺激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排气时间短,产妇能及早离床活动;进食早,康复快,精神好,乳汁分泌良好,有利于母乳喂养。手术方法简便,便于学习。总之,新式剖宫产术有很多优点,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