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治疗小腿软组织缺损、骨髓炎
作者:刘志旺,刘会仁,李瑞国,王国强
【摘要】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小腿软组织缺损伴骨髓炎的疗效,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皮瓣,或以其主干、肌支或肌皮支为蒂的肌瓣进行覆盖。26例皮瓣全部成活,愈合良好。该游离皮瓣移植手术是一种理想治疗方法。
【关键词】 皮瓣移植;软组织缺损;骨髓炎
1998年~2007年12月,我科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治疗小腿软组织缺损、骨髓炎26例,手术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20~53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道路伤12例,重物砸伤、皮带绞伤7例,外伤术后6例,其它1例。小腿中下段21例,上段5例。术前分泌物行细菌培养结果:金葡菌20例,表皮葡萄球菌6例。游离皮瓣:股前外侧皮瓣13例,股前外侧皮瓣加背阔肌皮瓣3例,股前外侧肌皮瓣10例。
2 手术方法
2.1 受区准备 术前做好骨髓炎窗口的处理,待炎症基本控制后,方可考虑行移植手术。组织缺损范围以最后一次清创后测量为准。探查后决定将胫前或胫后动脉作为受区待吻合动脉,其伴行静脉和大、小隐静脉作为待吻合静脉,并将其分离至无损伤和无炎性侵及部待用。
2.2 皮瓣设计、切取 以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的间隙为A线,此肌间隙中点为A点,腹股沟韧带处股动脉搏动点与A点的连线为B线;在A线以外,大腿外侧中线以内,B线两侧垂直3cm的范围内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穿支搏动点。使B线位于皮瓣横轴线的中外1/3,最近探测点位于皮瓣纵轴线的中近1/3的位置设计皮瓣。沿设计好的皮瓣外侧缘切开皮肤、皮下以及阔筋膜,将阔筋膜与皮缘缝合,避免损伤皮支。确定好皮支的位置以及数量后,重新调整皮瓣的位置。找到行走于股直肌与股中间肌之间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使肌皮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连续。如缺损区腔隙较大,可利用肌瓣进行填塞;如创面周围有皮神经存在,可以将股前外侧皮神经与皮瓣一起分离,与之吻合,重建皮瓣感觉。
2.3 供区处理 彻底止血,皮瓣切取≤9cm者可直接闭合创面,其余行中厚皮片游离移植。术后无肌疝或股四头肌肌力减退现象发生。
3 结果 本组2例再次形成窦道,经清创、换药等治疗后愈合;2例骨缺损者于皮瓣愈合8个月后行植骨术;1例皮瓣在术后不慎被烤灯烫伤(浅Ⅱ度),2个月后自行愈合。最终皮瓣全部成活,无窦道反复出现,皮瓣颜色及外形恢复接近正常,两点辨别觉为11~20mm,患者均已基本恢复原有工作能力。
讨 论
小腿由于本身解剖结构特点,创伤后极易出现软组织缺损、骨外露、骨髓炎形成;骨病灶周围被血运很差的慢性硬化骨和增厚的骨膜包围,而反复感染和手术,造成局部软组织瘢痕化,局部血液循环差,导致抗生素浓度难以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都是骨髓炎手术失败和感染复发的重要因素。患者在和精神上的负担极大,过去治疗常以截肢而告终。因此,创面覆盖是控制感染、骨折愈合以及功能重建的前提保证,成为治疗的关键问题。
股前外侧皮瓣优点:(1)部位隐蔽,手术操作简便;(2)血管解剖变异小,管径粗达2.5mm,有利于提高血管吻合质量,以保证充足的血液循环;(3)蒂长8~12cm,有利于将吻合口置于质地优良的软组织床上,避开炎性组织的刺激,而减少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4)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如同时吻合皮瓣远端血管,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肢体远端血运差和术后皮瓣肿胀的问题;(5)皮瓣切取面积大,可有效覆盖创面,肌皮瓣的肌肉部分可充填死腔,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纠正组织缺血、低氧的状态,提高局部的抗生素浓度;(6)促进组织的修复,达到Ⅰ期修复创面消灭死腔的目的,大大缩短了疗程。术中可以将股前外侧皮神经包含在内,与创面临近皮神经吻合,重建皮瓣感觉,这对于防止溃疡形成及完成各种反射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可减少类似本组中的皮瓣术后被烤灯烫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清创是否彻底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炎性和缺血组织不可姑息;术中解剖创面近远端血管,保证吻合的血管无炎性浸润,减少术后血管痉挛和栓塞的发生,尽可能吻合两条伴行静脉,有效防止皮瓣肿胀;还有术中的皮动脉穿支的游离,要仔细、轻巧;术后需严密观察皮瓣血运情况,及时处理血管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