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utz?Jegher综合征1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萌 于永铎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Peutz?Jegher综合征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又名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较少见,现结合对我校附属第三(辽宁省肛肠医院)收治的1例病例报告如下。

    1  病  例

    患者,男,26岁,于2008年8月7日,以“腹部胀满不适1个多月,加重3 d”为主诉,收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省肛肠医院)住院,入院诊断:①黑斑息肉综合征;②不完全性肠梗阻。该患者于2008年7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结肠镜检查回报:黑斑息肉综合征;取病理回报:Peutz?Jeghers综合征。自述自幼口唇、手指出现色素沉着斑点,随着年龄增长,皮肤斑点增多,加深。14年前因运动后腹痛、腹胀,于当地医院入院发现小肠套叠,行小肠部分切除并行端端吻合术。2008年2月,通过激光治疗唇部黑斑。追问家族史,父亲未明确诊断此病,但口唇手指末端发现色素沉着,母系未发现此病。入院时患者出现腹胀、间歇性腹痛,以及伴有轻度的呕吐,偶有排气等不全梗阻表现。查体:见腹部略隆起,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减弱,并见口唇黏膜,双侧手指、脚趾发现黑色素沉着斑点,片状散在,不高出皮肤黏膜。腹部平片:高位不全肠梗阻。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梗阻症状缓解后,在电子结肠镜下分3次切除息肉数十枚,取病理回报:(结肠)错勾瘤样息肉(多发),经过20 d的治疗,患者腹胀等不全梗阻症状消失而出院。

    2  讨  论

    黑斑息肉综合征于1921年由Pentz首先描述,1949年Jegher等对本病进行了系统,故又称Pentz?Jegher综合征,新近研究认为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高外显性,男女均可携带因子。但家族中有多人患此病并不少见,约有30%~5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1]。Hemminki [2]和Jenne[3]等将PJS的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13.3区带,该基因编码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STK11 (又称LKB1),是PJS的易感基因。其突变与PJS的错构瘤及黑色素斑形成有关,可增加其它部位发生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危险性。王振军[4]等综合分析169例患者中,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0.1%,家族性患者90 例中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0%。PJS 患者常见肿瘤依次为:结直肠癌、胃癌、小肠癌、宫颈癌、卵巢癌、骨肉瘤等; 胰头癌、胆管癌、乳腺癌、肺癌也属于PJS 肿瘤。可见,我国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为典型的肿瘤高发人群。

    PJS是错构瘤性病变, 可累及胃至直肠的整个消化道,具有3个临床特征[5]:(1)特定部位的皮肤、黏膜黑色素斑;(2)胃肠道多发息肉;(3)具有家族遗传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查体时如发现口唇黏膜及四肢末端皮肤有黑色素斑点者,应做消化道影像学或肠镜检查并询问家族史。本例患者12岁时因肠套叠切除部分小肠,当时并未明确诊断此病。因此,肠套叠的患者,应想到患此病的可能性,注意查体及消化道影像学或肠镜的检查。

    因面部、四肢,尤其是五官部位的黑斑影响美观,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笔者查阅文献,目前国内多采用液氮冷冻治疗和激光治疗,消除黑斑。由于PJS易感基因的突变可增加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故治疗上应积极。近年来,电子纤维结肠镜镜下切除息肉的广泛开展,有助于早期治疗未发生恶变PJS,保留肠管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的损伤。但应防范电切造成的出血。手术适应证[6]:(1)并发肠套叠或肠梗阻,尤其是以往有腹部手术病史者;(2)引起消化道急、慢性出血者;(3)息肉在2 cm以上,有引起肠梗阻的可能而不能经内镜摘除者;(4)小肠多发性息肉密集存在者;(5)疑有癌变者。

    对于PJS患者和术后的PJS患者可进行如下的处理[7]:应每年定期作消化道的检查,对胃、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内的息肉,若直径达1 cm就应用内窥镜切除。对有可能恶变的消化道肠外脏器应当做腹部X线、乳腺超声、腹部CT等检查。

【】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09.

[2]Hemminki A,Markie D, Tomlinson I, et al. A serine/threonine kinase gene defective in Peutz?Jegher Syndrome [J].Nature,1998,391(6663):184.

[3]Jenne DE,Reimann H, Nezu J, et al. Peutz?Jegher Syndrome is caused by mutations in a novel serine threonine kinase [J].Nat Genet,1998,18(1):38.

[4]王振军. 黑斑息肉病LKB1基因胚系突变和肿瘤易感性研究[J]. 胃肠外科杂志,2000 ,3(2) :8.

[5]王吉甫.胃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60?665.

[6]施勇. 黑斑息肉综合征的外科(附8例报告)[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4,11(4):356.

[7]董科,李波.黑斑息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