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肛肠方药临床信息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摘要】 目的 通过运用机数据库(Access数据库)技术对中医肛肠方药相关临床信息进行规范化研究,发现古代医学典籍对肛肠方药相关临床信息的记载存在较多问题,给计算机的识别和利用造成困难,制约了中医肛肠的化进程。笔者大量原始,按照统一标准对500余首中医肛肠古方进行了系统、规范化处理,为今后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中医肛肠;方药临床信息;规范化研究;Access数据库技术
中医肛肠学科是祖国传统医学伟大宝库中极为珍贵的组成部分,在夏商时代甲骨文中即有“痔”的记载,在《山海经》中首次提出“痔”、“瘘”的病名并沿用至今。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大量有关肛肠方面病名、方法方面的内容。然而,在中医药学数千年过程中,中医术语的使用多种多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医家对同一病名、症状、方剂名或药名的用语各有差异,缺乏统一,如何有效识别并合理利用宝贵的资源是困扰中医肛肠研究工作的难题,本研究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500余首中医肛肠古方相关临床信息(包括病名、症状名、方剂名、药物名)进行规范化研究处理,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为中医古代典籍中有关肛肠方药的相关临床信息,由于时代久远,不同医家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存在差异,描述各异,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在建立数据库时,必须忠实于原始文献,参照统一标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献表述含义的基础上,对数据(语言表达)进行规范统一。只有规范的术语,才能实现计算机的检索需要[1],才能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主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2](以下称“国标” ),《中医诊断学》[3]七版教材,和《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4] 、《中华本草》[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中药大辞典》[7]、《中药学》[8]对对原始文献中术语进行规范。
1 规范中存在的问题
1.1 病名规范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对同一病名描述不一,多为症状性描述。进行规范后如下表(表1)所示。表1 病名规范示例表
1.2 症状规范 方随证立,而“证”的确立则必须依赖对各种看似散乱,实则紧密关联的症状进行综合判断。症状包含了中医肛肠学科中丰富的临床诊疗信息,对肛肠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有些症状(便血、脱出等)能很好的反映肛肠科的特异性。然而,症状部分也是中医学用语中最为灵活的部分,规范十分困难,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1.2.1 症状为描述性语言 古代医家习惯于用描述性语言来表述症状,有时候一段描述性语言中甚至包含多个症状,需要分解、规范。例如表2所示。表2 症状规范示例
1.2.2 同一症状表述不统一 受年代、地域、不同医家的语言习惯等多因素影响,同一个症状往往表述不一,有将症状与部位统一的,也有将症状的严重程度具体化描述的。见表3。表3 症状规范示例
1.3 药名规范 在中医文献中同一药物往往有不同称谓,有多种别名,为适应数据分析需要,本研究参考统一标准规范药名,见表4。表4 药名规范示例
1.4 方剂名规范
古代典籍中,方剂命名往往非常杂乱无序,有的方名是对病名的描述,如“疗五痔下血不止方”;有的是对主治症状的归纳,如“治谷道痒痛痔疮,槐皮膏方”;有的方剂是作者转引用自其他文献,如“肘后疗痔下部如虫啮方”等。本研究对此类现象按主治病、主治证或主治症状统一规范,如统一为“痔方”、“脱肛方”若同类现象有重复出现,则在方剂名后以阿拉伯数字做标记,如“痔方1,痔方2,痔方3”等。对于同一方剂名反复多次出现者,在数据录入时在方名后依次编以阿拉伯数字标记。如“黄连丸方1,黄连丸方2,黄连丸方3”等。经过上述规范处理,有利于数据分析利用。见表5。表3 方剂名规范示例
2 讨 论
目前数据挖掘[9](Data Mining,DM)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内如消渴病[10]、肾病类方[11]研究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如方剂配伍研究[12],将该技术运用于研究中医肛肠方药临床信息具有良好前景。然而,要将机技术运用于中医药临床信息的分析研究,对中医药临床数据的规范化预处理,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上述例子仅仅是本研究大量繁杂规范工作中的一小部分)。数据预处理的结果,要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原始数据的信息,并使得处理后数据能够被计算机准确识别,才能得到最接近于本质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所牵涉的数据预处理,即对病、证、症状、药物、方剂名的规范处理,规范不合理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精确性。目前尚需寻求一种合理且最能反映中医特色、原貌的数据规范方法,这涉及到中医学各个方面的规范化研究问题[13,14],也是当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
[1]徐涛,吴承玉.中医脾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思路与设想[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科学版),2002,18(5):264.
[2]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1997,3.
[3]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02.
[4]姚乃礼主编.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人民共和国药典[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8.
[7]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
[8]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
[9]韩家炜,坎伯著.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范明,孟晓峰译.北京:机械出版社,2001:8.
[10]姚美村,艾路,袁月梅,等.消渴病复方配伍规律的关联规则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6):48?49.
[11]张承江,闫朝升,宋立群.中医肾病信息中关联规则的挖掘算法[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22(6)842?845.
[12]何前锋,崔蒙,吴朝晖.方剂中配伍知识的发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7):655?658.
[13]李梢.从维度和阶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特征及标准化方法[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3):1.
[14]吴承玉.统一、规范中医辨证体系——证候辨证系统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