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后侧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128例治疗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石章铁 钟艳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约肌切断术慢性肛裂

     内括约肌侧切术是治疗持续不缓解的肛裂和高内括约肌静息压性肛裂的标准方法,我院2006~2008年采用经后侧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1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诊断分类依据1975年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本组128例,男52例,女76例;年龄20~45岁,平均32岁;病程3个月至15年。肛裂位置:前侧肛裂12例,全为女性;后正中位116例。并发哨兵痔112例, 肛乳头肥大79例,潜行瘘2例。所有病例均有疼痛,疼痛持续时间0.5~12 h。3例患者曾在院外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肛门消毒,1.5%利多卡因5~10 mL从肛门后正中1.5 cm处注入皮下及肛管肌层,在注射的过程中可以将食指防入肛门内予以引导,防止刺穿肛管皮肤,消毒肛管直肠下段;缓慢放入双叶肛门镜,在双叶肛门镜直视下用手术刀从肛裂处切断已经纤维化的内括约肌,齿线附近纤维化的内括约肌用剪刀切断,不能伤及齿线、黏膜。一边切断纤维化的内括约肌的同时中将双叶肛门镜慢慢扩张至最大,此时用食指感觉切口处内括约肌弦紧感消失为度。延长切口至肛门外1.0 cm,有哨兵痔予以切除;如果有肛乳头肥大,止血钳钳夹后予以7号丝线结扎;潜行瘘管在探针引导下从肛隐窝出切开整个管道。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肛管内放入紫草油纱条,塔形敷料宽胶布固定。术后处理:术后当天进食流质饮食,控制大便12 h,第二天正常饮食。术后首次大便便前使用开塞露,口服抗生素3~6 d,每日便后肤痔清软膏换药,术后1周行扩肛治疗1~2次。

  1.3 结果 愈合128例,其中有2例经第二次手术后治愈;切口愈合时间10~15 d;术后无切口感染、锁钥孔畸形、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个月,未见复发。

  2 体 会

  肛裂的发生常是感染、损伤、解剖、内括约肌痉挛的综合结果。其中内括约肌痉挛与慢性肛裂的发生和有密切的关系,内括约肌痉挛诱发肛管供血不足和肛管静息压升高。目前普遍认为肛管局部缺血及肛管静息压升高是慢性肛裂重要发病机理之一;几乎所有慢性肛裂均伴有内括约肌高张力和高肛压。解除内括约肌痉挛是手术慢性肛裂的原理,至于如何解除内括约肌痉挛则成为临床医生不断探索的课题。内括约肌的侧切和后切是治疗慢性肛裂的两大基本术式。内括约肌侧切术是目前治疗慢性肛裂的主流术式,但该术式的临床操作普通医生不易掌握,特别是内括约肌切多切少最不易掌握,因此在基层不易推广;而且该术式不能一并切除哨兵痔、肥大肛乳头、潜行瘘管。经后侧内括约肌切断术是在直视下切断已经纤维化的内括约肌,通过切、扩、扪三种手法,以切口处内括约肌弦紧感消失为判断标准来判断是否将已经纤维化的内括约肌完全切断。术者很容易把握手术的度,在基层医院易于推广;而且该术式能一并切除哨兵痔、肥大肛乳头、潜行瘘管。经典的后侧内括约肌切断术常见并发症是锁钥孔畸形,笔者认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分伤及内括约肌,切口过短导致引流不畅所致。术后扩肛有利于防止病情复发和锁钥孔畸形。

  经后内括约肌切断术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掌握,而且疗效确切,基层医院易于推广。

【】
  [1] 胡伯虎.大肠肛门病治疗学[M].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61?363.

  [2] 刘希双,等译.结肠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6?457.

  [3] 孙德礼.肛裂后切扩与侧切术式选择及疗效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6,12(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