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式野战骨伤急救装置的研制
【摘要】 目的 介绍囊式野战骨伤急救装置的制作原理结构,及其临床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囊式气囊作为主体固定部件,内置由滤网包裹的高分子可塑颗粒作为填充材料,附带抽气装置,嵌入改进后担架床进行急救。结果 按中华医学会骨分会对骨伤评定标准:优28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达到97%。结论 该装置是适合于野战急救,它具有携带方便、固定操作时间短、固定效果好、能有效防止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二次损伤等特点。该装置适用于多种骨折和关节脱位现场急救固定,解决了传统救护骨折固定材料(器具)的局限和不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负压式;气囊;骨伤;固定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principles and the structures of a field aerocyst device for first?aid of bone injury, as well as its operative method and precaution. Methods The aerocyst was used as the main fixing component, built in the plastic polymer particles with filter packages as the filler material, accompanied with air extractor devices, and embedded in improved strecher for first aid.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bone injury fixatiion from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thopedics Branch, the outcomes were listed as follow: excellent in 28, good in 6, and fair in 1 case(s). The total fine (excellent+good) rate was 97%.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vice is applicable to many bone injuries especially to spine compression fractures for on?site first aid. It is easy to be carried, and takes less time to operate. It solves the problem of the limitation and deficiency of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s. It has a good practice value.
Key words: negative pressure; aerocyst; bone injury; fixation
骨折、关节脱位运用传统的固定材料固定,在有些部位并不能起到固定作用,尤其对于脊柱骨折的患者甚至会造成二次伤害[1]。我军平战时多样化的医学救援任务及外伤战现场急救的时效性,对外伤急救后送材料(器具)展开救治的效率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于2006年开始囊式野战骨伤急救装置的研制,通过2年时间试用和改进。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分别对35例外伤骨折、关节脱位患者在现场固定搬运中使用囊式野战骨伤急救装置,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1 囊式野战骨伤急救装置的研制
1.1 囊式野战骨伤急救装置的制作原理 当气囊内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强一致的情况下,囊内填充物松软,形状可塑。当气囊内气压降低时,囊内高分子颗粒受到外界气压的压力而发生轻微的弹性形变,使填充物密度增大,气囊变硬,达到骨伤固定需要的强度。见图1。
1.2 材料与结构 固定气囊外表为密封的0.35 mm 橡塑尼龙材料,质地柔软,气密性良好。内衬隔离滤网,滤网内包裹高分子颗粒作为支撑体,大小约20~25目。固定气囊边缘设有固定缚带,缚带两端各有长度为10~15 cm 的子母易拉扣, 用于将气囊固定在肢体上。密闭的气囊一角设有塑胶通气孔,通气孔的底部有网状滤过装置。通气孔的顶端设有与防丢绳连接的塑胶软塞。根据人体的外形和个体差异,设计了上肢固定(也可用于踝关节)、下肢固定和全身固定三组气囊。详细结构见图2~4。
1.3 制作方法 采用橡胶尼龙布作为固定装置的主体材料,用高频热熔机对缝合成为一个密闭的气囊,在气囊的一端采用聚乙烯软管,将气囊形成可控制气压的一个通道。在软管的根部使用网状滤过装置。通气孔的顶端设有与防丢绳连接的塑胶软塞。外观形状根据固定人体的部位设计而成的。气囊内置由片状织物包裹的大小为20~25目的高分子可塑颗粒物作为支撑体。固定气囊边缘设有固定缚带,缚带两端各有长度为10~15cm的子母易拉扣。
1.4 性能参数 (1)固定装置可承受压强9.8 N/cm2;(2)外表采用厚度为0.35 mm PVC材料,抗拉力为40 N/cm;(3)适用温度为40 ℃~-40 ℃,固定装置可承受压强9.8 N/cm2;(4)在通常环境下,可反复使用1 000次以上;(5)在湿度为65%~70%,常温的环境下有效期为8年;(6)保存时应避光、避热、避免阳光直射以及尖锐的物品和化学药品接触和过分挤压等, 长期存放时袋内应存入少量空气以防气囊发生粘连。应当使用抽气筒将气囊内的空气稍微抽出些,以防止内置的高分子支撑物在运输搬运发生移位翻转,影响下次使用。
2 囊式野战骨伤急救装置的临床应用
2.1 对象与分组 本组共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15~61岁,平均35岁。运用整体固定装置6例,运用上肢固定装置17例,运用下肢固定装置12例。后送至相应的医疗单位进行后期的处理。
对照组运用木制夹板、卷式夹板及三角巾对意外伤进行急救后送。共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8~58岁,平均32岁。运用木制夹板固定6例,运用卷式夹板固定装置10例,后送至相应的医疗单位进行后期的处理。
2.2 应用方法 本组病例中肘关节脱位1例,踝关节脱位2例,胸椎8、9、10压缩性骨折2例,腰椎4、5压缩性骨折2例,骨盆粉碎性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10例,尺、桡骨骨折13例(包括闭合性克雷骨折),肱骨下段骨折2例,股骨骨折1例,肩胛骨骨折1例。
对照组肘关节脱位1例,踝关节脱位2例,胫腓骨骨折4例,尺桡骨骨折5例,肱骨骨折2例,股骨骨折1例,肩胛骨骨折1例。
实验采用固定气囊与木制夹板、卷式夹板进行对照,采用上肢骨、关节(共35例,其中木制夹板8例,卷式夹板10例、固定气囊17例),下肢骨、关节(共23例,其中木制夹板5例,卷式夹板5例、固定气囊13例),脊柱、骨盆(共5例,其中木制夹板0例,卷式夹板0例、固定气囊5例)作为实验伤情,采用平均操作时间和并发症作为评价指标。
2.3 结果 固定气囊用于上肢骨、关节固定平均操作时间为25s,下肢骨、关节平均固定操作时间为96s,脊柱、骨盆平均固定操作时间为82s,平均操作时间均优于其他两种材料(器具)。其中应用在上肢骨、关节,下肢骨、关节固定上的平均操作时间平均降低47%。对于脊柱、骨盆,木制夹板达不到固定效果,卷式夹板限于颈椎固定,而固定气囊完全适用于该伤情的固定,且操作便捷。详见表1。
表1 各部位骨伤平均操作时间(x±s,s)
部位木制夹板卷式夹板固定气囊上肢骨、关节58±885±525±4下肢骨、关节128±15184±1596±10脊柱、骨盆82±10
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固定气囊用于上肢骨、关节,下肢骨、关节、脊柱、骨盆固定者均无皮肤擦伤感染,关节脱 位、脊椎骨折(未发行神经压迫症状)、四肢骨折均病情稳定,后送中未见大出血、休克等骨折并发症。详见表2。
表2 因固定器材所致皮肤擦伤感染情况比较(%)
固定器材种类例数上肢骨、关节下肢骨、关节脊柱、骨盆木制夹板133(23)0/卷式夹板152(13)2(13)/固定气囊35000
木制夹板与卷式夹板的主要并发症是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棉垫与皮肤接触不良,造成固定材料直接与皮肤接触引起的皮肤感染。
3 讨论
3.1 骨折固定材料的现状 (1)木制夹板:取材方便,但是存在着保存、携带不方便,使用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在骨骼突起部位需要加棉垫,对皮肤的刺激性大,不利于皮肤的呼吸等[2]。(2)卷式夹板:运输、保存中比较方便,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延展性,但对皮肤的刺激性大,易发生金属“疲劳性骨折”。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强度和硬度降低,易发生断裂,对于股骨的固定强度不够[2]。(3)高分子聚乙烯夹板:运输和保存比较方便,使用过程中需要用热水进行浸泡加热,软化后在表面上覆盖脱脂棉后固定肢体冷却,固定肢体效果良好,但调节不方便且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不适合现场急救,且造价较高,不能反复使用。(4)石膏夹板:在使用中需要用水浸泡,在表面上覆盖脱脂棉后固定肢体凝固。固定肢体效果良好,造价低廉,但易潮解且固定后调节不方便,拆卸过程较烦琐,不能反复使用。各种固定材料性能的比较见表3。表3 各种固定材料性能比较
项目固定气囊木制夹板卷式夹板高分子聚乙烯夹板石膏绷带固定效果 良好一般一般良好 良好操作便捷性 良一般一般繁琐 繁琐对皮肤的刺激性 小小大大 大通气性 良好良好不良不良 不良X线穿透性 良好一般一般一般 不良重复性 多次多次多次(金属疲劳)一次 一次保温性 良好不良不良不良 一般保存条件 要求不高禁水防潮禁水防潮要求不高 禁水防潮可漂浮性 整体可漂浮局部可漂浮不可漂浮不可漂浮 不可漂浮便携性 方便不便方便方便 方便意义。在现场中只能依靠硬质床板进行简单的固定搬运。3.2 囊式野战骨伤急救装置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1)操作简便,固定操作时间短,是铝制夹板的1/2。(2)可用于多种部位实施固定,尤其是对于脊柱骨折的病人固定效果好,能有效防止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二次损伤。(3)放射线通透性良好,对于患者固定后,在检查的过程中,不用将装置拆卸。对于骨痂、骨小梁在不增加射线剂量的情况下清晰可见。方便术前检查,为急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4)不用绷带、三角巾进行捆绑,可塑性好,通气良好,对皮肤刺激性小。(5)对于开放性大失血患者,可将其充气,压迫肢体,使血液提供主要脏器,具有抗休克作用。(6)在水面上可以携带人体漂浮,适应各种环境下的急救任务。(7)重量轻,携带方便,可反复使用,降低成本。对保存环境条件要求不高。(8)对于填充物的质量要求高。(9)对于气囊的密封性要求高,气囊一旦漏气,就失去了固定的意义。(10)对于腕、踝关节以下的骨折其固定效果不佳。
根据本装置的优势特点,它适用于战伤救护、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事故、高空坠落以及矿难中的骨折固定、搬运。在固定中本装置适用于上肢,下肢以及脊柱的骨折固定,但是对于腕、踝关节以下的骨折其固定效果不良。其原因是固定气囊为达到满意的固定效果,在制作上增加气囊的厚度,对于小关节的可塑性降低。
囊式野战骨伤急救装置的研制是新技术与战伤救治技术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实践证明,该装置的研发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战伤救护、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以及矿难中的应急救援的需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它的普及与推广,必将有利于提高战现场急救的时效性,为后续救援提供可靠保障。
【】
[1] 总后勤部卫生部.战伤救治规则[S].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2.
[2] 姜艳华,车 彬,李慧友,等.提高战场救治水平之我见[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7,44(4):206-208.3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