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血肿在低场MRI上的信号演变规律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黄科峰,赵国宏,张婷,席涛,周怡,陶飞,姜小平,黎昌华,姚竑,陈洪高 

【关键词】  颅内血肿;低场;磁共振

  脑内血肿MR的表现目前尚有争议[1],为探讨脑内血肿在低场MIR上的信号演变及表现,现将我院45例脑内血肿在低场磁共振中不同序列的表现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45例脑内血肿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18~71岁,平均45岁。其中急性期(2 d 内)14例,亚急性早期(3~5 d)11例,亚急性中期(6~10 d)9例,亚急性晚期(10 d~3周)7例,慢性期(3周~数月)4例。

  1.2  方法 

  急性期行CT及MRI检查对比确认,亚急性各期及慢性期单行MRI检查。采用新奥博为0.45T磁共振机,常规扫描轴位SE T1WI,FSE T2WI序列,扫描参数:SE T1WI TR440 ms TE15.6 ms 翻转角90°采集次数2次, FSE T2WI TR 3 500 ms TE100 ms 采集次数2次 。CT扫描采用西门子欢悦螺旋CT机,层厚10 mm,后颅窝5 mm 薄扫。

  2  结果

  2.1  急性期血肿 

  14例中,T1WI序列10例呈等信号,占71.4%,4例呈低信号,占28.6%。T2WI序列12例呈高信号,占85.7%,2例呈等信号,占14.3%。急性期14例行CT检查,血肿均呈高密度影。

  2.2  亚急性早期血肿 

  11例中,T1WI序列5例呈低信号,占45%,6例呈等信号,占54.6%。T2WI序列9例呈高信号,占81.8%,2例呈略高信号,占18.2%。

  2.3  亚急性中期血肿 

  9例中,T1WI均呈典型的外周环状高信号,中间等或低信号。T2WI序列7例呈高信号,占77.8%,2例呈略高信号,占22.2%。

  2.4  亚急性晚期血肿 

  7例中,T1WI序列5例呈外周环状高信号,中间等或低信号,占71.4%,2例呈均匀高信号,占28.6%。T2WI序列均呈明显均匀高信号。

  2.5  慢性期血肿 

  4例3~5周,T1WI序列血肿均仍呈中心低信号,外周环状高信号。T2WI序列为均匀高信号。5周以后,血肿逐渐演变成液化灶,呈明显均匀长T1长T2信号。本组亚急性晚期及慢性期血肿11例,仅3例出现含铁血红素沉着的低信号环,显示率为27.3%。

  3  讨论

  3.1  各期血肿在低场磁共振的信号演变及机制 
  脑内血肿产生MRI信号变化的两个最重要的生物物特征是与血红蛋白氧合程度的变化及红细胞膜的完整性有关的铁的顺磁性效应,如果红细胞是完整的,就会把顺磁性的铁分隔开。铁显然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因为它浓度高,而且它的磁性随着它的生物物理状态、氧化程度和空间分布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急性期血肿主要有完整细胞内脱氧血红蛋白(DHB),具有顺磁性,在低场MRI上信号复杂多样。本组病例T1WI序列71.4%为等信号,28.6%呈低信号。T2WI序列85.7%为高信号,14.3%呈等信号。

    亚急性早期血肿除完整红细胞内DHB外,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完整红细胞内的正铁血红蛋白(MHB),MHB的出现一般从血肿周边向中心逐渐。T2WI序列均为高或略高信号。

    亚急性中期,MHB溢出到细胞外,具有短T1长T2作用,本组病例T2WI序列77.8%呈高信号,22.2%呈略高信号,T1WI序列呈典型的外周环状高信号,中间等或低信号。
   
  亚急性晚期含铁血黄素沉积,但铁沉积造成的磁敏感性效应在低场MRI上并不明显,本组病例T1WI序列呈外环高信号,中间等低信号或均匀高信号,T2WI序列均呈明显均匀高信号。亚急性晚期及慢性期含铁血红素低信号显示率为27.3%。

    慢性期血肿逐渐演变成液化灶,呈明显均匀长T1长T2信号。

  3.2  各期血肿在低场MRI与高场MRI的信号演变区别 
  急性期血肿细胞内DHB的顺磁性,在高场MRI中表现为T2WI明显低信号,在低场MRI上信号复杂多样。亚急性早期血肿细胞内DHB及一部分转化为MHB的出现,一般从血肿周边向中心逐渐发展,高场MRI表现为T1WI从周边向中心逐渐出现高信号,T2WI血肿仍为低信号,低场MRI于T2WI序列均为高或略高信号。亚急性中期血肿低场与高场MRI表现基本相似。亚急性晚期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磁敏感性在高场MRI上比较容易显示,而低场MRI显示不明显。慢性期逐渐演变为液化灶,低场与高场MRI均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  
   
  由上述可见,脑内血肿各期在低场MRI上均能较好的显示病变,且具有特征性,并可发现潜在的病因[3],熟练掌握其信号演变规律及机制,可以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

【】
    [1] 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4:479-480.
  [2] 杨正汉,冯逢,王霄英.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70-471.
  [3] 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