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对瑞芬太尼所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阿片类药物均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痛觉过敏,且药物作用时间越短,痛觉过敏现象越明显,且出现越快。瑞芬太尼为超短效阿片类药物,较其他同类药物更易引起术后的痛觉过敏。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提前使用氯胺酮预防瑞芬太尼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胆囊手术病人,男2l例,女24例,年龄35~60岁,体重45~70 kg,术前各项检查无特殊。有精神疾病、长期酗酒史、药物成瘾及严重心脑血管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参与本次研究。
1.2 麻醉方法
全凭静脉麻醉+气管插管。麻醉诱导插管: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麻醉维持:瑞芬太尼、丙泊酚,顺苯磺酸阿曲库铵。根据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调节麻醉深度,维持AAI值在10~25。缝皮时停止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
1.3 分组及处理
45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A、B、C三组。A组15例,切皮前静注氯胺酮0.5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 ml);B组15例,缝皮前静注氯胺酮0.5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 mL):C组缝皮前静注生理盐水5 ml。
1.4 观察指标
(1)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及麻醉苏醒期的不良事件。(2)拔管后的镇静水平。(3)拔管后15 min 的口述疼痛评分(VRS)。(4)拔管后1、2、4、6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
当VRS评分≥4及VAS评分≥6时, 静脉(下转58页)
(上接40页)注射曲马朵1 mg/kg,可重复给药;记录拔管后6 h 内各组使用曲马朵镇痛的人次及曲马朵总的用量。
2 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拔管时间、拔管后Ramsay评分、不良事件比较,由表1可见Ramsay镇静程度评级A、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由表2可见A、C组与B组比较拔管15 min VRS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 h 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主动要求镇痛患者拔管后6 h 内使用曲马朵镇痛的总人次数、曲马朵的总用量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三组病人拔管时间、不良事件、拔管后Ramsay镇静程度评级比较(略)表2 三组病人术后疼痛评分比较(略)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切皮前给予0.5 mg/kg 氯胺酮并不能降低瑞芬太尼术后的疼痛评分及术后对镇痛药的需求,因此,我们认为小剂量的氯胺酮超前镇痛并不能够减轻瑞芬太尼术后的痛觉过敏。
术毕前给予0.5 mg/kg 的氯胺酮并不延长麻醉后的苏醒时间,且病人在麻醉苏醒期均比较安静,对气管导管的耐受也较好,拔管初期的镇静评分较高,而疼痛评分亦较低,但随后几个时间的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的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别。
我们认为术后早期的镇痛效应为氯胺酮本身的作用,而非其抑制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