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化瘀扶正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T细胞亚群调节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聂大庆,荣大奇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清热解毒、化瘀扶正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T细胞亚群(TL?CFU)的调节作用。方法:观察30例SLE病人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以20例SLE病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中药清热解毒、化瘀扶正法可提高SLE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结论:中药清热解毒、化瘀扶正法治疗SLE病人疗效肯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清热解毒;化瘀扶正;T细胞亚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多脏器、多系统损害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发生明显异常改变,其中CD3+T细胞和CD4+T细胞显著减少,CD8+T细胞无明显改变。因此CD4/CD8亚群失衡,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SLE病变发生和疾病活动程度有密切关系[1]。中药清热解毒、化瘀扶正法是导师荣大奇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SLE治疗大法,并制定了中药清热解毒、化瘀扶正法的基本方——狼疮Ⅰ号、狼疮Ⅱ号和狼疮宁颗粒。为探讨中药清热解毒、化瘀扶正法治疗SLE的疗效,我们进行了该法治疗SLE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为2006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风湿科门诊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提出的诊断标准 [2]。男1例,女49例,年龄10-74岁,平均33.23岁;活动期17例,非活动期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脱落2例),对照组用激素治疗,治疗组在激素治疗基础上服用中药,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的T细胞亚群变化。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S?P一步染色法,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DH184?1)。

  1.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中药+强的松组):中药汤剂临床经验方加减(狼疮Ⅰ号:水牛角、生地、牡丹皮、玄参、麦冬、金银花、连翘、龟板、阿胶、三七;狼疮Ⅱ号:青蒿、鳖甲、生地、知母、牡丹皮、龟板、阿胶、三七、沙参)每日1剂煎服,狼疮宁颗粒每次10g日3次口服;依病情给予强的松5-30mg/d服用,3个月为1疗程。(2)对照组:依病情给予强的松5-30mg/d服用,3个月为1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各组TL?CFU水平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各组患者TL?CFU变化比较(略)

  注: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后各组TL?CFU水平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后各组患者TL?CFU变化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可呈急性或慢性隐匿性发作,反复发作与自行缓解常交替进行,病情日趋恶化,后期常因全身多脏器衰竭、心肾损害而预后不良。正常情况下,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起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亚群同其它免疫反应细胞一起产生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形成一个复杂的免疫调节,调控着免疫应答系统[3]。T细胞亚群中的CD4+T细胞(Th细胞)与CD8+T细胞(Ts细胞)的相互制约及平衡对机体免疫应答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4]。许多实验都表明狼疮患者发生自身反应时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需要T细胞的协助,而且狼疮患者的受累靶器官有活化的T淋巴细胞浸润[5]。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发生明显异常改变,其中CD3+T细胞和CD4+T细胞显著减少,CD8+T细胞无明显改变。因此CD4/CD8亚群失衡,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SLE病变发生和疾病活动程度有密切关系[6]。所以说恢复SLE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是SLE的根本。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起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真阴不足为本病之本,加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倦过度,阳光暴晒等为本病之标,而至热毒内盛,瘀血阻络,内侵脏腑发为本病。其病机关键在于真阴不足,热毒内盛,瘀血阻络。所以我们据其病机关键对SLE病人采用中药清热解毒、化瘀扶正法调节T细胞亚群,从而恢复病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之间的平衡以达治病求本的目的。
      
  狼疮Ⅰ号、Ⅱ号方是在清营汤、青蒿鳖甲汤的基础上加入养阴活血药物加减变化而成。Ⅰ号方清营解毒,透热养阴,凉血活血止血,加减治疗急性期病人高热,红斑,脱发,口糜,关节疼痛,手足瘀点累累,肌衄等急性期实证患者;Ⅱ号方养阴透热,以复正气,加减治疗长期低热,手足心热,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怔忡等缓解期虚证患者。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有调节免疫,抗炎,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流变性和微循环,降低西药毒性等作用[7],从而达到祛标复本的治疗目的。

【】
    [1]钱齐宏,张学光,於葛华,等.T细胞亚群及其刺激分子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病理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1):28.

  [2]蒋 明,朱立平,林孝义.风湿病学[M].北京:出版社,1996:1036.

  [3]陈隆天,余 莲.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9):35.

  [4]刘 静,舒 强.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免疫学机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4):394.

  [5]徐 静,陈水亲.系统性红斑狼疮中T细胞的作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24(5):10.

  [6]钱齐宏,张学光,於葛华,等.T细胞亚群及其刺激分子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病理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1):28.

  [7]蔡小燕,许艳丽,钟志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分析[J].广东医学,2000,21(5):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