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治疗举隅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敬卫,刘平夫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脾胃阳虚;医案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比较顽固的病症,它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最基本的特点是大量尿蛋白,常伴有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属于中医“水肿”范畴。导师刘平夫教授以实脾利水,强后天以养先天为本的方法本病,收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

  1 病案举例
    
  张某,男,71岁,2006年5月11日初诊:因反复双下肢水肿20d就诊。2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诊见:下肢浮肿,头晕阵作,腰痛,口干,体倦乏力,呕恶纳差,腹胀便溏,夜眠欠佳,舌暗红,白腻苔有齿痕,脉弦滑。检查:24h尿蛋白定量:5.9g.24h;尿常规:蛋白+++;血脂高于正常,血浆蛋白低。诊断为“肾病综合征”。辨证为脾肾阳虚挟瘀。治以健脾温肾,利湿化瘀。方药:党参15g,茯苓30g,白术15g,陈皮15g,山药30g,厚朴10g,石韦30g,芡实30g,益母草20g,杜仲30g,枸杞子30g,川牛膝10g,甘草10g,砂仁15g,知母15g。5月29日二诊: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头晕偶作,仍腰痛,口干缓解,体倦乏力,夜眠欠佳,饮食及二便尚可,舌暗红,薄白苔有齿痕,脉滑略弦。复查:24h尿蛋白定量5g.24h,较前有所下降,血脂仍高于正常,因患者口干缓解,体倦乏力,夜眠欠佳,饮食及二便尚可,故去知母加五味子15g,女贞子39g以助温肾收涩之功。6月19日三诊:24h尿蛋白定量4.6g.24h,双下肢浮肿减轻,头晕偶作,仍腰痛,体倦乏力减轻,夜眠欠佳,舌红苔薄白,脉滑,故守原方加磁石30g以加强重镇安神作用。7月11日四诊:双下肢略浮肿,时有腰酸痛,睡眠尚可,舌红,薄苔白,脉略滑,24h尿蛋白定量2.8g.24h,去磁石,余药同前,巩固治疗。
   
  8月14日五诊:双下肢无浮肿,无明显不适,复查24h 尿蛋白正常,尿常规:蛋白+,血生化:蛋白、血脂均恢复正常。随访2个月除尿蛋白未转阴外,余未复发。

  2 讨论
    
  肾病综合征所出现的蛋白尿与祖国医学中的“精气”、“精微”等概念相类似,属中医“水气病”、“阳水”等范畴。水肿病的演变主要是从脾肾气虚到脾肾阳虚,日久而致脾肾阳虚夹瘀的过程。故在上以健脾益肾利水消肿为主,辅以化瘀通络,同时控制蛋白尿也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故在用药上可考虑收涩药物的合理应用。导师认为,脾失健运、“水之制”溃,肾失蒸腾、“水之根”摇,故在治疗上强调培土以益肾,注重以温补脾肾为主,佐以渗利[1] 。脾虚运化失常,初期多见下肢肿甚,呕恶纳差,腹胀便溏,疲乏无力,气短懒言,舌暗苔薄白,脉弦滑。采用健脾利水、培土益肾,兼以化瘀为治疗方法,常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枸杞子、益母草、丹参、红花;或用四君子汤加黄芪、山药、枸杞子、车前子、蒲黄、郁金。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枸杞子;肾阴虚者加山药、女贞子;伴口干,乏力加太子参;纳呆,恶心加白豆蔻、半夏;水肿明显加薏苡仁、泽泻、茯苓、猪苓渗湿利水;伴腰痛加川牛膝,通脉强腰。总之要补益与祛邪并重,使补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而达到邪去正安之效[2] 。导师强调,治疗肾病用药要慎重。所谓慎重,水肿期,不宜使用黄芪,恐益气过甚而气壅,水被气阻,势必反助病邪,即使是因卫外不固而外感风邪,也必须短暂使用,还需配桔梗以宣之,或配桂枝以散之,或配陈皮以行之。饮食是辅助肾病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必须针对其所需而调理之。如选莲肉、大枣、枸杞子、龙眼肉或一味或多味适量炖糯米粥食用,或以适量的黑木耳、墨鱼、腰花煎汤交替服用,如此多方面配合,保持脾胃功能正常运化,使整个机体处于富有生命力的状态[3-4] 。所谓: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是也。

 

【】
    [1]魏连波.中医辨证配合治疗成人复发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57例远期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00,41(10):598.

  [2]孙中诚.名中医肾病治疗绝技[M].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3]刘平夫.肾病用药与配餐[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付艳艳,刘奇峰,朴志贤.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治验举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