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穿刺后两种拔针法临床对比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赵月仙 王云霞 徐妙仪 

【摘要】  目的:观察患者对两种拔针的疼痛反应、针眼出血和皮下瘀血情况。方法:对 50 例住院输液患者进行健侧手背同部位静脉穿刺后拔针对比观察,专人操作,第 1 天采用单床号旧拔针法(对照组,用无菌干棉球按压穿刺点上方, 迅速拔出针头。)双床号采用新拔针法〔观察组,迅速拔出针头,输液侧上肢直臂抬高 90(°)〕;第 2 天,此处血管休息;第 3 天,单双床患者拔针法交换。结果:对照组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 < 0.01);两组均能达到止血效果。结论:新拔针法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

【关键词】  静脉穿刺;拔针方法;临床观察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主要给药途径,静脉穿刺也是护士最基本的一项技术操作。静脉穿刺时针头进入血管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尽量避免因拔针时由于操作方法不当造成的血管损伤。实践证明,按大中专教材《基础护》[1]中静脉穿刺拔针法:“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针,按压穿刺点片刻”操作,患者疼痛十分明显,因此,笔者采用新拔针法,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科输液患者 50 例,年龄最大 65 岁,最小 22 岁,平均 42 岁。所选患者均为初入院,血管较好者,出凝血时间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意识清楚,感觉及语言表达均正常。对比穿刺的血管条件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1.2    方法

    采用同体健侧手背同部位静脉血管穿刺后拔针的临床对比观察。

    1.2.1    操作方法    专人操作,血管选择为同 1 人,健康同侧,分 3 d 两次进行,第 1 天单床号患者用旧拔针法即输液完毕拔针时,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双床号患者选用新拔针法,即输液完毕,迅速拔出针头,用无菌胶贴按压穿刺点上方,一刹那松开,使其上肢直臂抬高 90(°)。拔针后按压或直臂上举 3 min。第 2 天此处血管休息;第 3 天,相同患者,拔针法交换。

    1.2.2    观察指标    ①疼痛反应:从两方面评估,客观标准以拔针时皱眉,肢体抽动,口中发出嘘声为疼痛指标;主观标准按麦克弗莱从护理角度给疼痛的定义[2],由患者感觉并陈述有无疼痛为指标;②针眼出血和皮下瘀血。拔针后按压或抬高 3  min 观察有无针眼出血和皮下瘀血。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检验。

    2    结    果

    两组疼痛、针眼出血及皮下瘀血比较,见表 1。

    表 1 示,对照组疼痛发生率 72%,观察组为 34%,两组比较,P < 0.01 差异有异著性意义。提示新拔针法疼痛率显著低于旧拔针法。

    3    讨    论

    旧拔针法疼痛发生率高于新拔针法。其机制:输液时针头在充盈的血管腔中呈漂浮状态,针头不与血管壁接触,拔针时因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使血管壁被压扁,针头斜面如刀刃,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棉签压力越大,产生切割力越强,疼痛越明显[3];另一方面,按压血管使其与针梗产生一定的摩擦力,按压越紧产生的摩擦力越大,疼痛越明显,在伤害性刺激的作用下,引起组织内释入致疼物质缓激肽,5 - 羟色胺,组织胺等,后者作用于血管壁的神经末梢而产生痛觉冲动,故患者疼痛。用新拔针法,由于未对血管施加压力,输液针头在血管内仍呈漂浮状态,迅速拔针时,针头不与血管壁接触,且与血管角度很小,对血管不产生切割力;另外没有外加压力,摩擦力也大大减小,所以疼痛明显减轻,本次结果表明,静脉穿刺后旧拔针法的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新拔针法(P < 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两种拔针法均无针眼出血和皮下瘀血,均能达到止血效果,静脉穿刺时,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在一条直线上,相距不远,一般小于 5 mm,两种拔针法均能按住此两点,新拔针法利用血液重力作用,回液加速,减少了局部瘀血肿胀,针眼处张力减小,弥合和血凝加快,所以均能达到止血效果。拔针后近压或举臂 3 min,其机制是:拔针后按针眼处继发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需 3 min[4],拔针 3 min 后嘱患者输液之手勿用力,以防血管内压力增大,冲破血凝块再次出血。

    本实验具有客观性、可靠性。采用患者同侧同部位对比研究,排除了疼痛阈值的个体差异、耐受性不一等对判断结果的影响;统一应用 7 号针头,消除了针头大小不一,产生疼痛也不同的影响因素;观察操作由专人进行,避免了不同操作法和判断的不统一性。判断标准备有客观指标——皱眉、口中发出嘘声等,也有主观指标——患者主诉。控制了诸多影响实验结果的干扰因素。

    减轻患者静脉穿刺后拔针时的疼痛的临床意义:静脉穿刺后拔针是临床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内容之一,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舒适与再次穿刺的成功。新旧拔针法均能达到止血的效果,但新法避免了旧法造成的机械性血管损伤,减轻甚至消除了拔针时的疼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解除或减轻疼痛是护士的职责之一[5],通过临床实践,认为新拔针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不增加医疗成本,也不多程序,是一种可行的减轻患者拔针时疼痛的有效方法。

【】
  〔1〕陈维英. 基础护(第3版)〔M〕. 南京:江苏技术出版社, 1997. 182

〔2〕谭, 金良玉. 护理新概念与临床〔M〕. 合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21

〔3〕杨英华. 实用护理手册〔M〕.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5. 49

〔4〕陈文彬. 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00

〔5〕王永利. 臀大肌注射部位再探讨〔J〕. 护理学杂志, 2001, 1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