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饶京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有糖耐量异常(IGT)患者的作用。方法:2002 年 3 月 - 2004 年 3 月收治的 168 例高血压合并 IGT 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n = 88)和对照组(n = 80),两组患者饮食和运动治疗相同,均口服卡托普利和倍他乐克降压,药物干预组则加用吡格列酮。连续 2 年定期监测 TC、TG、HDL-C、LDL-C、ECG、心脏彩超、身高、体重。结果:药物干预组 83 例中有 5 例(6.02%)转为 T2DM,新发冠心病 3 例(3.61%),SBP(126.4±2.2)mmHg,DBP(82.8±1.7)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TG、2hPG、FINS、2hINS、IR 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或 0.01),而 HDC-C 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吡格列酮能纠正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多种危险因素,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  吡格列酮;高血压并发症;IGT;Ⅱ型糖尿病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病密切关联,有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约 60% 有胰岛素抵抗。一些前瞻性研究提示胰岛素血症是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1]。也有前瞻性研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是发生糖尿病的预测因素。胰岛素抵抗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共同发病基础[2]。改善胰岛素抵抗将有助于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本研究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有糖耐量异常(IGT)患者给予吡格列酮干预治疗,以探讨其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是否有降低血压、延缓Ⅱ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2 年 3 月 - 2004 年 3 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 IGT 患者 168 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药物干预组:对照组 80 例,男性 50 例,女性 30 例,年龄(52.1±6.9)岁。药物干预组 88 例,男性 57 例,女性 31 例,年龄(52.6±7.1)岁。

    1.2    方法

    1.2.1    高血压的诊断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目前正服用降压药物或测收缩压(SBP)≥140 mmHg (1 mmHg = 0.133 kPa),舒张压(DBP)≥90 mmHg (休息 0.5 h 后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定右臂血压 3 次,取平均值)。其中对照组 SBP(152.0±3.8)mmHg(142~ 90 mmHg),DBP(103.0±2.1)mmHg(90~142 mmHg)。

    1.2.2    IGT 诊断及监测    确诊高血压患者过夜空腹 10~12 h 后行口服 75 g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OGTT 2 h 血糖(2 h PG)、2 h 胰岛素(2 h INS)。符合 IGT 者进入本研究。并同时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行 ECG、心脏彩超、测量身高体重。每位对象自进入研究起连续观察 2 年,两组患者降压药物均为卡托普利 25 mg,2 次/日 + 倍他乐克 25 mg,2 次/日,两组患者饮食和运动治疗相同。药物干预组另加吡格列酮 15 mg/次,每日 1 次。对 2 年中发生Ⅱ型糖尿病(T2DM)和心血管疾病者进行相关治疗。其中T2DM 诊断符合 1999 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2002 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和 2001 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采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FINS/22.5)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20×FINS/(FPG-3.5)〕,两个指标均非正态分布取其对数。BMI=体重/身高2。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 x±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对照组与药物干预组基线临床资料数差异均无显著性区别。

    2.2    T2DM 的发生情况

    随访结束时,对照组有4例死亡,2 例失访,余73 例中有 12 例(16.44%)转为 T2DM,药物干预组有 5 例死亡,余 83 例中有 5 例(6.02%)转为 T2DM。后者低于前者(P < 0.01)。

    2.3    冠心病发生情况

    初诊时对照组有冠心病 4 例,药物干预组 5 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 年来对照组新发生冠心病 7 例(9.59%),药物干预组新发冠心病 3 例(3.61%)。后者低于前者(P < 0.01)。

    2.4    血压变化情况

    随访结束时,对照组 SBP(140.0±3.4)mmHg (132~180 mmHg),DBP(92.0±1.6)mmHg(86~120 mmHg),药物干预组 SBP(126.4±2.2)mmHg (120~150 mmHg),DBP(82.8±1.7)mmHg (80~102 mmHg)。后者明显低于前者(P < 0.01)。

    2.5    其他指标

    随访结束时,干预组 TG、2 h PG、FINS、2 h INS、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 < 0.05 ~ P < 0.01),HDC-C 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BMI 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等。

    3    讨    论

    IGT 不仅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而且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3]。IGT 为 T2DM 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分泌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在 IGT 阶段,如果餐后血糖峰值下降,胰岛素分泌缺陷也可能逆转。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其通过激活核内的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 r(PPAR-r),来增加与葡萄糖聚集和代谢有关的各种蛋白质表达。从而影响机体的糖、脂质代谢,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还具有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生成,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血管内皮及血管平滑肌功能及免疫调节[4],促纤溶等作用。早在 1994 年 Kemiti 等[5]最早报道在肥胖胰岛素抵抗的恒河猴模型中,罗格列酮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可显著降低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高剂量时效果更明显。此后又有多项实验证实列酮类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6,7],本研究表明,在高血压合并 IGT 患者加用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 2 年,能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胰岛细胞功能,明显减少了 T2DM 的发生。同时有降血脂和辅助降压的作用,减少了冠心病的发生。而未发现有肝、肾功能损害。由此可见吡格列酮能纠正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多种危险因素,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为是与其它降压药合用,其单独的降压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
  〔1〕He J, Klag MJ, Caballero B, et al. Plasma insulin level and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in African Americans and whites 〔J〕. Arch InterMed, 1999, 159:498-503

〔2〕Stumvoll M, Mitrakou A, Pzmenta W. Use of the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to assess insulin sensitivity〔J〕. Diabetes Care, 2000, 23:295-301

〔3〕杨文英, 林丽香, 齐令吾, 等. 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对IGT人群, 糖尿病预效果一多中心3年前瞻性观察〔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1, 17:131-134

〔4〕Clark RB, Bishop Bailey D, Estrada hemandez T, et al. The nuclearl receptor PPAR gamma and immunoregulation: PPAR gamma mediates inhibition of helper T cell responses 〔J〕. J Immunol, 2000, 164:1364-1371

〔5〕Kemnitz JW, Elson DF, Roecker EB, et al. Pioglitazone, increase insulinsensitivity, reduces blood glucose, insulin, and lipid levels, and lowers blood Pressure:in obese, insulin resistant rhesusmonkeys〔J〕. Diabetes, 1994, 43(2):204-211

〔6〕孔俭, 孙捷, 汲宏磊. 罗格列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J〕. 高血压杂志, 2003, 11:454-456

〔7〕李光伟, 王金平, 李春梅, 等.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抗高血压作用探讨〔J〕. 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12):90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