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早期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提高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和关注,探讨运用药物和高压氧舱综合手段对突发性耳聋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途径。方法:对 58 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跟踪治疗的效果分析,提出药物和高压氧舱的双重治疗方法。结果:高压氧治疗早期突发性耳聋解决了单一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也对突发性耳聋机理的形成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的新思路。 结论:高压氧治疗早期突发性耳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高压氧;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发生原因不明的感应性耳聋,是耳科常见急重症状之一。近几年有增加趋势。我院 1998-2006 年采用高压氧及加血管扩张药物,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效果良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8 例中男 39 例,女 17 例,年龄最大 61 岁,最小 20 岁,左耳 25 例,右耳 33 例,就诊时间最短 2 h,最长 1 个月,1 周内就诊的占 36 例,住院时间为 10 d,最长的 20~30 d,平均住院天数 20 d。
1.2 症状 耳聋均为突然发生,其中以中度聋 5 例,中重度聋 15 例,重度聋 20 例,极重度及全聋18 例,个别病例中伴有眩晕、耳鸣及恶心呕吐。
1.3 发病时间及诱因 发病时间记录 40 例,晨起发病者 35 例,午间发病者 5 例,发病原因不明者30 例,有感冒、劳累、情绪波动、饮酒和噪音等因素 14 例。
1.4 治疗方法 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 mL,三磷酸腺苷 40 mg,辅酶 A 100 U/日静脉滴注,维生素 B1 100 mg,维生素 B12 500 g 肌肉注射,0.9 % 生理盐水 250 mL,加入舒血宁 20 mL,2 次/日,连续用药 10 d,后改口服银杏叶 2 次/日,每次 2 片,地塞米松片 0.75 mg,口服 3 d,东菱克栓酶 10 U 加 0.9% 生理盐水 100 mL 静脉滴注及配合高压氧舱治疗。高压氧的具体实施的方法是:空气含氧量压力控制在 0.25 mPa(2.5 ATA)内,戴面具,吸氧 60 min 中间休息 10 min,升降压时间各 20 min 每日 1 次,10 d 为 1 个疗程,一般 2~3 个疗程为宜[1]。
1.5 疗效标准判定 根据中华医学耳鼻喉科制定的突发性耳聋分析标准[2]:①痊愈:各频率听阈值恢复至正常或达到健耳或达到患病前的水平。②显效:上述频率平均 30 db 以上。③有效:上述频率平均提高 15~30 db 以上。④无效:上述频率平均 15 db。
2 结果
58 例中,痊愈 29 例(50.0%),显效 9 例(15.5%),有效 5 例(8.6%),无效 15 例(25.9%)。经过治疗观察分析,曲线及就诊时间来看,低频率比高频率恢复的快,病程短,就诊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3 讨 论
目前突发性耳聋病因机理有病毒、血管病变、圆窗膜破裂等各种学说,但以往报道中以血管病变占主要地位,通常认为内耳微循环功能紊乱出血痉挛、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引起,均采用改善内耳微循环、扩张小血管、溶栓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的供养量来治疗突发性耳聋,而增设高压氧治疗的方式能够提高血氧含量,有利于改善内耳微循环,减少血流阻力,加速螺旋器细胞的功能,从而使受损的细胞恢复,迅速纠正细胞组织的缺氧,可迅速改善内耳氧的供给,保护内耳听器中缺氧的毛细胞,防止其变性和坏死,这样药物和高压氧舱互为协调能够有效地延伸和巩固治疗效应。
耳蜗具有高代谢及产生自由基的能力,同时具有抗氧防御系统。主要存在于 corri 器和血管纹。当耳蜗缺血时,自由基产生明显增加,而自由基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造成细胞内游离 Ca2+ 增加,从而导致耳蜗细胞凋亡和死亡,高压氧可以提高血液中氧的含量,增加组织储氧量,提高组织内氧的弥散,有利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我们认为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突聋效果明显,因此,在制定和执行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案时把药物和高压氧舱两方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药物和设备的治疗作用。
【文献】
〔1〕陈敖忠, 范孟对, 高岚珍. 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J〕. 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3(9):1057-1058
〔2〕中华医学会耳鼻喉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杂志编委会. 关于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析〔J〕.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97, 32(2):71-72